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的构建传承以及公共图书馆的责任担当

2021-11-27刘文凤

科技资讯 2021年25期
关键词:图书馆文化

刘文凤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109-5042-1411

摘  要:在地域文化的构建与传承中,公共图书馆承载着重要的一环。面对文化形式多样、传播形式边缘化的趋势,公共图书馆应与时俱进,自觉寻找和明确自身的责任及岗位意识,为地域文化的构建、传承、普及发光发热。该文以地域文化的概述为切入点,分析了公共图书馆传承地域文化的必要性和优势,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传承地域文化的措施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   公共图书馆   责任担当   助力传播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9(a)-0160-06

The Constru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Public Librarie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Zhanlu Culture as an Example

LIU Wenfeng

(Songxi County Library, Nanping, Fujian Province, 353500 China)

Abstract: Public librar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regional culture. Facing the trend of diversity of cultural forms and margina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forms, public librarie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consciously seek and clarify their responsibilities and post consciousness,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inheritance and populariz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takes the overview of regional cultur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advantages of public libraries to inherit regional culture, discusses the measures and problems of public libraries to inherit regional culture,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relevant personnel.

Key Words: Regional culture; Public library; Responsibility undertaken; Helping communication

地域文化的构成,通常以现实、历史、自然为基本元素,由此形成具有当地特色、体现当地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生态环境、政治经济、民风民俗、居家饮食、产品文化等。公共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机构,具有推广、保存、普及等职责和优势。其作为开展推广阅读的平台之一,有责任也有必要将地域文化纳入其中,引导当地民众通过学习地域文化,了解先民遗留下来的精神追求和精神财富,增强民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建设美好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

1  地域文化概述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独具特色且传承至今仍有影响的传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习惯、传统、民俗等的表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和环境相互融合,从而打上地域的烙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在地域文化中,“地域”可以说是文化形成的背景,范围有大有小;而“文化”,则包含单要素和多要素。现阶段,对于地域文化概念,学术理论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地域文化是先秦时期不同区域内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义上,地域文化是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也就是从古至今的所有文化遗产。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同样的,一个地方,要实现崛起赶超,也需要地域文化的构建传承。因此,我們有必要下大决定、下大气力去构建并传承地域文化。

福建省松溪县,境内多中低山和丘陵,山地面积约占82%,森林覆盖率75.4%,其中省级风景名胜区湛卢山气势宏伟、瑰丽奇秀。这块土地上,很早就有人类在此生产生活,由此开始了以湛卢山命名的《湛卢文化》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比如:新石器时代有很多的磨制石器、印纹陶器和渔猎工具;公元前510年,欧冶子在湛卢山铸剑等。湛卢文化的内容多样,形态也比较多丰富,具体表现为:以湛卢山为基点的剑文化、以建州八音为基础的口头文学、以松溪河为主干的水运文化、以松溪小角为代表的饮食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为湛卢文化赋予了“平和包容、崇德内秀、长于磨砺、勇于亮剑”的精神内核。

2  积极参与构建、传承湛卢文化

梳理松溪历史文化,提炼湛卢文化精神,发挥其巨大的灵魂支柱、鲜明的旗帜导向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彰显松溪的特色风貌,引领松溪的未来发展。为此,松溪图书馆积极参与了湛卢文化的建构传承。

2.1 梳理湛卢文化发展节点,凝结松溪人民自豪感

在松溪的这块土地上,很早就有人类在此生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个湛卢文化的发展节点,深刻地影响了湛卢文化的发展进程,需要人们特别关注和了解。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松溪便有先民在松溪河的沿河两岸繁衍生息。在这些遗址上发现了许多磨制石器、印纹陶器和渔猎工具,这些生产生活用具和同时期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文明遗址的考古发现相似,说明了湛卢文化和华夏主流文化的发展是基本同步的。

公元前510年,欧冶子在湛卢山铸剑,开启了湛卢文化的先河。

到秦朝,秦军入闽,松溪随闽地一起纳入了中央集权的管理,开始了松溪湛卢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第一次碰撞融合。以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为建县时间,松溪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316—439年),晋朝皇室和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居民进入安定的长江流域和南方闽越地区,史称衣冠南渡。南渡导致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湛卢文化再一次迎来了与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

宋开宝八年(975年)改称松溪县,县治设东关里五斗金(今城关)。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在湛卢山上建“吟室”,开启湛卢作为文化圣地之先。元至顺四年(1333年),杨缨担任湛卢山长,将“吟室”扩建为“湛卢书院”,开启了松溪理学教化之先。

波及大半個中国的明朝大移民,使松溪的人口结构和文化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湛卢文化第三次与中原文化深度融合,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949年05月14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兵团17军51师153团先遣连,兵不血刃解放了松溪县城。湛卢文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2.2 发掘湛卢文化的存在形态,增强松溪人民的文化自信

湛卢文化不仅内容上是多样的,形态上也是多姿多彩的。湛卢文化上下五千年,自然包罗万象,形态繁多,是构建湛卢文化的重要形态。

2.2.1 以湛卢山为基点的剑文化

松溪是天下第一剑的故乡,剑文化自然是最鲜明、最有特色的湛卢文化形态。

据《辞海》《中国地名大辞典》等载:“湛卢山位于福建北部松溪县境内,山高岭峻,四季雾凝,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铸剑处,遂以剑名山。”“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湛卢为五剑之首。”而湛卢剑因系出名门、工艺先进、身份高贵、存世久长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剑”。如今的湛卢三峰十六景中,还存留剑峰、剑池、试剑石、炉坪、欧冶祠等许多与欧冶子炼剑有关的景点。

2.2.2 以建州八音为基础的口头文学

方言是特定地域文化的标志性元素之一。同时,方言作为其他文化形态的载体,承载着一个地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文化信息。松溪方言属建州八音,又称建州语系或闽北话,分布于建瓯、建阳、松溪、政和、武夷山、浦城六县,与历史上建宁府行政区划相重合。要了解湛卢文化,就要很好地了解松溪方言以及在此基础上流传发展的口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

2.2.3 以“百年蔗”为代表的传统农耕文化

“百年蔗”是清朝雍正四年(1726),万前村农民魏世早的祖上栽种的,并作为“风水蔗”而世代保留下来的,至今已有295年历史。“百年蔗”的发现,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农民科学栽培宿根甘蔗的高超技术和悠久历史,为宿根甘蔗的栽培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实物,是一笔极其珍贵的遗产。“百年蔗”和全国闻名的“松溪绿茶”“水南冬瓜”等,充分说明了古代松溪发达的农业文明,说明了松溪先民的勤劳和智慧。

2.2.4 以松溪河为主干的水运文化

松溪境内山脉逶迤绵亘,连山如屏,由于山多谷深,陆路交通十分不便,在1958年公路开通之前,水路是松溪县文化传播、经济交流、人员往来的交通大动脉。

松溪县水运历史悠久。在松溪县境内溪河两岸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发掘出大量文物,充分证实了上古先民已经开始了渔猎生活和水上活动。松溪县大规模水运自唐朝开航,有着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水运是古代松溪县文化传播、经济交流、人员往来的主要方式。在贸易上,是粮食、木材、毛竹等物产和茶叶、笋干、香菇等土特产输出的主要路线,也是食盐、京杂、百货以及工业品等输入的主要路线。在交通上,是人民群众、仕官商旅的主要来往途径。在军事上,是文件传递、官兵过往的主要路线。

2.2.5 以松溪小角为代表的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其特色可以概括成精、美、情、礼,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松溪境内峰峦叠嶂、松青溪碧,云蒸雾抱、雨量充沛,物产丰饶、食材丰富。自然的慷慨馈赠,历史的厚重绵长,让勤劳智慧的松溪先民对食物的理解更加深刻。他们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求对食材运用的灵感,在不断传承中固化对世道人心的感触,形成了风味独特、琳琅满目、活色生香的小吃系列。这些小吃悄然无声地记载着人们行走的轨迹,而就是人们每一次成长的见证。

此外,以白马山、龙头山为代表的名山文化,以八大山头、中峰禅院为代表的民间信仰文化,以五福桥为代表的古建筑文化,以春节为集中体现的节庆时令文化,以婚丧嫁娶为集中体现的生产生活习俗文化,以“松溪三宝”为代表的民间工艺文化,以花鼓灯、江西路为代表的民间曲艺文化,以路下桥为策源地的红色文化……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如同璀璨星辰,点缀在松溪历史的天空,辉映着松溪发展的前路。

2.3 提炼湛卢文化的精神内核,激发松溪人民奋发有为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区的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传统,对当地人的性格有着较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地方的人才呈现出不同的性格。然而,一个地区的人在性格上的同一性,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才形成的,并且像生物学上的基因一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成为地域文化最鲜明、最精髓的精神内核。那么,湛卢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什么呢?透过湛卢文化的历史长卷,可以将其凝结为“平和包容、崇德内秀,长于磨砺、勇于亮剑”这16个字。

2.3.1 平和包容

原南平市政协主席张建光在《松溪之柔》一文中写到:“邻县到松溪来闹分县,当地人既不反对,也不围观。‘文革时期,各地‘文攻武卫硝烟弥漫,松溪城从早晚都静悄悄的,怎么‘造反都‘造不出多少动静。当地人的方言虽然属于建瓯语系,却最为柔软动听。”平和包容,温良恭俭让,这是松溪人性格的主基调。

松溪气候怡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充沛,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松溪人不用与天斗、与地斗;松溪地处偏僻远离政治中心,远离战乱兵灾,不用与人斗。环境不折磨,自己不折腾,长期以往,形成了安分守己、安居乐业、不思冒进、小得即安的中庸平和的性情。

松溪人对他人是包容的,这种境界,一代代地传承延续了下来。在文革时期到松溪下乡的知识青年们最能感受到松溪人民宽容的胸怀。当年知青上山下乡,到了某个乡村大都有的东家。除了住在知青点,他们和东家同吃同劳动,结成了亲如一家的关系。后来他们回城了,这份温暖依然牢记于心,一直把松溪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时时关注,经常回去省亲。

松溪人对文化是包容。在松溪的寺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仅供奉如来观音,也供奉三清八仙、孔圣先师、民间先贤,甚至一些民间信仰的老佛、大奶、娘娘等神祗,也能享有一席之地。排排坐,吃果果,大家相安无事,各享一柱香火,共保一方平安。再如:“江西路”,是赣剧在松溪县的别名。一经流入,就在松溪广受欢迎,特别是青年人纷纷演戏扮角。因为学戏的人都是土生土长的“乡里子弟”,故人们也称“江西路”为“子弟戏”,叫戏班为“子弟班”。 松溪有一句民谚:“当过婿,做过戏,一生没悔气。”

2.3.2 崇德内秀

松溪人是崇尚道德的。明嘉靖版《松溪县志》载:“松为建之属邑,地虽偏小,而士习为最盛……”明《建州府志》写道:“松溪士风淳朴,人性俭约,男务耕稼,女务织纴,不事商贾……”松溪有着许多优良习俗,如修桥补路、兴学奖教、扶困济贫、急公好义,等等。在清康熙版《松溪县志》中艺文部的文赋部分,有2/3的文章是颂扬善人善行善举的。

松溪民间“烧茶”的习俗,最能说明松溪人崇德扬善。渭田镇项溪村头有一座“烧茶桥”,原名为溪桥,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农历十月底,附近下蓬、潘源、溪边这3个自然村的二百多户人家,每天以户为单位,按排序主动轮流自带茶叶、木柴,到桥上烧茶,供过路行人和田间劳动农民免费饮用。这样类似的公益行为,在许多路亭和厝桥都普遍存在。

松溪人是有才能的。明·嘉靖版《松溪县志》载,“乡里多文献之家,学校萃俊髦之士,簪缨之盛,政教之美,盖有迈于前代者”;清·康熙版《松溪县志》载,松溪“家有诗书,户藏法律”。这些充分说明了松溪文风丕显、人才辈出。

2.3.3 长于磨砺,勇于亮剑

松溪人的平和,并不意味着没有血性。虽然绝不轻言战斗,但在忍无可忍,退无可退的最后关头,在铸炼出“天下第一剑”的这方热土上生长着的松溪人民,也从来不缺乏“亮剑精神”。最能体现松溪人民血性和气节的,莫过于四百多年前的那一场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孤城抗倭。

明嘉靖二十一年(1562年)冬,松溪军民奋起抗倭41天,死节百余人,击溃倭寇,扭转闽东北战局。明魏濬在《御倭纪事》中载,在收到倭寇的劝降书后,“松人大怒,倭奴为此倨侮吾侪,何可不备力击之,令我中国不致丧气也。于是议守议攻,悬军令:‘献和议者,斩!”这种义无反顾,是“亮剑精神”。

明·魏濬《书张德传后》载,“于时勇者效节,智者竭谋,有财者罄家以给军。孤城全于累卵,破竹之锋授挫。”这种众志成城,是“亮剑精神”。

“氏曰(范惠女):‘身可赎,羞亦可赎乎?我宁死。贼听其言厉,杀一幼女以惧之,氏颜色不变。贼曰:‘不从将及汝矣。氏曰:‘速杀我,无多言。年二十有七。”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亮剑精神”。

松溪人勇于亮剑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湛卢文化最生动、最闪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建设绿色崛起、反发赶超新松溪的征程中,更需要这种亮剑精神。

松溪人平和包容、有才有德、有勇有谋,但却秀气有余霸气不足,不善营销不善造势,更习惯于孤芳自赏、多做少说,或者说不善于表达自己,表现自己。造成这种现象,有松溪地处偏僻,缺乏伯乐的慧眼识才,缺乏展示的更大平台等客观原因,更关键的是缺乏千里马的自觉,走出大山的自醒,参与竞争的自信。

对自己是如此,对手中的好东西,也是如此。比如:湛卢宝剑从盛极一时,到被龙泉宝剑反超并远远地抛在身后,甚至连安身立命的商标也曾经被抢注。再比如:當“松溪绿茶”的商标还羞答答地在省道旁树起小样的广告时,政和的“红顶商人”“云根红”的广告和专卖店就已经铺到了省城。

3  公共图书馆的责任担当

保护和传播地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公共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教育机构,具有推广、保存、普及等职责和优势[1]。其作为开展推广阅读的平台之一,有责任也有必要将传播地域文化纳入其中,引导当地民众通过学习地域文化,了解先民遗留下来的精神追求和精神财富,增强民众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建设美好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2]。

3.1 传播不力消弱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力

受不同地理环境以及民众对地域文化缺失自信等因素影响,民众对地域文化普遍了解不多、认识不足,甚至有不少对地域文化持有否定的声音,影响着地域文化的传播[3]。当前,公共图书馆虽然有在地域文化的传播、推广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一些成效,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地域文化的宣传和影响力。

3.1.1 手段单一,吸引力不够

现阶段,讲座仍是图书馆的主要活动形式,尽管内容丰富,包含各种领域,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无论是传播力度,还是即时性都显得不足。

3.1.2 推广对象局限,影响力不够

推广对象大多是机关事业等单位公职人员,面向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活动几乎没有,农村居民更是无法参与、得不到分享。尤其是组织儿童、少年学习地域文化的活动也比较少。活动面不广,宣传手段有限,学习对象兼顾不全,自觉阅读引领缺失,影响力低下。

3.1.3 服务连续性不强

公共图书馆相对缺少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对于地域文化的阅读和推广,则处于边缘地带。另外, 图书馆的活动内容随意,缺乏一定的规划和连续性,通常集中在某个时段,有时只是为了应付阅读推广日,服务态度不明朗,无法实现包括地域文化在内的阅读推广的目标。

3.1.4 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地域文化的传播,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相关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要由图书馆等专业部门和人员执行。由于图书馆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现行做法常常是为了配合上级部门的阶段宣传工作,临时从办公室或其他部门抽调员工组织实施。这样组织临时性的宣传队伍,未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无法有效地完成各项组织、宣传工作。

3.2 发挥优势,助力传播地域文化

“图书馆为保存、收集文献资料,向读者提供相关资料的教育机构。”(见《图书馆学百科全书》)可见公共图书馆具有保存、传播地域文化的责任。各级文化教育领导机构应重视、挖掘、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位置及人员构成与职能等方面的优势,在保存、传播地域文化工作中尽其所能,做出应有的贡献。

3.2.1 发挥职能优势,创新服务内容。

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保存、传播人类的文化遗产,为读者服务,为读者提供可以利用的信息资源等,这其中自然也包含地域文化。通过为读者提供地域文化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弥补读者对这类文化的缺失;另一方面,推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吸收文化精髓的同时,产生民族自豪感,合理运用先人的智慧来解决现实问题[4]。

当今社会,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已从“文献服务”上升为“文化服务”[5]。图书馆应紧跟时代潮流,调整服务职能,从传统的“文献中心”转变为“文化和教育中心”。图书馆的职能和品牌效应,是民众已经普及的公知,在此基础上我们应不断创新,发挥好图书馆的职能。信息时代,为发挥图书馆的职能,又增添了更多有利的条件,推动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

(1)日常工作中,善于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传播地域文化,做好推广工作。

(2)发挥图书馆的品牌效应,组织举办经典朗读、情趣培养、地域文化知识竞赛等。

(3)依托图书馆公开课、国学讲堂等,邀请知名专家传播地域文化。

(4)定期举办当地传统技艺体验或者竞赛活动,如美术、书法等展演比赛;地方美食制作、地方特色产品制作等竞赛。

(5)利用传统节日,组织举办地域非遗项目体验、民俗讲座等活动,增添节日的氛围,传播地域文化。

依托图书馆的品牌影响力,开发公开课、讲堂,组织知识、技能竞赛等,积极探索全新的活动形式,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进一步扩大图书馆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3.2.2 发挥文献资源优势,借助信息技术提升有效传播

图书馆的宗旨是为公众提供学习、查阅文献等服务,要想实现该目标,就要建设好文献资源、发挥文献资源的优势。以前的图书馆,多为纸质文献,容易损坏和丢失。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图书馆开始引用大数据技术,并构建了数字文献资源,拓宽了文献资源的广度和深度,方便读者学习和查阅各种资源。图书馆应做好相关工作,借助数字化的方式推广地域文化。

(1)收集、建设好地域文化,重视对民间文献的研究和整理。

为了更好地传承地域文化,公共图书馆要大力收集有特色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一些孤本、手稿等比较宝贵的资源。过程中,安排专业的人员深入地区,实地调查和采集第一手的实物或资料,并对其进行深加工,使其成为可以使用的文献资源。民间文献作为历史文化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数量多,载体形式丰富,而且多散落民间。图书馆应加大力量组织研究、整理,建立数据库、共享平台等。

(2)构建地域文化数字资源库。

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迈入信息时代,在此背景下,图书馆只有创建和地域文化相关的数字资源库,才能更有效地开展传播工作[6]。为了有力、有效地组织开展地域文化的数字资源库建设,地方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从地方财政中专项专款予以全力支持,确保构建信息共享平臺,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播。

3.2.3 发挥人员构成优势,制定激励机制有效传播地域文化

现阶段,各级文化教育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比较高,业务精干,工作责任心强,能够为读者提供教育服务,为读者提供价值引导。但也应看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存在对自己的岗位缺乏自信、应付了事、人浮于事等现象。我们要重视发挥图书馆人员的优势,组织并鼓励图书馆人员做好图书管理和服务,更好地做好地域文化的传播工作。

(1)强化岗位管理,明晰岗位要求。

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明确职责,不仅要做好图书的保存、分类,资料的借、还、丢失和损坏赔偿手续,做好防火、防盗、防虫、防潮等基本工作;还应结合自己的特长,做些文化(包含地域文化)推广宣传的策划、组织、宣传等工作。

(2)制定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客观评价图书馆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业绩,了解每个员工的核心能力,建立人岗相适的大数据库。根据员工的经历、特点、能力的不同,支持员工结合自己的特长与学识水平,大胆开展工作。制定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在做好图书馆基本的图书管理和借阅、卫生等工作外,结合自己的特长与学识水平,或者挖掘整理地域文献资料,或者组织举办学术报告宣讲地域文化,或者到学校社区调研、推介、宣传等。真正做到奖优、罚劣、调平庸,激活全体员工奋发进取,务实创新,始终保持图书馆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4  结语

地域文化是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汇总,既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又能为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建设带来启示。公共图书馆应转变服务模式,大力宣传地域文化,重视特色文化资源的收集,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加深读者对地域文化的认知,为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耿艳玲.浅析地方公共图书馆在地域文化资源中的角色定位[J].现代经济信息,2021(7):177-178.

[2] 王冬梅.吴觉妮.文化自信视域下公共图书馆地域文化建设探讨——以海南省图书馆为例[J].河北科技图苑,2019,32(1):17-21.

[3] 吴丽杰,于荣全,孙超,等.辽宁省公共图书馆地域文化资源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9,41(3):43-49.

[4] 王忠友.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阅读实践探索——以平度市“行走的书箱”乡村阅读推广项目为例[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1(1):77-83.

[5] 柯平,卢晓彤,胡曼曼.图书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与地位[J].图书情报知识,2021(1):45-52.

[6] 柳英.图书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5):113-114.

猜你喜欢

图书馆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图书馆
去图书馆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