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联合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在普外科患者腹腔镜术后腹胀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1-11-27李平

系统医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普外科排气

李平

徐州市铜山区中医院护理部,江苏徐州 221116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成熟,其在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优势逐渐凸现,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等优势得到了普遍的认可[1-2]。但是对于普外科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来说,该术式由于麻醉,手术牵拉、刺激,术后腹腔内残留二氧化碳(CO2)气体及身心应激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障碍性并发症。腹胀是普外科腹腔镜术后最常见的一种胃肠功能障碍性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来改善普外科腹腔镜术后患者的腹胀症状,促进腹腔镜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是非常重要的[3-5]。常规的干预手段主要包括早期下床活动、饮食干预、胃肠减压,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等,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随着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广泛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在普外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腹胀的管理中表现出较大的特色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6-7]。该研究选取该院在2019年2月—2020年7月收治的78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为例,主要对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在普外科腹腔镜术后腹胀管理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8例在该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且术后发生腹胀的普外科疾病患者,以随机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该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且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观察组39例,男∶女为21∶18;年龄22~65岁,平均(37.63±7.13)岁。对照组39例,男∶女为20∶19;年龄21~68岁,平均(37.96±6.6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①经临床诊断确诊为普外科疾病的患者,且符合腹腔镜手术指征并自愿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②腹腔镜手术治疗后出现腹胀症状,并经临床诊断符合腹胀诊断标准而确诊的患者;③年龄>18岁的患者;④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⑤可配合研究开展的患者。

1.2.2排除标准 ①病情严重需行有创通气治疗的患者;②术前伴随有胃肠消化道疾病的患者;③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④合并糖尿病胃轻瘫的患者;⑤合并脏器功能障碍患者;⑥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⑦术后处于昏迷、休克状态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添加中医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3.1常规护理 ①生命体征监测。②早期下床活动: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计划,鼓励患者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告知其积极进行康复锻炼的重要性。③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腹部热敷,刺激胃肠道神经,促进排气。④饮食护理:从流质、半流、普食逐渐过渡。流质食物不可以选择过甜、过咸、调味品过多的食物,同时要注意不要选择易产气,容易引起腹胀的食物。⑤心理疏导:积极与患者沟通,安抚患者情绪,使其放松心态,保持心情舒畅,减少患者应激反应,有助于腹胀的缓解。

1.3.2 中医护理 ①穴位贴敷:术后第1天选取期门、阳陵泉、足三里、天枢等穴位进行中药贴敷,中药组方:柴胡150 g、黄芩150 g、枳实200 g、清半夏150 g、赤芍150 g、生大黄100 g、大枣200 g、槟榔100 g。将上述组方研成细末备用,每份取5 g药量用新鲜姜汁调成糊状,制成直径约3 cm,厚度约0.5 cm的药贴。操作方法:所需用物带至患者床前,暴露帖敷部位,遵医嘱正确取穴,局部皮肤用0.9%生理盐水消毒,将准备好的敷贴贴在相应穴位上,双侧穴位均要帖敷,贴敷时间6 h。穴位帖敷前首先评估患者有无敷料过敏,敷药部位的皮肤情况等,向患者介绍中药贴敷的目的、意义,取得患者配合。贴敷完成后,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皮肤情况,查看有无皮肤过敏,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一旦患者的皮肤出现瘙痒、水泡甚至糜烂等症状时,则要立即停止贴敷。同时叮嘱患者在贴敷期间,翻身活动时要注意动作要轻,避免药贴脱落。②艾灸:术后第1天选取中脘、建里、下脘等穴位进行艾灸。操作方法:备齐所需用物带至床旁,暴露施灸部位,检查局部皮肤情况,明确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点燃艾条,选择中脘、建里、下脘等穴位,从上而下,距离皮肤2~3 cm实施温和灸,以患者的局部皮肤稍起红晕,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每个穴位艾灸的时间保持在10~15 min,早晚各进行1次。操作前常规评估患者的症状、心理状况、对热的耐受程度等,解释操作目的,取得患者配合。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及病情,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及时除掉艾灰,避免艾灰脱落烧伤皮肤或点燃衣被。

1.4 观察指标

1.4.1腹胀改善效果 治愈:患者干预后12 h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恢复;显效:患者干预后12~24 h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恢复;有效:患者干预后24~36 h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恢复;无效:患者干预后36 h以上仍未达到以上治疗标准。

1.4.2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对术后流质饮食恢复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恢复时间、排便恢复时间进行统计。

1.4.3中医症状积分 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根据其腹胀程度为0~4分,得分越高则表明患者的腹胀程度越严重,反之则表明患者的腹胀程度越轻。主要对腹胀、肠鸣、矢气、大便不调、纳差、嗳气6个症状评分。0分:无症状;1分:空闲安静时可感到症状存在;2分:症状持续存在,对日常生活无影响;3分:症状持续存在,对日常生活有影响;4分: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1.4.4 护理满意度 应用该院自制评分表,满分10分,分为:满意(8分以上)、一般满意(6~8分)、不满意(6分以下)3个选项。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腹胀改善效果比较

观察组94.87%高于对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腹胀改善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h]

表2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s),h]

?

2.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的中医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比较[(±s),分]

?

2.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44%高于对照组的7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普外科腹腔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腹胀,是影响患者术后快速康复的一个主要因素。普外科腹腔镜术后患者发生腹胀的因素较多,主要是由于患者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受到手术牵拉、创伤、麻醉及腹腔内残留二氧化碳(CO2)气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易导致其胃肠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引起患者在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障碍,主要以肠蠕动减弱、腹胀、腹痛、肛门排气和排便困难等为主要表现。腹胀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因此,临床一直以来都在探寻能够快速有效缓解和治愈腹胀的干预手段[8-10]。

中医认为引起普外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腹胀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整体经络受损,元气大伤、气血两亏,导致脾失健运、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暂时性胃肠功能障碍,腹胀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中医多种护理技术,在普外科腹腔镜术后腹胀的干预中具有良好的效果[11-13]。该次研究中,该院应用传统中医的经典护理技术中药贴敷、艾灸等对普外科腹腔镜术后腹胀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显示,给予中医护理技术干预的观察组患者,腹胀改善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的76.92%(P<0.05);其流质饮食恢复时间(37.68±4.66)h、肠鸣音恢复时间 (11.88±3.76)h、排气恢复时间(13.92±4.31)h、排便恢复时间(25.14±4.12)h短于对照 组的 (52.58±5.75)、(20.34±3.86)、(27.45±4.16)、(36.33±4.58)h(P<0.05);其中医症状积分(1.31±0.10)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87±0.14)分(P<0.05);护理满意度97.44%高于对照组的74.36%(P<0.05)。分析这一原因,穴位贴敷是一种无痛性护理技术,应用中药贴敷期门、阳陵泉、足三里、天枢等穴位,可促进肠道排气、缓解腹胀腹痛等症状。中药贴敷所用药物中的柴胡具有疏肝利胆、疏气解郁之功效;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枳实具有行气散结、消积导滞之功效;清半夏能行水湿,降逆止呕;赤芍具有柔肝缓急止痛之功效;生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逐瘀通经之功效;大枣和中益气;槟榔具有驱虫消积、下气行水之功效。方中诸药合力共奏和解少阳同时内泻热结之功,达到少阳与阳明合病双解的效果。且穴位贴敷既与十二经脉相联,也与五脏六腑和全身相通,从而更好地发挥理气和肠、健运脾胃的作用。穴位贴敷操作简单,经济方便,绿色安全,无毒副作用[14-16]。艾灸是一种中医传统技术,又称之为“灸法、灸疗”,主要是利用艾绒在人体表面穴位上的烧灼,借助灸火所产生的温和热力、药物作用及腧穴的生理功能,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疗功效,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健身的目的,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外治法。《医学入门》有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表明了艾灸疗法能够补充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的不足。艾灸中所用的主要成分即艾绒,艾绒为艾叶制成,而艾叶具有开毛窍、透肌肤、温经散寒的功效,可温通十二经脉。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艾灸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在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能够通过人体的经络系统,将药效传达至病灶,从而起到缓解症状,治疗疾病的效果[17-19]。在蔡俊燕等[20]人的研究中,应用中医护理技术对50例外科术后腹胀患者进行干预,其肠鸣音恢复时间(10.3±5.1)h、肛门排气时间(14.1±5.9)h、排便时间(26.9±5.7)h均短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的(19.6±5.1)、(26.4±6.6)、(35.1±6.8)h;观察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1.4±0.2)分优于对照组的(2.9±0.9)分,护理满意度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与该次研究结果一致。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中医护理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术后的胃肠蠕动,改善患者的胃肠脏腑功能,从而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快速而有效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普外科腹腔镜术后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干预,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术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的腹胀症状,促使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普外科排气
调胃承气汤联合西药治疗重症患者胃肠功能障碍的作用分析
耳穴压豆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干预效果
排气系统对车外加速噪声的影响分析
某车型排气消声器冰堵问题的分析及优化
精细化管理在普外科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普外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系统化护理对阑尾炎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
围手术期护理在普外科患者中的具体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