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智”赋能下的科技名人档案资源整合
——动因与思路分析

2021-11-27甄子莹颜祥林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浙江档案 2021年6期
关键词:数智资源整合名人

甄子莹 颜祥林/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1 引言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的推进,各行各业都面临技术革新和思维变革的现实。现今图书情报档案学科已迈向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智”环境,进入“数智”赋能时代[1]。在“数据”与“智能”交汇的时代,科技名人档案作为科技名人的原始记录,其资源整合必然要立足“数智”环境,与“数智”趋势对接以成为档案资源库与档案知识库的重要支持性资源。

科技名人档案资源走向开发和深层次建设已成为档案学界的共识[2],但直接针对科技名人档案资源整合问题探讨的成果不多,有的学者就名人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提出要以整合为路径,具体包括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平台进行整合[3],也有的以科技名人档案的传播入手,探讨科技名人档案内容整合[4]。从整体的研究方向上看,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编目方法、价值探讨、资源开发、知识管理、数字化与信息化建设等研究议题,研究视角与思维面相对零散。基于此,我们认为“数智”时代的科技名人档案资源该如何整合这一议题,有其时代意义。此外,笔者在参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项目”(以下简称“采集工程”)实践中发现,科技名人档案资源深度的开发及体系化构建还没有完全实现。所以加强科技名人档案资源的整合,从实践角度明确“数智”时代的资源整合动因与思路十分必要。

2 动因与意义

2.1 全局视角:档案与资源整合

人们在开展档案管理的实践中,形成了档案管理规律的沉淀与总结。档案作为管理过程与程序的“中介”,绕不开整合这一“扬弃”过程[5]。资源整合的主要目的是使用户知道到哪里找到所需信息、怎样查找所需信息以及如何筛选检索结果[6]等。明确资源整合的动因,是在“档案信息”“人(档案管理者与档案利用者)”“档案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先决条件。

综上,档案管理与资源整合相伴而行。以“采集工程”为例,其整合动因可总结为:第一,该项目采集到的学术成长资料具备高价值性,但是总体来看还没有建立面向传播与开发的整合体系;第二,该采集项目的采集成果经过有序且较为合理的层次性整理与组织,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整合,但“采集工程”成果的开发利用乃至科技名人档案的“活化”仍需改进。“采集工程”项目将合规上交和归档后的整合成果进行收藏与展示,其平台主要有:采集工程馆藏基地[7]、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数据库[8]以及科技人物专题网站[9]等。整合传播平台较为完善,但档案开发成果(资料清单、专刊报道、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等)相对单一。有学者就采集工程中形成的数据库、建立的实物和虚拟展区等成果,探讨如何进行知识采集、组织与揭示[10],以加强档案利用者与档案之间的联系。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采集工程”的整合成果需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将“整合”过程进行拓展与深化。

2.2 关系分析:科技名人档案资源整合与“数智”赋能

进入“数智赋能”时代,科技名人档案的资源整合如何在“数智”环境下完善与发展,应明确“数智”赋能下整合的意义与合理性。

第一,“数智”技术助力科技名人档案深度开发。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日益成熟,文档管理迎来了数字转型,对原件的形态管理也随着技术发展衍生出模拟态、数字态、数据态[11]多态并存的文档管理局面。显然,“数智”时代注重对优质数据多重处理和应用,科技名人档案不可避免与各种形态的(含数据的电子表格文件、用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电子底图等)数据进行组织。笔者参与的“采集工程”项目更侧重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口述资料、音视频资料、书信手稿等文献资料和相关实物)的获取、学术科研成果和科学思想的抢救性保存,采集成果存在应用“不智能”“不智慧”的现实问题,而“数智”技术与工具无疑可以在提升科技名人档案的信息“质量”方面发挥作用。如运用机器视觉、命名实体识别、关系抽取等技术,从科技名人档案数据库多模态的数据里抽出语义标签,再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将这些语义信息融合构建,为科技名人档案开发与利用者进行专题汇编、知识分析、问答与挖掘打下“档案资料可靠完备”和“知识有机聚合”的双重基础。

第二,“数智”时代呼唤科技名人档案内容利用与渠道传播接续发力。科技名人档案内容“优质”,具备自身复合性与多样性的递增价值,是“数智”时代认可的丰富且优质的信息资源。“数智”技术带来了新的技术协作形式,能在融合多媒体、联合多主体等方面提升科技名人档案自身影响力。以“采集工程”为例,其作为科技名人档案建设的重要体现,还具有学术性与知识性[12],蕴含于科技名人档案中的文化学术信息资源、科学与社会记忆对展现科技名人档案的学术与精神文化底蕴具有复合性的支撑作用。毫无疑问,“数智”赋能时代技术工具对科技名人档案的内容开发(如强化时间、空间等维度的内容整合)具有提升与促进作用。

3 整合思路

前文已讨论了资源整合认识上的动因和意义。笔者认为进一步明确“数智”赋能时代科技名人档案资源整合实践要点和主旨,是一种必要的反思。

3.1“守正出新”:档案资源本位观

有学者对名人档案信息内容传播策略[13]做出思考与研究,主要观点是:面向传播的科技名人档案是一种主动服务行为,要实现科技名人档案被“感知”,就要从时间、空间、类型维度进行精细化、完整性、多样化的保障。笔者认为,在精细化整合机制的搭建中,要保证资源内容的质量,“质”才是科技名人档案后续开发与整合的前提;“数智”赋能下的科技名人档案资源整合在此基础上要更注重以科技名人档案资源作为本位,并在资源本位观的指导下进行层次性构建和技术应用研究。总的来说,“数智”赋能下的科技名人档案资源整合,首先要以资源本位进行多维度整合;其次有必要进行层次性完善,而非一劳永逸的搭建,以期达到科技名人档案价值内涵的发现和再发现,以启发科技史学者和研究者利用科技名人档案资源。

3.2“注重平衡”:方便利用与隐私保密

科技名人档案资源整合是一项“落地”实践,一方面,不可一味地探讨技术研究,而应努力探索技术合理应用;另一方面,不能一味地逃避科技名人档案资源整合过程中的数据保全、隐私问题、保密与开放等问题。

科技名人档案不仅涉及微观层面的信息,还包括宏观甚至深层次的信息。传统科技名人档案信息组织主要是文本信息的组织,在数字和网络环境下,文本信息与多媒体信息共存[14]。“数智”环境下,科技名人档案资源经过科学整合、保障安全性的同时,进行档案资源定量管理、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与传播的尝试是有意义的。但这绝不是单纯的技术性问题,资源整合要在平衡好方便存取与隐私保密的基础上开展,才能做好目录、全文、数据的汇编工作,做好全文目录、全文数据库建设,做好保密措施、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隐私保护、著作权权利归属制度安排,搭建高效、安全的科技名人档案资源传播与共享平台。

3.3“对症下药”:让技术解决痛点问题

科技名人档案所蕴含的丰富资源就是自身成长的土壤,但想要价值之花绽放,还需要实质性的技术“养分”来培育。当然,不能浅层次地堆砌数字技术,而是应该以资源整合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注重做好科技名人档案资源整合与信息技术的联结和匹配。

以解决科技名人档案“变藏为用”问题为例,受文献[15]启发,科技名人档案资源能和GIS技术产生良好的配合,应用GIS技术来优质整合、对比、分析、挖掘科技名人档案。科技名人档案是科学家学术生涯和人生历程的原始记录,在某种程度上能映射出科学家的学术与人生轨迹、科学技术发展演进的空间历程乃至社会历史动态发展的进程。若将个体科学家的人生轨迹结合地理空间维度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笔者参与的“采集工程”项目,收录了大量反映老科学家本人学术、社会、科技等系列活动的手稿、书信、照片、口述记录等档案材料。毫无疑问,若能将科学家个体的学术地理活动轨迹有序分析对比,建立网络化的动态分布展示,会产出优质且可靠的新知识,这些新知识能够契合学者的兴趣点。思考科技名人档案与GIS技术的结合,为各界学者提供研究资源,就是运用“数智”技术整合科技名人档案以促进其“变藏为用”的一种有效手段。此外,科技名人档案涉及多层知识结构,若要解决科技名人档案多级著录的问题,可以尝试在科技名人档案的内容整合中开发智能、多级著录[16]的功能。

3.4 融合多方力量:协作参与

无论是在传统环境还是在网络环境下,针对科技名人档案的资源整合离不开协作。以“采集工程”关于老科学家成长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价值开发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例,由于老科学家年龄较高、学术成果丰硕,对其时间(接受教育时期、科研工作起步时期、科研飞跃时期等)、事件(留学、进修、育人、学科建设、科研活动等)和人物关系(家庭成员、师生传承、与其他科技合作者的交集、学术交往等)的梳理与考证工作庞杂,笔者所在课题组主要是依靠传统的大脑记忆整理和人工采集梳理来编写老科学家大事年表。在实践中,有必要打通与智能技术从业人员合作可能性,使科技名人档案资源建设同智能技术相融合,探索数据智能技术在科技名人档案资源整合中能做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发掘内容资源的递增价值理应多方参与,不但可以激发新的协作联合形式,提高现代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从长远看还能积极寻找科技名人档案高效整合的路径与协同方式,充分发挥多方力量,为科技名人档案建设注入智慧因子,让科技名人档案建设处于动态完善的多主体参与建设的集优过程,这是提升科技名人档案资源整合效能的必要环节。

猜你喜欢

数智资源整合名人
大数据+智能时代的教师数智胜任力模型研究*
数智时代教练员的数字素养:概念内涵、价值意蕴与发展路径
基于MDX数据库的译者参考资源整合对翻译工具能力培养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数智”时代高职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浅谈资源整合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名人摔跤后
舔名人
书画名人汇
名人書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