APP下载

强化郑州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地位

2021-11-28史玉琴

时代人物 2021年31期
关键词:郑州黄河旅游

史玉琴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河南郑州 45000)

发掘文化优势,塑造郑州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地位

从古代到当下,郑州与黄河文化同频震动,其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现代城市势能,既是郑州夯实黄河文化主地标地位的原因,也是继续强化其黄河文化主地标地位的动能。

梳理郑州城市人文资源,以大历史观串起郑州黄河文化主地标地位,在文化上抢占“话语权”。

以黄河文化串联,盘整郑州城市文化资源

以历史时代为脉。村落——城池——都城,郑州的唐户、西山、夏都三个遗址文化呈现中华先民的生存繁衍;商城文化、大运河文化,讲述黄河流域政治、经济中心的逐步形成;唐洛阳、宋开封开拓的中原盛世,大一统帝都夯实了黄河政治中心的意义;嵩山文化、少林寺文化、宋明理学、天地之中的儒释道融合,形成了中原文化交流中心;明清康百万庄园,水运漕运兴起的近代中原面貌;郑州黄河铁路博物馆,以跨黄河铁路桥的历史,看郑州城市地位提升与国运河运的同频共振;新中国以来,治黄成就和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在全国的战略地位给郑州带来的新机遇等等。

将郑州城市文化纳入黄河文化的主脉络中,同时以郑州城市的古今带动黄河文化的当下讲述。

分为几个篇章和主题,充分展示黄河文化的内涵,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民族之魂,以此为总纲,多条线索立体呈现,讲述“黄河边的郑州,郑州段的黄河”。

结合黄河文化的内涵,打造郑州是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的强大IP。黄河文化的内涵可以简单概括为:喷薄的生命力、大一统的政治驱动力、包容性、伦理性、创新性等。

大运河文化和黄河博物馆等水文化,是水与人类生存、文明进化的直观呈现。

郑州段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北京、洛阳和扬州三个城市的通达,中原地区郑州的地理位置在当时已充分显现,不管是漕运、商贸还是战争需要,郑州段都是粮食和兵源的重要储备地,在今荥阳桃花峪的敖仓一直是历史上富有战略意义的超级大粮仓。

黄河与中原人民的命运更是息息相关,国强则河安,乱世则为患,在六大水系中,黄河本就多灾难,人为之祸更是火上浇油,但顽强的生命力也因之而得到验证,中华民族追求稳定和平,中华人民吃苦耐劳的品质,都从中原历史中可以寻得因缘。

黄帝拜祖大典是根亲文化,炎黄始祖的共同祖先,即是中原民族融合过程中,大一统的伦理和宗法合法性的根基。同时根亲文化中宗谱的追溯,也是人口迁徙的最直观表征,在黄河困难又磅礴的生命长河里,一代代人用脚步开拓着疆土,延展黄河文化的脉络。

嵩阳书院、天地之中建筑群、观星台、少林寺,儒释道的融合,政治与宗教的结合,兼容并收的中华文明,在少林寺的那副石碑中,在建筑的布局中,在嵩阳书院的传道里,在观星台的穷天问地里。

讲述中原人的故事和精神面貌,使黄河文化故事“活起来”。在大历史的主脉络上,细微处人物的故事更易获得同理心和代入感,发掘择选郑州历史上的人物故事,能呈现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故事,以单体人物或历史人物群像为主题,如客家文化,闽南四大姓,跟河南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战乱和生存博弈中,中原人一路南下的故事和历史,也是中原文化的扩散史,百家姓、根亲宗族文化的延续史等等,注重现代科技,互联网+展览,AI、VR、5G、光影电等新技术的应用等,都可以吸纳进来,从游客和受众角度,让黄河文化不仅厚重,而且酷炫,不仅讲故事,而且用技术让故事活起来。

通过重复宣传,形成一种强大IP:即河南是黄河文化的代表,而郑州是黄河文化的主地标城市,到郑州即见中原,到郑州即懂黄河文化。

以郑州文旅产业发展提升夯实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地位

文化是隐性的,旅游是显性且具有经济价值的载体,郑州黄河文化文旅产业发展,是夯实郑州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的物质基础。

推进精品文旅项目建设

郑州计划2025年打造沿黄文化带、环嵩山文化带、中心城区文化板块“两带一心”城市文化总体格局,建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使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黄河国家博物馆、世界大河文明论坛相呼应,配合河南省“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郑汴洛国际文化旅游核心板块,推动“文化旅游+”,建设文化旅游强省。

设置精品旅游线路,将郑州打造成黄河文化经典旅游城市

开拓一些成熟并带有特色的精品旅游路线,再借助一定的文化传播载体,比如网红打卡地、《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被热捧的文化节目催热,为郑州旅游引流。

黄河先民农耕文化体验。将郑州考古发掘的先民时代农耕结果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指向郑州人熟悉的城市某处,如林山寨、碧沙岗等;串起河南甚至黄河流域重要的文化节点,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等,将郑州考古发现纳入其中。

华夏民族治黄史精品旅游线路。河南郑州是“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豆腐腰”部位,也是地上“悬河”最突出、历史上决口最多的河段。苦难多艰也能成为生存资本,中华民族是最勤劳、最耐受的民族,百折不挠的生存韧性使民族面对一次次灭顶之灾时总能保留顽强拼搏,留存火种。

郑工治水、贾鲁河疏通、花园口决堤……黄河及支流治理,既有不同朝代郑州的治黄故事,也有时空穿梭的历史感。

郑汴洛古都文化旅游线。唐时洛阳形胜,宋时开封辉煌,郑州作为两地相交之地,从秦之一统到汉刘邦楚河汉界,再到唐宋元明清,郑州一直是傍繁华之侧,交通畅达,游郑汴洛知中华五千年。

郑州跨黄河铁路史博物之旅。郑州被成为铁路拉来的城市,铁路对郑州的价值和意义自然重大,从郑州最早的火车站、毛主席专列、100多年前跨黄河的第一条铁路到现在黄河滩边高铁飞架,一眼看百年,百年一座郑州新城。

推进智慧旅游建设,提高文旅产业服务水平

不仅要建设黄河文化重点文旅项目,还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智慧旅游基础设施,注重提升政务管理、公共服务、市场营销、产业监测和评价反馈的智慧化水平。

以黄河流域态高质量发展建设成果抢占郑州黄河文化主地标地位

继续推进黄河滩区综合整治。郑州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起步区建设,整体设计以绿见长,城河融合为示范特色,在堤外打造国家森林步道和高滩森林生活区,以蓝绿交融,城绿融合,城河融合为设计理念,以流动地景,自然共生为设计主题。

通过黄河摊区综合整治,建设黄河滩地公园,实现城市、生态、人文的协调发展。

让黄河滩地公园建设更生态化、民生化。郑州请到国内运用解构手法、符号语言、融合场地精神的现代景观代表设计师俞孔坚做黄河滩地公园规划和建设,也是国内第一家提出老滩、二滩、嫩滩建设黄河滩地公园的城市。

目前,郑州已经建成三处示范点,渡口、南裹头和海事观测点,将黄河大堤从原生态、粗放型城郊旅游变成了城市慢行线,为郑州城市生态树起一道屏障。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已经是全国重要战略,沿线各个城市都在抢抓机遇期,以生态高质量发展为引领,获得城市竞争赛的赛点,郑州是全国第一个提出“黄河滩地”生态治理理念并且落地推进速度最快的城市,推进与完善的建设连续性、生态与人本相结合落地效果,是下一步郑州应该着力的方向。

借助已有资源和优势,郑州从文化梳理、文旅产业和生态高质量建设发展三方面着力,必能塑造郑州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地位。

猜你喜欢

郑州黄河旅游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第九届“博博会”将在郑州举办
郑州麦飘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黄河』
郑州外国语学校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