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11-27薛南玲

系统医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补阳后遗症神经功能

薛南玲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江苏仪征 211400

脑梗死是脑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受损,导致患者脑动脉管腔变窄,在多种不同因素作用下,使患者形成局部血栓,加之患者动脉狭窄状况,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及坏死情况,最终导致患者发生神经功能障碍问题[1]。脑梗死后遗症多发生于脑梗发病1年后,患者常伴随偏盲、失语、偏瘫、语言障碍、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感觉障碍等症状,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困扰[2]。中医将脑梗死归为中风,认为其是本虚标实病症,是由气血逆乱,阴阳失衡引起的,长时间未接受有效治疗,则会引发血行不畅,使患者出现气虚血瘀、脉络瘀阻之证,最终导致肢体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所以,脑梗死后遗症的基本条件为气血不足,基本发病机制是气虚血瘀。为探究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对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该文选取该科室2016年1月—2020年6月接收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给予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科室接收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采取针灸治疗患者为对照组(31例),采取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患者为观察组(3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51~71岁,平均年龄(60.34±3.55)岁;病程5个月~5年,平均病程(3.26±1.88)年。观察组:男17例,女14例;年龄50~73岁,平均年龄(61.52±4.35)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54±1.66)年。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开始前,患者已签署完同意书;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了该研究。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后遗症诊断标准;患者的言语不利、气短息弱等症状均符合脑梗死后遗症临床症状。排除标准: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由骨折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药物过敏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控制血压、预防感染等常规西医疗法。对照组31例患者接受针灸治疗。①半身不遂症状。上肢穴位:取患者肩髃、手三里、曲池、内关、合谷、外关,配合臂臑与阳池等穴位进行针灸;下肢穴位:取委中、环跳、足三里、阳陵泉、承山、血海、太冲、三阴交、昆仑、太溪等穴位,配合绝骨、风市及腰阳关等穴位进行针灸。②口眼歪斜与语言謇涩。取患者头面部风府、地仓、人中、百会、太阳、哑门、下关等穴位进行针灸。③不语。取玉液、金津穴进行放血,再对通里、廉泉、内关及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灸;同时可以针灸丰隆穴,达到去痰湿的目的。每次针灸时,采用提插捻转及补泻等手法,针灸患者头部、上肢、下肢3个部位各8~10个穴位。留针30 min,1次/d,每治疗5 d休息2 d,20次(28 d)为1个疗程。

观察组31例患者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同对照组。补阳还五汤处方如下:川芎10 g、红花10 g、桃仁10 g、黄芪30 g、赤芍10 g,如患者存在言语不利,加远志与石菖各9 g;如果患者伴随肢体麻木,加陈皮与半夏各12 g;当患者伴随便秘症状,加火麻仁与杏仁各12 g;如果患者上肢无力,加桑枝与桂枝各9 g;如果患者下肢无力,加杜仲、桑寄生各18 g、续断12 g;如果患者存在半身不遂症状,加3 g水蛭与5 g穿山甲;如果患者存在失眠症状,加夜交藤30 g、合欢皮20 g、酸枣仁10 g。上述药材以水煎煮,1剂/d,分早晚2次温服。

1.3 观察指标

1.3.1 对比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 从偏瘫、语言謇涩、神识昏蒙、偏身感觉异常等多个方面,用中医证候积分对患者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症状越轻。

1.3.2对比治疗前后NIHSS与ADL评分 使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分值越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轻。使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分值越低表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弱。

1.3.3 对比疗效差异 根据患者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将临床疗效主要包括治愈、显效、好转及无效4种结果。治愈:肢体运动与语言功能得以恢复,可进行独立生活,经CT检查显示,病灶已全部消失;显效:肢体与语言功能改善效果明显,已恢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经CT检查显示,病灶面积已减少超过60%;好转:肢体与语言功能得以改善,经CT检查显示,病灶面积减少不足60%;无效:肢体与语言功能并未改善,经CT检查显示,病灶面积并无减小。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与好转率之和。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观察组偏瘫积分(1.58±0.43)分、语言謇涩积分(1.53±0.44)分、神识昏蒙(1.38±0.46)分、偏身感觉异常积分(1.67±0.41)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s),分]

?

2.2 两组治疗前后NIHSS与ADL评分对比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与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为(10.81±3.16)分、ADL评分为(82.62±12.41)分,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与ADL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与ADL评分对比[(±s),分]

?

2.3 两组疗效差异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83.87%,高于对照组的6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疗效差异对比

3 讨论

脑梗死是因患者血液通路受阻,使患者脑部供血、供氧不足或出现中断,导致大脑发生不可逆性损伤,该病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较大[3]。临床对脑梗死疾病的治疗,虽能缓解患者部分临床症状,但仍会存在一定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引发脑梗死后遗症[4]。

补阳还五汤对血清中超氧化物酶含量具有提升作用,有助于清除氧自由基,对血小板活性具有抑制作用,脑梗死症状改善效果明显,有助于修复患者神经功能[5]。补阳还五汤是在桃红四物汤基础上去除地黄,加入黄芪。方中黄芪可补脾胃,祛瘀功效显著;赤芍、川芎、红花及桃仁的相互配合,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活络功效。诸药联用可起到扶正祛邪作用,旺气行血及祛瘀通络功效显著[6]。

针灸作为中医经络学的重要内容,其是通过刺激经络方式,达到临床治疗目的的。取曲池、肩髃等穴位,可起到行气活血与濡养筋脉作用;外关与合谷等穴位,可达到健脾益气功效;足三里可补益患者气血。多种穴位联用,有助于发挥其协调作用,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生活自理能力[7-10]。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偏瘫积分(1.58±0.43)分、语言謇涩积分(1.53±0.44)分、神识昏蒙(1.38±0.46)分、偏身感觉异常积分(1.67±0.41)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说明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对改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为(10.81±3.16)分、ADL评分为(82.62±12.41)分,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王亚明等[11]“经临床诊治,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 (10.76±3.13) 分、ADL评分为(82.56±12.34)分,均优于对照组的NIHSS评分(23.54±3.42)分 与ADL评 分(70.61±11.82)分(P<0.05)”的研究结果相符合。这说明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可有效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观察组经诊治,总有效率(86.87%),高于对照组(61.29%)(P<0.05)。这与林婉敏等[12]“研究组58例患者经临床诊治,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31%(P<0.0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说明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对脑梗死后遗症的治疗效果明显更优。

综上所述,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经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患者临床症状与神经功能得以有效改善,同时,也提升了患者的自理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补阳后遗症神经功能
补阳还五汤通过NLRP3/caspase–1调控大鼠髓核细胞退变的机制
补阳还五汤联合通督开窍法针刺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疗效观察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春天的“后遗症”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两分钟的脑震荡诊断测试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创卫不应“要了面子伤了里子”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