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解蔽”内涵

2021-11-28

安康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文学创作现实主义手法

廖 燕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是指采用现实主义的内容、手法、结构等要素谋篇布局,以此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现实主义是较早出现的文学类型,相对于现代主义或浪漫主义来说,具有更为久远的书写传统,早在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就对现实主义进行了相关论述。此外,现实主义具有其他主义所没有的厚重特质,求真求实的叙述增加了其可信度与艺术感染力。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现实”一词具有深刻内涵,它代表对生活的如实刻画,对创作动机的真实表现,代表解蔽一切的指向。而解蔽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论是在创作内容还是创作手法上,解蔽都包含着丰富的意蕴。

一、解蔽之“蔽”:现实问题的遮蔽

“蔽,障也,隐也。”[1]《广雅》就“蔽”指出其隐障的字义,而《说文解字》将“蔽”解释为“蔽蔽小草也”[2]17,也带有遮蔽的意味。社会环境具有极端的复杂性,并不是生活的乌托邦,存在各种社会问题是难免的,所以需要人们秉持一分为二的问题意识。对于现实问题的承认有助于人们自我修正,朝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而一味遮蔽问题,则会使问题积攒得越来越多,问题的性质也会越发严重。

首先,从作者角度看“遮蔽”。对现实的虚假反映即是对现实问题的遮蔽。作者出于某种现实的考虑,往往对社会真实境况持回避态度。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作者创作不一定是自由的。此外,人是社会存在物,首先要在社会中生存,必然受到特定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所处的是一个加速度社会,话语权威与权力意志的存在使得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伪装性逐渐增强,对现实问题的遮蔽旨在维护既定社会秩序。为了避免触及统治阶级的利益,作者潜意识中就悄悄下定决心不可过多暴露社会的阴暗面。作者的文学创作受制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不能恣意表达自身对于现实的真实看法。一方面,对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生的某些重大问题,统治阶级不允许作者将之披露在文学作品中;另一方面,作者出于某种利益考量,乐于去歌颂时代的繁华景象。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对现实的一种病态遮蔽。遮蔽即掩盖,有问题应该寻求办法去解决,而不是将其遮盖起来。遮蔽情形的出现,一是与现实利益有关,假设作家秉持自己的良知,在文学创作中如实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披露出来,那么它将与统治者试图营造的社会幸福蓝图形成尖锐的对立,造成人心动荡;二是描写存在的社会问题意味着对现有秩序的否定,是异常敏感的。文学创作既要有繁荣盛世的歌颂,也要有对现实顽疾的揭露,遮蔽现实问题,对不愿只做时代歌颂者的作家来说是一种束缚。对于这些作者来说,越是对现实问题进行遮蔽,越是疏离了真实的社会。但应注意到,遮蔽虽将某些现实问题掩盖了,但也在某种意义上营造了平和的社会环境。读者已尝够生活的真实滋味,而在阅读那些遮蔽了现实问题的作品后,心里会得到安抚,有缓解人们精神焦虑的作用。

其次,从读者角度看“遮蔽”,是对自身的欺瞒行为。“任何艺术不管它的内容如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现实的反映,然而,这种反映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可以是有意义的,也可以是无价值的。”[3]32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或多或少对现实会有所反映,但关键是对现实的反映程度如何。虚假的反映是无意义的,只能暂时蒙蔽读者的眼睛,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读者最终会识破文本中的虚假现实,并产生被作者欺骗的反感心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最大特点是要求如实反映现实,对现实问题的遮蔽,意味着作者将读者与世界在作品中的联系取消了,这是与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相悖的。对现实问题的遮蔽,阻断了读者了解社会现实的道路。

最后,从作品角度看“遮蔽”,是与现实产生差异的手法。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概念,重视作品与现实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是让语言扭曲,得以让生活陌生化的过程。而“遮蔽”在某种程度上是使生活陌生化的一种手法,虽然是对现实问题的遮蔽,但是随之呈现出来的是另外一个现实世界,这个陌生的世界带给读者的是神秘感与新鲜感。本来作品与现实之间就存在差异,再加上对现实问题的遮蔽,整部作品则呈现出差异之外还有差异的审美距离感。

在对现实问题的遮蔽过程中,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置身漂浮的境地之中。对现实问题的遮蔽,损害的是个体的自由精神。文学文本对时代图景的虚假呈现,剥夺了创作者与读者的自由意志。作者或读者只有抛开所谓的欲望图景,真实地面对现实,描写现实,才能在现实的境遇中发现问题的转机之处。

二、解蔽之“解”:文学创作的敞开快感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2]88《说文解字》将“解”形容为用刀剖开的动作,意即把束缚着、系着的东西打开。这一动作实施之后,是一种释放的快感,带来的是开放性与自在的敞开性。释放也是敞开的自由,原本因为种种原因被压抑、被遮蔽的事物在“解”中得以开放。

首先,解蔽具有自由性。“解”必须有行为主体,在文学创作中一般指作者,作者的“解”依靠语言,通过语词的提炼与技巧的运用,来对现实进行解剖。“解”在作者的文学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者在文本写作过程中,从材料储备、艺术发现、创作动机到艺术构思,都本着人文关怀,力求在文本中真实展开对现实问题的描写。对现实问题的解蔽,是作者自由意志的体现,这就是所谓创作敞开的快感。在叙述过程中,作者以内在的尺度对现实进行衡量,发掘现实生活中与人民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而通过与创作立场的融合,与读者进行自由的沟通,烛照现实的残缺。这种无拘束的敞开快感,来自作者可以通过自由的文学写作来间接表现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其次,解蔽具有意向性。“解”类似于西方文论中的解构主义,它要求的是对所有现存事物的颠覆,应用到文本上则是对其进行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分离,而“解蔽”运用到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具体指作者敢于面对现实,暴露现实,改造现实,是作者与读者、作品有机联结的纽带。作者通过对现实的解蔽书写,阐发自身对现实的真实看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反对“席勒式地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4]。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不应把自己完全变成时代精神的代言人,而是真正立足现实,挖掘生活中的真实素材,用艺术真实支撑起文本世界,用假定性情境来表现对现实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艺术家的任务绝不仅止于评判,他不应当置身于善恶之外。”[3]36对于社会问题的暴露,要仔细斟酌作者处于何种立场,基于怎样的道德判断。解蔽所带来的快感,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作者借文本写作来表达自己的道德判断与伦理认知。在叙述过程中,作者要懂得如何平衡现实世界与文本世界的关系,并试图融入自己的价值判断。遮蔽了现实问题后,作者要想表达自身的道德认知,只能采用隐喻、象征等方式进行潜在的表达。

再次,解蔽具有颠覆性。作者在叙述中颠覆人们对于现实的虚假想象,使书写成为对现实的真实复现。相比于撕裂,敞开是相对温和的方式,是主动将自我及个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作者企图将现实与想象联接起来,迫使现实与想象进行交锋,激化其矛盾,使之呈现出复杂的现实内涵。对现实的解蔽,也是对现实的祛魅。对现实的解蔽,实际上捍卫了现实的尊严,这样创作出来的文本更有审美张力。对现实的解蔽,其内在肌理依旧是对现实的热爱,正是因为热爱着这个社会,所以无法接受其沉落下去。文学创作的敞开快感也来源于作者的生命体验。现实生活的真实性给予作者真实感受,并内化为作者的生命感受。在文本叙述中,作者敞开对现实的描绘,尖锐地触及具有典型性的个体的生存处境,并将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呈现出来。

最后,解蔽具有现实性。对现实问题的披露与描写,是重返现实的方式之一。提倡作者创作要善于“莎士比亚化”而不是“席勒化”,以客观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进行叙事;在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时要把他们置于生活的潮流中而不是悬置起来,要让人物成为读者心目中真实存在的人。对现实的解蔽,让作者和读者共同得到解放。“现实主义艺术对于人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提供了一种人道主义的原则,这种人道主义原则肯定了人存在的意义,肯定人生存的权利和人具有的强大生命力。”[3]38现实问题得以在文学作品中被呈现,文本对现实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给予关注,让整部作品具有生活的厚重感,让读者间接了解到外在于自己的真实世界。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解蔽所具有的现实性让文本世界高度贴合现实世界。解蔽看重的是现实描写所带来的真实感,唯有真实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解蔽手法:现实主义的朴实叙述

首先,叙述手法具有本真性。在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通过对“蔽”的“解”,让现实生活展露在读者面前,而解蔽的手法正是现实主义的朴实叙述。现实主义的朴实叙述,最大的特点是自然,带来的是原初的审美观照。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强烈地感受到叙述语言的通俗易懂。现实主义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再现性,是对现实的真实再现,并不用过多的修饰,甚至也不追求情节的新奇,而是简单的朴实叙述。作者不必再对现实问题遮遮掩掩,而是光明正大地进行表述,争取把社会的全貌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写作手法上,采用更为直接明白的方式向读者娓娓道来,和盘托出。朴实叙述,意味着写作重点不在辞藻的堆砌与句式的晦涩,相反,追求一种本真的叙述状态。文本世界是依据现实生活世界建立起来的,生活世界是其参照物,只有真实再现,才能使读者信服。“艺术要完整地再现人的生活,从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总体上来描绘人,描绘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人的不同活动领域交织在一起的状况。”[3]46关系在社会联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与沟通的重要纽带,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致力于将以人为中心发散开的诸种关系写进文本中,而写法必须通俗易懂,因为它面向的是社会大众,必须考虑普通民众的审美需求。现实主义叙述具有调节性,在平淡的叙述中,调节现实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朴实叙述所带来的是真切感,像是在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寻常故事给读者听,没有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

其次,叙述手法具有创新性。解蔽,不仅意味着创作内容的丰富性与真实性,也是写作手法的更新。“艺术是创造性地再现现实,这个原则是运用唯物主义来解释艺术的核心,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的基本前提。”[3]39写作素材并不是时写时新的,有时候新的写作内容并不能很好地表达作者意图,而相对陈旧的素材则能真正考验作者的写作功力。为了不落入俗套,作者必须想方设法地动用写作的诸要素,在千篇一律的经典素材中寻求出路,发挥写作的创新性与能动性,在寻常的故事中进行意义的新阐发。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对于现实的真实描绘是对一个作者写作水平的考验,通过对“老而又老的故事”[5]461进行重新讲述而生发出一番新的意味。“他们集中反对了两种违反真实性的倾向:一是脱离实际生活的神化夸张;一是事无巨细地有闻必录。”[6]现实生活是创作的不竭源泉,作者创作不应远离生活去做虚幻的畅游。文学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带有创新性的书写。读者并非什么都想看,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作者还要自觉研究读者的阅读心理,从而去讲述读者最想看到的东西。但也不是说作者创作要以读者为中心,而是根据读者的阅读期待去构建文本世界,在此基础上注入作者对于世界的观点,让读者与作者在文本世界中相遇。现实主义叙述手法的创新性,要求对社会生活以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个体进行深入理解,“敢于冒犯傲慢的庸人们”[5]461。现实主义不玩语言游戏,尊重原有的现实。但是应该注意到,如实的叙述并不是机械临摹现实生活,否则,现实主义就会偏离轨道,走向自然主义。

再次,叙述手法具有大众性。文艺应是为人民服务的上层建筑,人们的文化生活中不应只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要自觉地把读者因素考虑进来,善于用他们的语言进行写作,这是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内在需要。采用朴实的叙述手法,有助于贴近读者的阅读经验。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会对其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进行内在的体验,有时还会产生共情的心理感受。“文艺作品要解释生活,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生活,应该对客观事物作‘真实描述’;‘真实描述某一事物’,‘同时也就是说明这一事物’,这两者是统一的。”[3]216真实,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之源,唯有真实,才能使作品永葆生命活力。作者采用朴实的叙述手法去建构文本,根基扎在人民生活中,代表了大众话语,替大众发声,具有鲜明的大众色彩。现实主义不追求审美游戏,拒绝激情的支配,只想让文本中的人物以及读者脚踩大地,接触到现实本身。虽然叙述手法是现实主义的,但是文本生成过程却是有机的,不同的读者可以在文本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同在场方式。它并不将现实悬置起来,而是将现实渗透到文本中,带有强烈的伦理关怀。真正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必定坚持直面现实的叙事立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猜你喜欢

文学创作现实主义手法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层递手法
画与理
七步洗手法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读友“读友杯”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大赛之短篇文学创作比赛征文启事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了不起的盖茨比》多元叙事手法研究
新现实主义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