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时期诸子音乐思想之探析

2021-11-27

黄河之声 2021年20期
关键词:大音希声礼乐墨子

张 英

琴棋书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专利,在这其中他们大多不仅懂得音乐,而且精于音乐,他们还把音乐作为修身养性的工具,并将其情抒于其中。因此文人音乐无论在审美情趣、意识和创作方式上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最大,但这其中也受释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影响。先秦时期的乐曲在整个发展历程上,不论从它的形成、发展,还是到它的成熟,都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阶段,分别是原始时期的礼乐风俗的初步显现,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的逐步形成,以及到了东周时期礼乐思想的不断递进,在这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又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先秦时期“乐”的范畴是非常宽泛的,大体囊括了大部分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史上一套完善的礼乐文化制度。早期的礼乐风俗,也就是由远古时期一直到商代的末期,这时的礼乐风俗带有浓郁的巫术色彩,保留着原始的宗教特征。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以周族政治利益为基础的治国之道,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礼乐学说则是以实践理性和思辨哲学为特色的伦理思想。对于乐舞的典礼化和神秘化、乐与礼的“自为”和乐与礼的“人为”,以及乐舞、乐器、乐《诗》自身的演化发展,组成了封建社会礼乐制度的具体结构,使其文化氛围的社会生活严格的等级化。这些历史背景与文化积淀,均对后世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儒家音乐思想

首先,“仁”是孔子音乐思想的核心,他所追求的音乐是“美”和“善”的统一,要求“乐”为“仁”服务,提倡的是“雅乐”,反对的是“郑声”,主张的是用音乐教化民众。他用自己建立的一套学说“礼”“仁”“中庸”的思想理论,目的就是要保护西周那些陈旧的礼乐制度,想用音乐与“礼”“仁”“中庸”来为巩固贵族集团统治政权做出些成绩,整饬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求合“《部》《武》《雅》《颂》之音”。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崩乐坏”的新旧社会交替、大变革的春秋时代。其变革的实质是由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过渡,也正是由于这种变革引起了当时各诸侯国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不同反应。怎样对待这些新型问题,当时的学者们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因而引出了一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不同的阶级、阶层围绕着怎样欣赏音乐、怎样对待艺术问题上展开了一场持久论战。在这场大的变革之中,孔子则选择了保守的阵营,他坚定地用自己的思想学说去维护即将衰败的封建制度以及礼乐文化,他更加想要用音乐作为工具,去维护统治阶级以及贵族的统治。孔子不仅追求音乐艺术在形式上的“美”,而且还追求内容上“善”的辩证思想。在孔子的观念里,能引导人们向善向好的只有艺术,它也能在教育问题上发挥与其他门类不同的特殊社会功能,起到“天下大齐”娱人作用,与此同时,向人们传达要以仁德作为人生的信条。不难看出,孔子是非常欣赏能够传达给大众以真、善、美的作品的,也十分推崇这些给人们带来愉悦享受的作品,使大众受到启发,得以感悟,心里刻下美的种子。

其次,在社会关系、政治局势、伦理道德以及哲学方面都能洞察到孟子思想的渗透,何以见得?基于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政治、伦理与音乐之间都会有些许的联系,那么,我们可以认为,音乐也是当时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孟子主张,统治阶级需要尊崇“与民同乐”的原则,统治者们需要用乐舞的表现手法去缓和阶级对立,减缓阶级衰亡速度,可他却根本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广大劳苦大众着想,因为这两个对立的阶级是永远坐不到一块的。

总的来讲,孟子关于音乐的主张,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前人的研究,在好多方面,将原有的思想进行了升华。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迫切需要进行一场大变革,孟子在音乐方面仅强调了音乐的共通性,忽略了它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更加忽视了当时社会尖锐的阶级冲突。当时的孟子,面对如此的窘境,置身于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强烈呼吁统治阶级要利用音乐这种形式与百姓进行对话,用这种形式减缓统治阶级的灭亡。与其说孟子这种“与民同乐”的音乐思想是为劳苦人民所想,那又何尝不是一种单纯的幻想呢?他错就错在没有站在劳苦百姓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统治阶级是否能够放下身段去与百姓一起享受音乐所带来的愉悦之感所以,我们可以说,孟子“与民同乐”的想法是善的,但是,根本上讲,他忽视了阶级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所以注定是空想。

最后,荀子关于音乐的主张以及态度,是在传承先秦儒家各大师的思想基础之上,再结合自己的思想不断完善所形成的。他由性恶论为出发点,倡导使用音乐去影响大众的意识形态,使得原本的本性得以改善,仿佛从恶的本性是装出来的,并不是本来就存在的,逐渐向善、向美去转化。在《乐论》中,荀子对于音乐的美的特殊属性,对于不同听众的不同感受,对于音乐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以及我们可以依据何种标准去评判等等,都给出了十分清晰的阐述。所以,我们可以说,荀子在先秦的各个派别及其代表人物中,是一位集大成者,而他的主张和思想也都集中呈现在他的著作《乐论》之中,在中国音乐发展历程之中,他也占据着及其重要的位置,他道出了前人所没有道出的音乐思想及特征。

荀子是先秦时期诸子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他也是唯物主义的追随者,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思想派别以及他们的代表人物就音乐有何社会功能这一命题,还有该怎样去赏析音乐、赏析和聆听怎样的音乐,进行了为时不断地大讨论。在荀子看来,音乐的属性是人类的本能所需要的,不能限制它的存在以及发展,反而是应当积极地引导大众去欣赏。他认为,欣赏音乐是上层社会、统治阶级才能拥有的特权,那些符合阶级制度的、符合天道的乐曲才是应该聆听和欣赏的,才是积极向上的,才能够陶冶受众群体的身心,强化风俗道义的传播,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故此,他坚信,那些符合美善标准的音乐,在拥有自然和谐属性的同时,也要存在等级的差异性,只有如此,礼乐的发展才能够为统治者服务。因此推断,荀子的礼乐态度和观点是由他的哲学思想发展而来的,一部分传承了先秦的儒家音乐思想,另一部分在自己的哲学思想中不断深化、发展,进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严密的体系,总的来说,荀子是先秦各个思想派别之中的音乐思想集大成者。

二、墨家音乐思想

“非乐”是墨子狭隘的功利主义、褊狭单一的理论视野思维的真实反映。墨子站在“农与工肆之人”的立场上,公开亮出“利天下”的抱负,打出“兴利除弊”的大旗,与儒家学派抗衡。本节从墨子“非乐”的实质剖析了墨子音乐思想的构成、动机以及与其自身的种种矛盾,并指出他对音乐这门潜移默化的社会科学缺乏正确估价和研究的实质。

周代的礼乐制度实际上就是奴隶制的宗法制度。那么,什么是“礼”呢?它其实是一种等级制,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且带有奴隶性质的属性的一种制度。然,何为“乐”呢?它指的是,一种工具,一种用来配合执行等级制度的工具,所以,由此可以推断,“礼崩”反映出原有的旧的制度的瓦解,“乐坏”即是说明了音乐形式打破了等级制的牢笼。这一时期代表贵族阶级利益的“士”,在政治上、学术上更加活跃。他们围绕着音乐的社会功能展开了一场持久的争论,即“百家争鸣”。由此作为开端,学术研究和文化理论。慢慢淡出了上层社会的生活圈,逐步使先秦的音乐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中迅速崛起与发展。对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墨子来讲,也是其中的一位,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非乐”与“禁乐”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出现是先秦音乐思想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观点,并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墨子非乐是不是不反对其他艺术呢?根据他的观点来推论,回答是反对的。我们都知道音乐艺术在先秦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们同出一源,是从劳动人民的呼声、动作、节奏、音调等组合深化而来的。然而用墨子的观点来推论其他艺术也是一样,根本不能解决人们的吃穿住行的问题,以及不能消除战乱,反而耗费财产和时间,所以他就反对。由于音乐艺术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因此说,我们可以得知墨子非乐的目的是反对所有艺术的。墨子“非乐”的目的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就此来看他是只重视物质之利,而无视了精神之利。由于音乐能使人“乐”,会废“大人之听治”“贱人之从事”,所以“不中圣王之事”,“不中万民之利”,这既是否认人们精神娱乐的积极意义,更无视音乐有净化人们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墨子极力夸大音乐的危害,认为音乐是亡国的唯一原因,要想“兴天下之利”必须禁止音乐,其目的就是否定儒家倡导的礼乐。由于墨子在否定儒家倡导礼乐方面所揭示的特征与本质不足,更没有击中儒家提倡礼乐的要害,所以在历代关于墨子非乐的评述中,他都未能占优势地位。墨子非乐只重视了生产力的作用而忽视了生产关系,更忽视、否定音乐的社会功用,否定审美与艺术存在的社会价值,所以被历代学者所不赞同

三、道家音乐思想

老子的音乐思想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而“大音希声”是论述“道”的一个理论根据。从表面上看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但却包含了老子对艺术的无限神往。老子从“道”的角度论述音乐,从神秘中寻求“道”的回味,从形而上寻思“道”的感受。为此老子借用“道”这种理念,从深层次对于劳动人民被统治阶级的压迫,进行彻底的抨击,以解开他们丑陋的嘴脸,与此同时,也深刻讨伐了统治阶级利用权势肆意发动战争的行为,对于统治阶级自己宣扬关于忠信仁义的言论也进行了谴责,根本上彻底的否定统治阶级所谓的礼乐制度。并通过“道”的客观现象以达到超越现实、超越自然的生命价值。

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从表现上看是一种形式上追求,但也包含了老子对艺术希声无形的形式要求。老子的“大音希声”人们也可以理解为:是要人们通过无声、无色、无形的深层境界,理解有声、有色、有形的浅层意象;借助音乐欣赏的想象、理解、情感等心理因素。老子想通过“大音希声”的无限性,借论音乐舞蹈艺术之由,说明“道”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老子从“道”的角度来论音乐,这就需要人们借助想象、联想,依赖于具体的音声,来探讨超越具体的音声,把人们带进那神秘无限的意象、意境中。老子对音乐的这种论述使之已具备宗教化了,而“大音希声”是要人们从神秘中追求“道”回味,从形而形式上追求“道”的感受。老子的理想是想使人与人之间相互勾通,而这种勾通又要合乎与“道”的包融性,从而使人们能从苦难中、罪恶中解脱出来,以达到超越现实、超越自然的生命价值观,使之人们对“德”的追求和对“道”的体认与把握。

老子的音乐思想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在《老子》这部伟大著作中,“道”一字竟用74次)并组织成了一部颇为经典的哲学著作,使千多年来的历代学者,百思不得其解,并孕育、缔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明。而他的“大音希声”则是其哲学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也体现了其语意精深,质朴纯美的音乐思想的独特性,更是老子追求的至高层次的艺术境界。

作为,审美创造的一种独特形式,归根结底,艺术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追求自由的一种感性的显现,是人类崇尚自由的一种必然结果。对于中国的文人墨客而言,这即是一种人生至高境界,由此得出,中国的传统艺术,尤其是文人墨客的艺术要强调艺术与天然的统一,对于这一点可追溯到孔子、庄子时期。而中国文人音乐发展到鼎盛时期则是在宋元明清,因为这时期中国文人有着相似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生活境遇、文学认知、心理历程等等的背景,所以使得他们能够熟知古代的知识,了解现如今的文化,可以自由的徜徉在艺术的领域中,与此同时又很注重道理原则的存在,强调经验的重要性,讲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这些大家的思维中、血液里,已然深深地将阔远纵横的有机系统观融化于自身。基于中国礼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有着千年的历史,对于全世界的文明史来讲都是极其罕见,极其震撼的额,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文人的历史功绩。■

猜你喜欢

大音希声礼乐墨子
浅谈“大音希声”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墨子破云梯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从“大音希声”看老子的音乐美学意蕴
墨子教诲青年
大朴不雕(2)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