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探戊戌变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1-11-26蒋明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变法历史材料

蒋明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4.047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中的一课,新《课标》要求“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课标在中国近代史部分强调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知道救亡图存和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对于康有为、梁启超和“百日维新”等基本史实,八年级学生并不陌生,特别经过新授课教师的梳理与讲授,学生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 那么,旧课新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重点突出什么呢?通过阅读教材与相关论文著作,结合课标要求,按照一堂课要围绕一个主题,牵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始终的教学设计理念,笔者确定以“梦之觉醒”为本课主题展开教学。

【过程设计】

一、大梦初醒

老师: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一次次交锋都以失败告终,被迫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时,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不仅看到了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还看到了中国在技术上的落后,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他们进行了什么尝试?

学生:洋务运动。

老师:洋务派的主张是什么?

学生:师夷长技以制夷。

老师:这种“中体西用”的做法能否使中国国富兵强呢?请同学们用史实加以说明。

学生:不能,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

老师: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如何呢?(地图上标识黄海、威海、旅顺等海域和地名)

材料  日舰“高升号”的偷袭只有一个早晨(不到两个小时),牙山、成欢驿偷袭的一个早晨、平壤战役一天时间,之后就是黄海的五个小时,(大一点的战斗作者添加)整个战争加起来就是这么长时间。

——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

老师:19世纪60年代,中日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几乎同时开启了近代化的步伐。(年代尺梳理中日两国近代化起步)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近邻日本也在全面学习西方,开始了明治维新运动。然后一场海上的较量,泱泱大国却败给了一个弹丸岛国。“这时候,潜藏在中国人心底里的民族思想,便发动起来。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时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的日本国呢?”

材料  唤起吾国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梁启超

(意图:从鸦片战争后的反思与探索,引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也让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仅靠“中体西用”的做法,不能使中国强大起来。教师结合年代尺、历史地图等工具,梳理“公车上书”以前,近代中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再从时间和空间上将同时迈出近代化步伐的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以史料为支撑,营造历史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落实“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要求。)

教师: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一部分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先进技术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在组内补充完成示意图,梳理《戊戌变法》一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示意图。

(材料)梁启超说:“变亦变,不变亦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关条约签订不久,宗室麟书向皇帝呈进冯煦的《自强四端》,提出要行实政、求人才、经国用、恤民生……广东巡抚马丕瑶也上书,提出十条建议,其中包括“言路易广开”“政务宜充实”。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慈禧太后……允许康有为1895年成立强学会和1898年成立保国会;甚至默许清朝的一些要员如文廷式、翁同龢、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支持或加入这些组织;默许维新派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并与洋务派的大论战,从批判中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1898年1月,慈禧太后下懿旨命李鸿章等五大臣在总理衙门接见康有为,详细询问“补救之方,变法条理”。此外,光绪还把自己喜欢看的一些新书拿给慈禧太后一一浏览,如介绍西方政治及日本变法的书《英法政概》《采风记》《日本国志》等,慈禧“亦称甚剀切”(切中事理)……

——吴仁明《论慈禧太后与晚晴維新运动的合离》

材料三  据《慈禧传言录》记载:“适德人假细故,扰我胶、澳,举朝无一策,帝复泣告后。后曰:‘苟可致富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崔光良、曹振强《论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材料四  翁同龢虽然被普遍认为是帝党中领袖群伦的人物,但从未反对过皇太后……他认为自己的主要目的是调和而不是制造两宫之间的不合。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晴史》

材料五  张之洞的幕僚陈庆年的日记中记载:“南皮师(张之洞)朔:康长素辈主张素王改制,自谓尊孔,适足诬圣。平等、平权,一万年做不到。”

——茅海建《戊戌变法》

思考1:此时,推行变法的历史机遇是什么?同时,变法又面临哪些困境?

学生:(机遇)民族危机加深,效仿西方进行变革成为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共识。慈禧太后希望中国富强,接受变法;部分高级官僚同情并倾向变法;西学的传播。

学生:(困境)慈禧太后是真正的权力中心,她仅接受有限改革,不能超越祖制。翁同龢、张之洞等不是全力支持改革,在意识形态上与维新派是根本对立的。

教师:(图片:北京市铁门胡同南口外菜市口刑场旧照;戊戌六君子图)面对阻碍重重的戊戌变法,结局将走向何方呢?

学生:1898年9月,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标志着戊戌变法失败。

教师:戊戌政变发生后,光绪帝被囚禁中南海瀛台;康有为、梁启超出逃国外;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仅仅维持了103天。

(意图:运用示意图,梳理《戊戌变法》一课的重要知识,并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历史认识。再以史料为依托,分析戊戌变法面临的机遇与困境,理解近代中国人面临“变与不变”抉择时的艰难与矛盾,培养学生重证据的意识和论从史出的学科思维能力,体现“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辨维新梦

教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却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也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

思考2:中日两国在19世纪中后期都进行了维新运动,然而两国的命运却截然不同。请结合维新变法与明治维新相关史实,比较中日两国维新运动的异同?

学生:(相同)都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严重);都仍是封建统治的国家;都向西方学习,发展近代经济,建立新式军队等。

学生:(不同)结果不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后来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材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慈禧太后的力量还来自这样的事实:朝廷中大多数高级官员的位置都出自她的恩赐并效忠于她……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二  掌握中央和地方实权的大员们,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外,几乎没有人执行变法诏令,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采取拖延手法,直隶总督荣禄、两广总督谭钟麟等则置若罔闻。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发布的有关变法的各种诏令,有184条之多,按103天计算,平均每天颁布1.7条。

——张岂之等《中国历史》

材料四  对诏令中“兴办工商、倡新学、建新军”的内容,广大民众都感到与己无关。裁撤大量衙门和官员、废除八股考试,裁撤驿站设立邮局等诏令,却让大批官员、文人丢掉饭碗和晋身之阶。全国几十万绿营官兵听到裁汰令就面临失业,多数军营中已是群情汹汹。

——徐焰《一百二十年后,回望戊戌变法》

材料五  康有为认为,西方各国经历了差不多300年的时间,才达到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政治经济文化体……日本大约花了30年的时间就达到目前的程度,……中国大约需要3年的时间就可以达到自立的程度。

——马勇《中国近代通史》

思考3: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你认为维新派不能实现变法图强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慈禧太后是真正的权力中心,皇帝没有实权;掌握实权的清朝官员不支持变法;仓促变法,朝令夕改;缺乏群众基础,阻碍重重;急于求成。

(意图:通过出示典型的文字材料,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较全面的认识“戊戌变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文字描述中去找寻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的异同。教师再引导学生及时回顾课堂中刚刚学过的内容,立足史料,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落实历史学科中“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要求)

三、百年回望

教师:一个民族沉至谷底,在痛定思痛之后,也将渐渐重新站起!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也将随着世界的潮流滚滚向前。当时代的巨轮来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的潮流是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中国的仁人志士也在这滚滚潮流中不断寻找着救国救民的道路。

教师:出示世界地图,在地图上标出19世纪中后期英、俄、美、日、德、法等国顺应历史潮流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同时,出示示意图,展示19世纪中后期世界潮流与中国的困境。

思考4:以古鉴今,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党和国家加快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请结合所学谈谈,我们可以从维新变法的经验与教训中获得哪些智慧?

学生:国家独立与统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世界,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早日实现中国梦;我们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

(意图:历史照进现实,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通过出示地图与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从宏大的全球历史背景中分析中国“戊戌变法”。虽然变法失败了失败,却是中华民族顺应世界潮流的正确方向。提升情感,感悟这个过程中的阵痛与阻力,但更大的是动力,是希望,落实历史学科中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同时,学生在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宝,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中国之梦

师生: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带有感情地大声齐读。

站在今天,回看过去!

维新派,其事可哀,其情可感!

维新变法,其锋芒已触动封建制度,在新旧嬗变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民族复兴,这个千千万万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时隔百余年,我们要传承薪火,不在新时代中迷茫,不做新时代的旁观者,勇做推动改革发展的“弄潮儿”,以青春之我成就青春中国!

(意图:通过文字和音乐,烘托氛围,提升情感,号召吾輩青年要接过前人的接力棒,发奋图强,改革创新,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读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落实历史学科中“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后记】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重点分为两条线索:第一条是外国列强的侵略,第二条是中国人民的反抗与觉醒。戊戌变法是第二条线索的重要内容,它是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尝试。

学生对于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主要活动、“百日维新”的经过及失败原因等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再上这一课,不能完全按照新授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结合此次授课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思维活跃的特点,跳出教材编排,打破时空壁垒,重新构建一堂复习探究课,将课题改为《再探戊戌变法》。

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在回顾戊戌变法主干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史料与层层递进的设问,带领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日维新”最终失败的原因;通过中外对比,将中国维新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比较,带领学生共同分析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在挽救民族危亡进程中的贡献和局限性;再以古今视角,让历史照进现实,带领学生关注当今中国的社会改革,从维新派改革的经验教训中获得智慧与启示,认识到要跟随时代潮流开启筑梦之旅,以及对维新派改革精神的肯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整合了大量教材之外的素材,着重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素养,兼顾学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素养。

猜你喜欢

变法历史材料
诗词创作中的诗意翻变法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新历史
材料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