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与“贱”的特殊群体
——评张咏春《中国礼乐户研究》

2021-11-27黄春梅

黄河之声 2021年20期
关键词:贱民雅乐礼乐

黄春梅

“乐户”的研究自项阳先生《山西乐户研究》厚重发端,至今已是中国音乐史研究中一个热点。2019年备受学界关注的项阳总主编的“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隆重推出,堪称学界一盛事。张著一书,将“乐户”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延伸至“礼乐户”这一学界较少关注的领域。礼乐户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用乐群体,承载特定的礼乐类型。中国是礼乐之邦的文明古国,礼乐传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该书共四章,分别梳理礼乐户自萌发到解体的历史过程,论述礼乐户这个群体的“非贱民”特征、职能和承载之太常雅乐,以及管理、分布与影响等方面内容;研究礼乐户的主要内容特征,有助于我们比较全面地了解礼乐户所处历史阶段的中国音乐文化。阅读此书,对“礼乐户”基于怎样的历史环境产生,“乐户”与“礼乐户”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怎样的促进作用等诸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遂,拜读张著后,成此小文。

一、承袭师传,另辟蹊径

从“礼俗之间--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丛书”,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学界以师承关系建设的研究团队,在重大课题研究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张咏春研究的课题显然也深受导师的影响,在导师开拓的研究道路上延伸,并找到新的方向——礼乐户。经过以项阳等前辈学者的研究,乐户的历史已基本梳理明确。乐户是中国历史上以音乐歌舞专业活动为主的贱民,他们来源于罪犯的家属也有部分原为良人。乐户制度作为历代统治者惩罚罪犯和政敌的一项手段。从北魏一直延续至清直至雍正皇帝即位后才将乐户贱籍制度加以削除。①乐人一旦被纳入乐户“贱民”身份将伴随其终身,直至他生命终止仍是“贱民”。“礼乐户”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现象,但在张著推出之前学界研究较缺乏。主要有车文明的《元代“礼乐户”考》、胡军的《明代的乐舞与<大明御玄教乐章>》等。

项阳先生在《山西乐户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礼乐户”问题。该书指出:礼乐户与乐户是有区别的一个乐人群体——“乐户与礼乐户的区别在于前者为贱民,后者则是庶民”。通过张著可以清晰了解到:“礼乐户”指萌发于北宋,雏形于金,成型于元,明清时期得到继承延续至清亡以后解体的一个出身于“非贱民”阶层。专门承应祭坛之上的太常雅乐,与乐户在社会身份、社会对待、行使职能等方面有明显区别的群体。礼、俗用乐的基本承载体主要依靠“贱民”身份的群体,即乐户。金、元、明、清以来,凭借官方主导制度层面用社会身份的“良”“贱”为基本判断标准,乐人群体内部逐渐分立成两个有区别的群体——“乐户”与“礼乐户”,由“礼乐户”承担封建国家特定类型的礼乐,故“礼乐户”是从“贱”向“良”过渡的特殊群体。

从“乐户”研究中延伸出“礼乐户”研究当前学术界对礼乐户的研究涉及比较全面的当属张咏春。除博士论文的出版,文中重要篇章也以论文早于著作发表如:《孔府的乐户与礼乐户》《“非贱民”身份的元代礼乐户》《明代的太常乐舞生》等。而当代学界对此课题的研究也主要以张著为主。遂他的研究给予我们中国学术界关于“礼乐户”研究的思考与启迪,弥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礼乐户研究方面的缺失。

二、史料钩沉,著作立言

张著分别从“礼乐户”的历史沿革、群体构成、承载的太常雅乐、与封建国家礼乐教化的推行展开论述。第一章“礼乐户”的历史沿革,讲述“礼乐户”从萌发到初具雏形,开始确立到更名乐舞生,至解体的一个过程。第二章就“礼乐户”特殊群体构成形式论述关于元代“礼乐户”的“非贱民”身份;明代乐舞生人员构成的“礼乐户”特征;“改羽为民”与清代的乐舞生;以及明、清两代乐舞生社会处境辩证谈。第三章“礼乐户”承载的太常雅乐。首先对“礼乐户”承载太常雅乐进行概述;其次阐明元、明、清时期祭坛上的太常雅乐;最后阐述“礼乐户”与祭孔雅乐上下相通关系。第四章“礼乐户”与封建国家礼乐教化的推行。从制度和功能层面来阐述“礼乐户”分布与礼乐教化推广,在制度和功能层面共同作用下,元、明、清时期“礼乐户”在全国各地分布范围不断拓展,因此受到各地民间音乐的影响,由于国家制度的管控“礼乐户”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限制。

张著在书中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业师《山西乐户研究》研究理念。采用制度、乐人、机构、功能和音乐本体等层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遵循史学文献考证与分析基本方法。在侧重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考音乐考古学成果和田野调查,注重把文献记载与现实实体结合起来。张著以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纲》和《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为代表。“史纲”总结出太常雅乐的特征,指出宋元以来的太常雅乐大多系于每一朝的新创。“史稿”全面分析太常雅乐与阴阳五行学说的结合、脱离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范畴、以及在音乐实践层面的矛盾等问题。②此外在文献学专题研究方面李方元《宋史乐志研究》、王福利《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等都为张著撰写文章提供重要参考价值。借助制度、功能层面的考量,把形成于元代的一个承担特定用乐职能、出身于“非贱民”且明有别于“贱民”乐户的群体——“礼乐户”(乐舞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历史沿革与群体构成特征,梳理礼乐户承载的国家用乐,进而探讨礼乐户的管理与分布,展示礼乐户在推动国家礼乐教化方面的积极作用。

张著的《中国礼乐户研究》将大量笔墨主要集中在第一章礼乐户的历史沿革和第二章礼乐户群体的构成。礼乐户从萌发到解体不单纯是一个群体解体,而且伴随封建政体的解体,更体现一个历史沿革的过程。通过礼乐户群体构成的研究不仅区分了“乐户”与“礼乐户”的特征,而且体现了当时社会面貌发展的情况。由此得出结论:纵观礼乐户近七个世纪的历史,这个有别于乐户的群体从初具雏形到基本定型,皆非秉承华夏正声的中原王朝所为,首先将之付诸行动者恰恰是少数民族同胞。由礼乐问题观之似乎正是通过华夏传统文化曾经的“局外人”,方真正检验了几千年礼乐相彰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

三、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关于《中国礼乐户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特色之处值得我们探讨:

一,运用多学科知识,把握整体意识。从艺术本体和文化整体全面把握,从微观到宏观,再由宏观到微观,这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整体性的思考。运用历史人类学、文献学、音乐学等多学科知识对礼乐户展开研究,在研究中自觉运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注重从实地考察中寻找学术点与文献对接。着重把握礼乐户的历史沿革及群体的构成,从制度和功能两个层面进行考量,对有别于“贱民”乐户的群体的“礼乐户”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二,不局限于既往已有的问题意识从多个视角把握研究对象。比如关于礼乐户研究本身,作者参考了车文明《元代“礼乐户”考》,该文以《真定路学乐户记》为起点,文中涉及的元末真定礼乐户文献资料为探讨元代礼乐户问题提供有益参考。萧启庆《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③较为全面分析了蒙元王朝对待儒学、儒户的政策演变,为本文辨明元代礼乐户与儒户、儒人之间的关系等都为礼乐户的研究提供了有力帮助。

三,从多种功能性意义上认知礼乐文化,探寻国家与民间、制度下的组织态传承传播和自然态传承传播的互动。作者在文中提到礼乐户是与礼乐相彰的文化传统,礼乐户承载的太常雅乐具有政治、事神和文化宣教的功能,除太常雅乐具有的这些功能外审美和娱乐的功能是最基础的功能。礼乐户作为承载太常雅乐的主要群体不仅常驻于国家统治中心,还被分派到朝廷以外的地方一级机构,在国家制度的组织下,礼乐文化开始在民间传承传播。自清代末礼乐户解体后礼乐户在功能和制度层面都受到严重削弱,但仍有部分散落礼乐户的群体延续前礼乐户的模式,如山东曲阜、湖南浏阳等地区,但主要以孔庙祭祀为主即自然态的传承传播。

四,回归历史语境。即回到历史语境思考和观察问题作者按照王朝的历史沿革及典章制度,对礼乐户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具象考量与辨析。从北宋礼乐户萌发至清末封建政体的覆灭而解体,充分展现礼乐户在典章制度之下的文化样态。

关于礼乐户的研究虽说是项阳先生主持的中国乐籍制度研究课题延伸出来的一个子课题,但面对中国乐籍制度这样一个庞大的研究对象,项阳先生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研究团队为张咏春研究中国礼乐户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如选题有,程晖晖的《秦淮乐籍研究》、任方冰的《明清军礼与军中用乐》等还有多篇硕士学位论文也对一些具体问题展开。作者参考大量的古籍文献资料,有助于了解礼乐户的历史背景,解读礼乐户在典籍制度下的历史演变。此外,作者还对解体后散落民间的礼乐户进行实地考察访谈,这体现出项阳先生提出的“接通”理念,如果仅从文献资料把握则难以看清传统活态,但只从当下民间认知也难与历史大传统对接。将乐人群体定义为“良”与“贱”的特殊群体需要大量真实文献资料的支撑,遂作者在把握文献的真实性及价值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前期查阅工作,通过制度、功能等多层面相结合的研究理念,给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带来新鲜“血液”。

结 语

张著以“非贱民”身份的礼乐户与“贱民”身份的乐户相区别,探寻“良”与“贱”的特殊群体为后者探讨中国传统“大乐学”提供新的实践探讨,对于了解中国的礼乐教化有一定借鉴价值。张著注重介绍礼乐户礼乐方面的历史文化。虽说在国家制度层面以礼乐为重非常有必要,但礼乐毕竟存在局限性,有特定时间、地点、人物及仪式方面的要求,俗乐则不一样通过了解俗乐可以更好地了解百姓群体之间的音乐传统文化,俗乐更具普遍性能够及时表达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社会面貌情况,比如周代通过设立“采风制度”关注俗乐在民间的发展状况,不仅可以更好地关注民生,而且可以更好地制定管理国家的制度。因此透过礼乐和俗乐两者的结合更加有利于巩固统治者的地位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礼俗代表的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空间,如项阳先生所说:从礼乐和俗乐两条主导脉络整体把握,将当下民间礼俗用乐活态与音乐文化大传统相接,认知乐文化的功能性意义,从乐人和音乐本体的视角梳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总的来说,项阳先生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创了乐户与礼乐户新的研究大门,向更多学者展示了乐户与礼乐户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乐户与礼乐户。■

注 释:

① 项阳.山西乐户研究[M].文物出版社,2001.

②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③ 萧启庆.元代的儒户——儒士地位演进史上的一章[A].陈苏镇,张帆.中国古代史读本(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贱民雅乐礼乐
论宋代宫廷雅乐中筝的使用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语文教学中礼乐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印大学未给予“贱民”配额引争议
略探北朝社会转型致“贱民”之放免
雅乐的来龙去脉
印度“贱民”大罢工酿流血骚乱
中国雅乐史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