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式套入法在断指再植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分析

2021-11-26王自锋关术林广宜李日绍

当代医学 2021年32期
关键词:全层外膜断指

王自锋,关术,林广宜,李日绍

(广东省茂名市人民医院手足显微外科,广东 茂名 525000)

成功的血管吻合无疑是断指再植手术中最关键的一步,在诸多的血管吻合方法中哪种更具优势仍存在争议[1],目前最常用的血管吻合方法仍为间断缝合法。但笔者认为,在血管吻合过程中,不可能永远遇到口径一致的血管进行吻合,且遇到口径不一的血管吻合时,需缝合的针数增多,容易渗血,术后易导致血栓形成等。所以,笔者推荐使用套入法。传统套入吻合法是利用套入端口径小的血管套入口径大的血管,然后采用三针或四针固定,通常第1针采取全层缝合,套入血管后,其他针均进行血管外膜、中层缝合。目前,国内普遍认为,这种套入只适用于口径小的血管套入口径大的血管,或外径在0.5~2 mm 的血管范围内应用,国外亦有报道在外径0.5 mm血管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笔者认为,通过改良套入法,可使用口径大的血管套入口径小的血管,血管口径范围可放宽。具体方法如下:套端进行侧切,切开距离以套端口径大于套入端为限,套入法先全层缝合6 点,然后褥式缝合12点,再分别套入法全层缝合3、9点,取代血管外膜、中层缝合。本研究旨在探讨套入法在断指再植中的临床应用与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 年10 月至2019 年3 月本院收治的20例断指再植患者,共27指,男12例,女8例;年龄4~56岁,平均年龄35岁。其中拇指6例,示指8例,中指7例,环指6 例;指尖水平离断10 例,末节4 例,中节8 例,近节5 例;受伤因素:机器绞榨离断伤5指,机器压榨离断伤16指,电锯离断伤4指,挤压离断伤2指。

1.2 方法 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常规消毒铺巾,上肢外展位,上臂应用止血带,获得良好的手术视野。手术开始前,先清创、探查离断指体并标记血管。充分清创伤口,适当延长切口,分别修复骨折肌腱及神经,探查指动脉及静脉,血管口径涉及0.1~3 mm,清创后血管均出现了缺损,进行前臂内侧静脉移植。尤其指尖离断,清创后血管已损伤至动脉弓以远,移植血管口径难以匹配,如果复位骨折后再修复血管,术野往往难以暴露,因此,克氏针先贯穿好离断组织骨质,移植血管与离断组织进行吻合,均采取改良式套入法,再复位骨折并固定,最后再吻合近端血管,通常情况下,仅能修复一条动脉,拔除甲板,术后进行甲床滴肝素处理。中节、近节水平离断指体修复了2动脉、2-4静脉,所有血管均采取改良式套入法,除口径小血管套入口径大的血管,直接采用传统套入法,但所有缝针均采取全层缝合,见图1~2。术后予头孢类抗生素抗感染、低分子肝素抗凝、罂粟碱+山莨菪碱抗血管痉挛。护理方面,适当抬高患肢,持续烤灯保暖7 d,保持室温25 ℃。

图1 第2针需褥式缝合,确保内膜外翻

图2 套入后示意图

2 结果

27 指断指再植病例术后存活26 指,坏死1 指,存活率96.3%。坏死1 指为绞榨抽脱离断伤病例,术后16 d 因感染出现迟发性坏死。术后随访3~14个月,随访期间评估以下指标:①外形,②两点分辨觉,③手指活动度(采用国际手外科学会推荐的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系统评分法[2])。存活指体饱满,外形满意,静态两点分辨觉为2~6 mm,手指关节活动度评定为优。

3 讨论

1960年,在美国显微外科学会年会上,由Jacobson和Suarez撰写的关于1~2 mm血管吻合的论文,首次提及血管吻合技术。1963 年,陈中伟在《中华医学杂志》报道了第一个断指再植的临床病例[3]。随着时间推移,血管吻合技术日新月异。1984 年Lauritzen 首次提出套入法,并表明该方法通畅率高[4]。2012年,刘光军在研究中对比了“间断缝合、褥式外翻缝合、缠绕式缝合、套入法吻合”等4 种吻合方法,通过对比研究6 532例临床病例,应用四针缝合法,但除了第1针全层缝合外,其他3 针均采用血管外膜及中层缝合,分析发现套入法吻合通畅率最低[5]。已有研究证明,套入法疗效值得肯定,但传统套入法因通畅率低应用受限。然而,目前血管套入吻合术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较广,Cigna 等[6]的研究中对该术式在断指再植中效果进行了报道,成功率高达90%。Ugurlar等[7]研究指出,应用改良血管套接法进行断指再植患者0.6~1 mm的小血管畅通率较高,72 h血运恢复情况较好,效果显著优于传统血管端端吻合法。而国内也有学者研究显示,通过采取该种改良套接法吻合的断指再植,术后5 d 断指存活率高达93.33%,断指颜色正常率及断指张力正常率约为90%,提示改良血管套接法的优势[8]。但笔者的改良式套入法与Ugurlar 不同,Ugurlar 的改良血管套接法具体方法如下:①对手部套端剪口顶部和断指相应端进行全层缝合,注意缝合位置距离创缘0.1 mm 左右;②缝合对侧套入端与套端重叠部位,注意仅进行外膜中层缝合,之后打结固定,进针方向与管腔垂直;③缝合两侧壁,进出针方向选择操作便利方向。而笔者改良套入法具体如下:①套端进行侧切,切开距离以套端口径大于套入端为限;②先全层缝合6 点,套端距离创缘大于套入端,通常笔者选择套端0.2~0.3 mm,而套入端为0.1 mm,以利于套入;③褥式缝合12 点,保持内膜外翻,防止管腔塌陷或缩窄;④分别套入法全层缝合3、9 点,边距同样选择与第一针一样,取代血管外膜、中层缝合。操作过程中,同样需注意进针方向与管腔垂直[9]。通过改良式套入法吻合血管,吻合血管时间明显缩短,断指再植耗时减少,而专家认为,断指在伤后10 h会出现轻度变性,因此,最佳再植时间应在10 h 内,且越早越好[10]。因此,如何提高吻合技术,缩短再植时间,提高存活率,成为现今医生追求的新目标。良好的吻合技术提高了断指的存活率,再配合术后科学、有序的功能锻炼,使患者断指功能获得良好康复。

综上所述,改良式的套入法具有明显优点:①套入端血管游离缘紧贴套端血管壁,防止游离缘形成湍流;②褥式缝合防止血管游离缘塌陷进管腔,造成口径缩小;③侧切后形成套端口径大,利于套入;④4 针缝合即可、渗血少、耗时短;⑤不限口径,同样适用口径大的血管套入口径小的血管;⑥通畅率高。通过该组临床观察表明,断指成功率较高,手指功能评分达优,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全层外膜断指
全层心肌线性消融术治疗室壁瘤相关室性心动过速
血管外膜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心大静脉消融外膜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的特征
肩袖全层撕裂不同亚型术前超声诊断价值
深松全层施肥后置种带旋耕玉米免耕精量播种机的试验研究
单纯吻合指动脉在末节断指再植术中的应用
断指再植十年进展
多节段断指再植术后护理
断指再植127例临床分析
移植血管外膜早期NADPH氧化酶激活和新生血管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