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朗诵中如何真实地把握情感

2021-11-27郭智杰

记者摇篮 2021年2期
关键词:朗诵者演讲比赛余光中

□郭智杰 夏 琰

2017年8月,一条并不太引人关注的新闻出现在搜狐网。

余光中先生说:“《乡愁》原本指的是淡淡的哀愁,但看到大陆演员朗诵《乡愁》,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风味,令我很难为情。”

《乡愁》是余光中先生创作于1972 年的一首诗,这首诗脍炙人口,享誉整个华人世界,被一代又一代播音员在不同的场合朗诵。但是估计很多朗诵者没有想到,在这首诗诞生45 年后,原作者是这样评价其中一些朗诵者的。

《中国播音学》一书中关于“情声和谐律”有这样一段表述:在情声和谐的问题上,我们的播音表达曾受过两方面的干扰。在强调“情”的时候,受到“唯情论”的冲击,激情就是一切,有了感情就有了一切……

这一段话尽管是写在1994年,但是,这种极度夸张表达感情的诵读方式,至今在行业内依然是一种比较执着的现象。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会有差异。那么,该如何真实地把握诵读的情感?

一、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任何一篇播读稿件,都会有它的写作背景,尤其是文学稿件,了解清楚作者在进行创作时的身心感受,才能真正做到情景再现。

很多播音员都朗诵过诗人海子的经典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基本上大家选择的情绪都是热情澎湃,激情四溢。而这首诗创作于作者自杀前两个月(该诗完成于1989 年1 月13 日,同年3 月26 日,作者卧轨 自杀)。作者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自己的向往,内心分裂着矛盾的痛苦,于是创作了这首诗,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作者已经将自己对幸福生活的要求降低到世俗的最底限,有人说这首诗是作者人生痛苦体验的结晶。

了解清楚作者的创作背景,就可以确定这首诗的基调一定不是单纯地表达获得幸福之后的欢乐明快,而是同时饱含着含蓄、凝重的深厚。因此,这首诗歌在朗诵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高亢的诵读表达,一定是肤浅的。

类似这样的“表错情”在很多播音诵读中广泛存在,究其原因,其实是诵读者自己的“想当然”,看到稿件后,不求甚解,单纯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诠释作者的意图。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样的二度创作基本上是失败的。

二、以真实的生活体验完成每一次诵读

人们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对于一个朗诵者来说,情感的真实何尝不是在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呢?!

前不久,本地举办了一个儿童演讲比赛,主题是“我和书的故事”,参赛的选手都是10岁左右的小学生。一位朋友的孩子参加了这次比赛,结果得了倒数第一名。这个结果太出乎意料了,因为这个孩子的语言能力一直相当出色,可是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孩子的老师告诉他:因为其他十几位参赛同学,不管男女,全都哭了,就他没有哭,所以,评委给了最低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是演讲比赛,几乎有一个定律:哭得越惨,分数越高。跟演讲作品无关、跟主题思想无关、跟演讲者的表达能力无关,所谓的比赛,就是比谁能够表现出极致的感情,或者说,谁能够哭出一定水平。只要哭了,就说明感情丰富,感情到位了。

谁在误导我们的孩子?有人说语文教会了孩子撒谎,那么这样的演讲比赛是不是在教孩子虚情假意?

虽然这是一个关于演讲的话题,但是朗诵界何尝不是如此。

中国传媒大学的鲁景超老师说:“任何一次语言表达首先要做到的一定是‘发真情’。”什么是“发真情”?一定是真实的情感,而不是表演出来的情感。

真情实感是任何一次语言表达的生命,尤其是一些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比如朗诵和演讲,一定是情感饱满而不刻意,甚至是不动声色地流淌,就像说话一样,听不到技巧,只听到作者或者朗诵者的思想和灵魂。

三、不要过度解读作者的情感

就跟中学的阅读理解一样,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度解读文章含义和作者意图的情况,而这种现象在朗诵中也很常见。这种过度解读作者情感的现象目前广泛存在于朗诵界,这就是内在语过于丰富,导致失去了真实。

其实,最经典的案例,当属朗诵表情帝。

百度百科:梁逸峰,男,在2010 年第61 届香港学校朗诵节表演中,在台上用“饱含情感”的朗诵方式演绎古诗词《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和《南乡子》(晏几道),因其浮夸的表情而走红网络。关于这一段视频,几乎成了2010 年的经典笑话,很多年后,再看视频,那过分夸张的表达方式依然让人汗毛倒竖。

四、善用技巧表达情感

要读出作品的艺术魅力,讲究相应的语言技巧也十分必要。首先找出文学作品中的重点、次重点,分析文学作品的层次,要有自然流畅的语流感,不能结结巴巴;还要用好停连、重音、语势、语调等技巧元素,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停顿的恰如其分,都要随着作品内容和诵读情感的变化而变化,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以“四两拨千斤”之力表达文章感情。让朗诵的感情如“钧瓷开片”一般“看起来碎裂,摸起来却光滑”,纹路多种多样,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疏有密,有粗有细,有深有浅,有曲有直……不一而足,自然形成,纵横交织,极富韵味。浓淡相宜地将情感不着痕迹地散开,这才是“精品”的最高境界,朗诵亦是如此。

以上是由余光中先生的一段旧话引发的思考。情感表达在播音朗诵中是相对主观的一种感受,而只有真实地感受传达出来的情感,才能换取听众的“感同身受”,以上的观点来自日常生活的一些观察思考,仅供各位同行参考。

猜你喜欢

朗诵者演讲比赛余光中
寻李白(节选)
难忘的小小营养师演讲比赛
注册中心举办“我为住建添光彩”演讲比赛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我是小小朗诵者
我的青春我做主 本刊在湘潭县举办初中生演讲比赛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