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域下秦腔青春化的美学实践

2021-11-26刘治国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艺术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秦腔戏曲美学

□刘治国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戏曲青春化是当代戏曲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现象,人们普遍认为“青春版”就是“青春的演员用青春的舞台美术(包括服饰、音乐、布景、灯光等)表演关于青春的故事来给青春的观众观看,完成古典艺术的青春传承,使其焕发出青春生命”[1]。与全国其他地方戏曲青春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样,秦腔青春化也经历了一开始的质疑、批判到逐渐被接受、认可的艰难过程。本论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以观众为中心,从接受美学与秦腔生态、接受美学背景下秦腔青春化现象及秦腔青春化探索的得与失三个方面阐述秦腔青春化艺术实践的美学意义。

一、接受美学与秦腔生态

接受美学是20 世纪60 年代由联邦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冈·伊瑟尔等共同提出的,该理论主要探讨读者(观众)在文本(艺术作品)阐释中的地位和价值,特别提出“读者中心论”思想,对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十分显著的影响,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把文本(艺术作品)还给读者(观众),正如伊瑟尔认为的“文学作品既非完全的本文,亦非完全是读者的主观性,而是二者的结合或交融”[2]。对于戏曲来说,注重观众的审美接受是当代传统戏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秦腔面临种种困难和考验,而其中最大的考验就是观众日渐稀少。当前,秦腔艺术从演员的培养、剧目的创新、舞美的设计到演出市场的开拓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现实困境。秦腔艺术正面临着演员群体青黄不接、参差不齐的尴尬窘境,年轻演员得不到演出机会,很难快速在舞台上成长起来;秦腔剧目创新严重不足,新编剧目题材有限、故事俗套,传统戏改编缺乏新意,很难吸引到更多的年轻观众;舞台美术设计专业人才缺乏,舞台设计传统守旧、缺乏新意;演出市场小圈子化,没有形成良性循环的大市场。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制约秦腔艺术快速发展的瓶颈,而这些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结为一点:秦腔艺术忽略了当代青年观众的审美趣味。

二、接受美学背景下的秦腔青春化现象

接受美学最本质的要求就是要把艺术本身的评判权力交给观众,把观众重新放到艺术创造活动的第一位置。青春版戏曲正是在接受美学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以观众为中心,在继承传统戏曲审美意蕴的基础上,大胆融合现代审美趣味,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戏曲审美形态。特别是演员的年轻化、舞台设计的时尚化与故事内容的多元化,使得一些青春版戏曲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进入21 世纪,秦腔艺术在缓慢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敢于尝试创新的做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青春版秦腔的出现。相较于全国其他戏曲剧种青春化形态的产生,秦腔青春化现象出现的时间较晚,发展速度也较慢,社会影响力也较弱一些。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如此,作为地处西北内地的陕西,秦腔艺术敢于创新和尝试走向青年观众的努力是值得赞赏的。当然,在十多年的努力下,秦腔青春化的艺术实践也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的作品,形成了一些有影响力的品牌,培育了一批年轻的观众群体,为秦腔艺术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生存空间。

较先出现的“青春版”秦腔作品是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打造的青春版《杨门女将》。这个作品一经推出,就在陕西省内受到了广大青年观众的热烈追捧,并在全省剧团连演十几场。从艺术本身来说,青春版《杨门女将》与优秀戏曲作品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就艺术实践与创新程度来说,该版《杨门女将》无疑是近年来秦腔艺术创新发展的最典型、最彻底的舞台作品。这部舞台作品从剧本改编入手,“对人物、情节做出了细致的调整,加快了戏剧节奏,调整唱词,加入了新的乐器和伴奏方式,启用一大批青年戏曲演员,崭新的服装和舞美成为重要看点”。因此,无论从剧目呈现还是从观众反响方面来说,青春版《杨门女将》都是较为成功的[3]。更为重要的是,青春版《杨门女将》将受众群体聚焦于青年观众,因此,无论是启用青年演员,还是剧本改编或者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舞台设计,都是为了最后与青年观众见面。也就是说,这出戏就是为青年观众量身打造的舞台作品。整体来说,该剧“从青春看到古老秦腔的活力绽放,传递出秦腔蓬勃发展的大势,撰写出秦腔之蓝图,折射出秦腔这门老艺术后继有人,象征着深刻的文化之意”[4]。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社——西安易俗社,也在青春化戏曲实践中大胆创新,不断尝试。其中,以重新改编著名秦腔剧作家范紫东先生的名作《三滴血》,最后成功推出的青春版《三滴血》为重要收获。在剧目改编上,为快速适应当代人快节奏的审美需求,创作者大幅压缩烦琐细节,不断给剧本做“减法”,使整个情节更加紧凑,矛盾冲突更加集中。同时,该剧同样启用了一批年轻演员,他们在舞台上的集体亮相激发了年轻观众的观看兴趣,从而推动秦腔艺术观演关系实现良性互动,也让秦腔舞台充满青春气息。可以说,青春版《三滴血》“驰骋舞台、唱红氍毹,能动地给经典传统输入了更多的青春情愫与时代激情,很好地实践了一次在新时代的艺术传承和青春赓续,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的喝彩与点赞”[5]。

秦腔艺术除了对传统戏进行青春化改版外,还在新编现代戏中大量使用“青春元素”。在剧本立意与主题开掘方面,新编现代戏都尽最大努力实现戏曲的现代性表达,无论是从价值观念还是精神向度方面,都以贴近现代人的生活、情感和精神为原则;在舞台美术设计方面,现编现代戏同样注重现代元素的运用,特别是从声光电、服化道方面给予现代技术支撑,在舞台表达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尺度;在演员表演上,更加注重青年演员的表演空间,让青年人与青年人在剧场实现观演对话。这方面做得最好的仍然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西安市易俗社这两家省级院团,它们除了创作出了像青春版《杨门女将》和青春版《三滴血》等品牌戏曲作品外,在新编现代戏中也十分重视青春化的探索,在青春版眉户戏《迟开的玫瑰》、秦腔戏《家园》,甚至《大树西迁》《西京故事》等现代题材的戏中,都融入了青春元素,营造了青春气息,使舞台尽可能呈现出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特别是青年人的审美需求相契合。这些努力,使人们逐渐认识到观众特别是年青一代的观众群体对戏曲长远发展的特殊意义。

三、秦腔青春化美学实践的得与失

秦腔青春化现象的产生与21 世纪以来全国戏曲生态变化有关,与其他剧种的尝试探索有关,更与秦腔艺术自身发展的实际有关。与其他剧种相比,秦腔青春化的探索起步较晚,创新程度也较弱,最后产生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与最早发起青春化探索的昆曲、越剧等南方剧种相比,秦腔似乎要差一些。整体而言,秦腔青春化探索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审美形态。秦腔青春化的探索仍然是在传承优秀传统经典剧目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人文精神的二度创作。这样的戏曲既保证了传统戏曲的原汁原味的“魂”,又展现了现代性精神的“当代感”,为传统戏曲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其次,搭建青年与青年的观演平台。秦腔青春化的尝试真正做到了重视青年观众,进一步拉近了与青年人的距离。特别是启用青年演员登台演出,用处于同年龄阶段的特殊身份,使青年人与青年人之间的平等对话成为可能,为当代戏曲观演形态注入了新鲜血液。

此外,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提出秦腔青春化探索中已经出现的明显问题。首先,创作理念仍然浮于表面。对于什么是真正意义的“青春化”戏曲没有形成统一认识,一味地强调现代技术手段的作用,最终造成了戏曲内容的空洞和精神的匮乏。其次,在吸引青年观众的方式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而不是主动出击,没有抓住高校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应该主动让戏曲走进校园,而不是在剧场等待青年。最后,秦腔青春化探索的明显不足是剧目创作的匮乏,秦腔青春化作品很少有直接以“青春”为题材的好作品,没有能反映当代青年群体迷惘、思考、情感、精神及生活状况的佳作,戏曲如果不关注青年群体的生活,青年群体自然不会关注戏曲。

结 语

戏曲从原始祭祀仪式与民间歌舞演化而来,在民间兴衰更替上千年,一直都在变化之中,可以说戏曲的历史就是不断传承与创新的历史,是一代代戏曲人守正创新的结果。当前,戏曲艺术在日渐衰微、脱离观众的境况下,更应该拿出“刮骨疗骨”的艺术勇气,敢于向自己“开刀问诊”,不断探索戏曲发展的新路径。秦腔青春化探索是一场正在进行的伟大实践,这场与青春的对话,还需要艺术家的持续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包容和支持,从而让古老的戏曲越来越年轻。

猜你喜欢

秦腔戏曲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戏曲从哪里来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广西戏曲》
外婆的美学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纯白美学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