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斯特练习曲《叹息》的感情色彩与演奏特点

2021-11-28

黄河之声 2021年16期
关键词:八度织体练习曲

李 倩

引 言

李斯特的练习曲《叹息》与其他练习曲不同,它摆脱了一般练习曲的单调、乏味、冗长。除炫技外,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推崇感性。练习曲旋律优美、以抒情见长,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创作风格,实现了音乐与技术的统一。本文通过自己演奏实践的所想所感,结合学术文献,从音乐表现、演奏特点等方面来赏析,感受李斯特钢琴创作的独有魅力,加深对练习曲音乐思想内涵的了解,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一、李斯特及练习曲《叹息》的作品简述

(一)李斯特简介

弗朗兹·李斯特,19世纪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人物,近现代音乐的开创者。他的钢琴演奏自由、狂放,并练就了一手超乎常人的钢琴演奏技巧,被称为“键盘上的帕格尼尼”、“钢琴之王”。李斯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涉及多种音乐形式,其代表作有6首《帕格尼尼练习曲》和《旅行岁月》、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超级练习曲》等。其次,李斯特对浪漫主义标题音乐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柏辽兹的标题交响曲之后首创交响诗,一共创作了13首交响诗,其代表作有《前奏曲》、《马捷帕》,他将交响曲的多乐章结构变为单乐章形式,结构自由,更突出其文学性。

(二)《叹息》的创作背景

练习曲《叹息》因旋律似延绵不绝的海浪,所以又名《大海》。这是李斯特在魏玛时期与卡洛琳夫人相遇时写的作品,其幸福美满的生活也反映在作品中。在这一时期作曲家开始注重技巧与情感的统一,不仅创作出高超技艺的《超级练习曲》、《帕格尼尼大练习曲》,还创作出一些极富歌唱性、抒情性的音乐会练习曲。《叹息》是1849年出版的《三首音乐会练习曲》的第三首,其它包括《哀诉》、《轻盈》。《叹息》是这组练习曲中最具歌唱性的一首,因为适合并经常在音乐会演奏,所以被称为音乐会练习曲,深受钢琴演奏者和爱好者喜爱。全曲以双手交替的琶音为织体,极具浪漫主义气息。

二、曲式分析与感情色彩

《叹息》的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其基本部分由引子、呈示段、中段、再现段、尾声构成。

(一)引子(1-2小节)

引子由两小节构成,降D大调的主和弦作为分解和弦,强调主调,先现呈示段织体。本曲由四组琶音进入,左右手轻柔、细腻的交替演奏,每组琶音由上向下,由下至上,先弱渐强再渐弱,延绵不绝,犹如刚初升的太阳照映在茫茫大海中,泛起层层碧波、微微光亮,让人充满无限遐想。

(二)呈示段(3-22小节)

呈示段由复乐段构成,第一个单乐段由两个对比关系的乐句a,b构成,为降D大调,非方整性乐段结构。第二个单乐段与第一乐段内部结构相同,但在调性上c乐句转调到了A大调。此段为陈述部分,和声简单,主题清晰。

A部进入主题,左右手交叉演奏主旋律,高声部主旋律线条清晰明显,娓娓道来;低声部由分解和弦作陪衬,营造出了一种水波荡漾的朦胧感,流动性强。就犹如一位渔夫乘着小船在浩瀚的大海里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平静而美好。呈示部a乐句(3-8小节)情绪平缓、柔和;在b乐句(9-12小节)时,旋律发生了变化,情绪稍激动,但在11和12小节又有微妙的转折,激动的情绪又平复了下来,就好像波荡起伏、思绪万千的内心在现实面前只能欲言又止,化为声声叹息。a¹乐句(13-18小节)是a乐句的变化重复,旋律由单音变为密集的八度音程连续弹奏,情绪激昂、积极、主动,力度加强,主旋律色彩明显。c乐句(19-22小节)是主题的发展,音区升高、力度加强,情绪更加奔放,20小节的最高音si使这种情绪更加扩大化,但在21小节的最后一拍fa上又突然转弱,将复杂多变的内心刻画的淋漓尽致。

(三)呈示段的补充(23-26小节)

此段由三小节构成,建立在A大调之上,为变格补充S-T。在第23-24小节旋律转变到低音区,紧密衔接上一部分,音响低沉浑厚;在第25-26小节旋律又转变到高音区,色彩变为明亮,为中段的激昂澎湃作铺垫。

(四)连接(27-29小节)

此段由三小节构成,调性由A大调离调到f小调,连接呈示段和中段。以高声部八度贯穿句尾,连续的八度铿锵有力,仿佛是与命运和现实作斗争,为即将到来的高潮作准备。第27小节的两个连续三连音将情绪带入紧张、不安的氛围中,紧接着右手推向最高音mi持续保持,矛盾加剧,愤慨、斗争的情绪推到顶点,进入到小高潮。随后一连串渐强的下行八度一气呵成,将所有的愤恨不满化为现实的无奈,极具戏剧性。

(五)中段(30-39小节)

中段由两个对比关系的乐句d、e构成,d乐句为F大调,e乐句为升C大调,构成方整性乐段结构。在情绪上,此段是全曲高潮,情绪激昂澎湃,左手八度低音浑厚有力,为旋律声部,右手一连串琶音由下至上、由上及下、步步推进,犹如层层翻滚的海浪席卷而来,声势浩大。迅速的右手跑动和左手八度的一气呵成,将大海的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一种振奋的力量,情绪力度上奔放、张扬,速度较快。38-39小节的华彩部分是一连串的半音阶跑动,由强到弱,犹如山间的清泉喷涌而出,流入谷间,将激昂的情绪带回平静,增加音乐戏剧性、丰富音乐色彩。

(六)中段后的连接(40-43小节)

此部分为过渡段,调性上是升C大调。此段的感情色彩表现为在经过中段的汹涌澎湃和斗争后,内心疲惫不堪、苦闷,情绪低落暗淡,在演奏力度上较弱,速度较慢,旋律带有朦胧缥缈的感觉。

(七)再现前准备(44-55小节)

此段基本以降D大调的属音为持续音,为再现段作属准备。在第44-50小节的高声部琶音级进向上,低声部单音级进向下,随着两个声部的反向进行,情绪不断扩大化,力度逐渐加强,仿佛又看到了希望的到来,激昂澎湃。51-53小节的六连音同音反复与前一乐句形成对比,力度转弱,情感细腻,渐渐收尾。54-55小节为华彩部分,起到过渡作用,更表现了李斯特练习曲炫技的特点。

(八)再现段(56-64小节)

此段再现了呈示段的第一单乐段,调式回到降D大调主调上,结束在主和弦上,收束性较明显。其旋律夹杂在高声部、低声部之间,左右手交替演奏,突出旋律重音,乐思情绪比较放松、舒展。在每段旋律结尾处速度上要减慢,营造出余音绕梁、久久回荡的感觉。

(九)尾声(65-79小节)

尾声的65-71小节是40-47小节音乐材料变化而来的,此部分不断进行离调,调式不稳定。在72小节过后回归主调,以柱式主和弦结束全曲。其中65-67小节的织体结构与40-43小节相同,旋律是其下方四度,但更表现为经历狂风暴雨后的宁静、淡然与洒脱,为意味深长的结尾作准备。68-71小节与44-53小节织体相同,低声部的单音与高声部的琶音持续反向进行,矛盾冲突也不断推到顶点,直至爆发,情绪更加奔放、狂躁。72-73小节的四个分解和弦让情绪发生转折,速度变缓,力度较弱,又回归于平静的现实中。74-79小节的柱式和弦如一声声叹息,情绪丰富饱满,步步推进,夹杂着忧伤、遗憾与无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无限回味的听觉享受。

三、演奏特点

(一)连续的琶音

李斯特练习曲《叹息》以大量连续的琶音贯穿全曲,以左右手交替的分解琶音织体为基调。左右手交替跑动的琶音其为伴奏织体,与高声部主旋律相呼应,营造一种朦胧美,表现出大海浪花流动的动态美,照应曲名“大海”。而旋律、和声、节奏速度的变化又将复杂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栩栩如生。连续的琶音是本曲的一大特点,也是技术难点,体现了李斯特练习曲炫技与情感相结合的特点,在弹奏时手指要灵活轻快,均匀连贯,身体手腕柔软放松,富有流动性,要表现出大海的缠绵。

(二)多样的旋律织体

1、单音形式旋律织体

练习曲《叹息》富有歌唱性、伸缩自如的旋律,灵活多变的织体节奏。在呈示部的第一乐段旋律声部以单音形式出现,呈现主题,旋律轻柔缓和、悠扬动人。单音形式的织体陈述性强,感情色彩暗淡、忧郁,在演奏时力度较弱。而随着旋律的上下波动,双手在演奏时手指要贴键,用手臂带动手腕,让每个单音通透清彻,每段旋律清晰连贯。并且在演奏每段旋律的结束音时留一个气口,更表现出声声叹息的情感色彩。

2、连续八度旋律织体

在第二乐段旋律织体转变为八度音程连续弹奏,这是对主题的变化重复,即在织体表现上更为丰富,使得情感进一步升华。连续的八度音程在演奏时为左右手交替,这使手指跨度较大,所以要注意左右手八度音的准确、衔接与连贯。

在中段,旋律织体又转变为左手八度低音,这与右手连续的分解和弦相配合,气势浩大,引发了全曲的第一个高潮。这描绘了层层大浪席卷而来的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与呈示段的娓娓道来产生强烈对比,丰富内容层次。中段高潮的左手八度低音浑厚低沉,在演奏力度上较强,要依靠身体、手臂的力量推动;而右手分解和弦跨度大、跑动快,手指演奏要灵活,要运用手腕的移动,这也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演奏时的自由奔放。此段演奏有一定的难度技巧,需要单独漫长的练习。

3、隐藏在琶音中的旋律织体

在其再现段,旋律又隐藏在琶音中,即在左右手琶音的最高和最低音中,这是对主旋律织体的又一丰富。在弹奏时要突出旋律音,弱化其他琶音,注意手指下键的深度、力度,使主旋律清晰优美。但同时又要追求琶音线条的和谐一致,要积极地用手腕左右转动带动手指的快速跑动,使每组琶音、旋律均匀连贯,流动性强。这体现了李斯特练习曲内容与形式上的完美结合,既有技术上的难度,又有情感上的表达,不同于其它练习曲。

(三)多处华彩乐段

在练习曲38-39、54-55小节有两处一连串的半音阶跑动,在演奏时手指和身体要保持放松状态,指尖要贴键、下半键,一气呵成、干脆利落。两处的华彩部分也起到过渡连接作用,为练习曲增添色彩。

多处装饰性华彩乐段是李斯特练习曲《叹息》的一个炫技部分,起到点缀作用,也用来展现高超的演奏技巧、增强音乐的戏剧感、丰富内容层次,极具浪漫主义时期的感性、个性和自由。

结 语

练习曲《叹息》是李斯特成熟时期的作品,极具艺术价值,全曲以大量的琶音织体展开,将“大海”的瞬息万变和内心的情感变化表达得淋漓尽致。论文通过对曲式分析、感情色彩、演奏特点三个方面解析该练习曲,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叹息》的思想内涵,感受了浪漫主义时期李斯特的创作风格和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八度织体练习曲
八度法在钢琴演奏中的难度与训练措施分析
凝而不固 层层铺进
练习曲
钢琴伴奏织体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钢琴曲《乌苏里船歌》的民族性解读
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刍议音乐表演与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试论音乐表演中如何进行钢琴演奏中的八度技巧
浅探肖邦练习曲的技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