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潜山彭岭M32出土木俑浅析

2021-11-25黄婷

东方收藏 2021年11期
关键词:楚文化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自西向东影响安徽各个地区的文化面貌,这在与湖北接壤的皖西南地区体现尤为明显。墓葬中的木俑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反映,起着在死后的世界服侍墓主人的目的。通过对安徽潜山彭岭M32号墓出土的4个木俑进行简单讨论,通过对木俑的形态、姿势、衣着等特点的观察,探讨楚文化东渐时期对皖西南地区的影响。

关键词:皖西南地区;楚文化;木俑

中图分类号:K872

长江从安徽的西南进入,贯穿安徽南部,对于安徽的地形地貌、交通和文化交流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皖西南地区的地理位置较为特殊,西连湖北,北靠大别山脉,南临长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通咽喉要道,同时也是周边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春秋时期,皖西南地区一直是吴越与楚国交战之地。直到战国时期,皖西南地区被楚吞并。《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的:“皖,夏姓,皋陶之后;亦舒国之地。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两汉属庐江郡。”春秋战国时期,皖西南受楚文化影响甚深,尤其体现在墓葬的葬制和随葬品中。本文通过讨论安徽潜山彭岭M32出土木俑来浅析楚文化对皖西南地区的重要影响。

潜山彭岭墓群位于安徽西南部潜山县南部,1992年就进行发掘工作,发现一批战国西汉墓,墓群多数为中小型墓葬,其中M32保存较完好。M32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具为一棺一椁。木椁平面呈长方形,使用木枋搭建而成,木椁周围填青膏泥。椁室外镶有边框,框架下也使用青膏泥填塞,椁上有南北向横铺三块盖板,盖板之间使用边榫相扣,M32的椁内分为棺室和边箱,棺室在北,边箱在南。棺室呈长方形,棺外涂黑漆,棺内涂朱漆,棺盖内贴锦帛,棺内底铺设木雕花笭床。边箱内还随葬有一组陶器,有鼎、盒、壶、盘、豆、舫、熏炉等,此外还有漆耳杯、木俑、竹筒、竹席、铜鐎壶等随葬品共40余件。

基于湖南、湖北地区对楚墓多年的勘探、发掘的出土材料,楚墓中长方形或正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较常见,另外在木椁的四周填以青膏泥作为墓室密封防腐措施的葬俗,也是楚国墓葬的特点之一。结合安徽潜山彭岭M32中出土的随葬品组合特征,可以认为安徽潜山彭岭M32具有典型的楚国晚期风格,应为战国晚期楚墓。

木俑,即中国古代墓葬中用于殉葬的木质人俑。如今,各地的楚文化墓葬中已发现大量木俑,包括江陵楚墓、长沙楚墓、信阳楚墓等。木俑在墓葬中的主要职能为侍奉墓主人,为墓主人服务,是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映射。木俑形象多为侍俑、武士俑、舞俑、乐俑、杂役俑等,俑的数量多少和制作精美程度直接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高低。国内楚墓出土木俑数量不少,河南信阳、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地区均有发现,向东至安徽安庆、六安等地都有分布。从分布区域来看,战国中期的楚木俑集中发现在湖北江陵、河南信阳;战国晚期发现的楚木俑更多,分布范围更广,主要有湖北纪南城周边地区、襄樊、黄冈,湖南长沙、湘潭等地,以及安徽安庆、六安和浙江湖州等地。

安徽潜山彭岭M32出土的4件木俑保存较好,彩绘图案还清晰可见,出土时4件木俑均位于边箱。安徽潜山彭岭M32的4件木俑整段均为圆木雕凿,人俑作直立状,俑的头部雕刻简化,没有雕刻发丝,头顶宽而扁平,斜肩,细腰,双手拱于胸前作持物状,面颊丰满,眼、鼻、口雕琢清晰,却雕眉不刻眼,身着长衣及地,交领右衽,宽袖,曲裾,衣纹刻划精致,形象生动,还有黑漆绘在衣领、袖口、衣边,其上还绘白色花朵作为装饰,可以看出这4件木俑的制作精美,造型统一,应为同一批制作。这4件木俑的通高依次是M32:2高44厘米,M32:3高47厘米,M32:11高44厘米,M32:13高43厘米(圖1)。

学者张莹莹曾对楚墓出土的木俑进行较为系统的类型学研究,她认为楚木俑演变是十分明显的,从形象、精致到抽象、简化。战国中期前段的楚木俑,制作精致、形象、多彩绘,头上雕刻头发,衣着常绘精细花纹,形象逼真;到了战国中期后段,木俑制作出现简化趋向,彩绘开始减少;到战国晚期,楚墓中发现的木俑数量增多,中小型墓葬中也开始出现木俑,木俑的制作更加简单,头部扁平且一般不刻划发髻、不细化发丝,面部通常只雕眉但不刻眼,衣着花纹也趋于简单化,例如战国晚期的长沙楚墓M569出土的立俑,面部和衣纹雕刻简练,全身几乎没有彩绘。

1951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发现楚墓群,在M406中发现了木俑30件。其中M406:14的木俑通身涂有白粉,头部的眉目、鬃晃以及身着的襟、袖、裾等处均用墨绘出,在襟袖及裾边上又加绘了朱红斑点;两臂下垂并举于身前,似是在举托什么东西,袖口处有一个小洞,无手,手可能是另外部件加附在小洞上的,已经掉了(图2-1)。M406:15木俑的五官、头发、衣着均用朱墨彩绘,面部和衣着特征与M406:14有较多的相似性。此外,M406:15的冠旁有缨两条,下垂至领部,腰上还有腰带,是M406出土所有木俑中最大的一个(图2-2)。长沙五里牌M406出土木俑数量较多,出土时木俑位于M406的内外椁之间,且M406还出土楚简38枚,说明墓主人的身份较为尊贵,有可能是贵族级别。这两件木俑与安徽潜山彭岭M32墓中出土的4件木俑具有相似之处,衣领、袖口及衣边上绘有彩绘,双手并举于身前,但长沙五里牌M406出土的两件木俑头部刻划出五官细节,头顶绘黑漆以表头发,更为形象生动,长沙五里牌M406木俑应当是早于潜山彭岭M32出土木俑的。

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发现了一座楚墓。信阳长台关M2为一棺二椁,出土木俑有10件,此外还随葬有铜编钟13件及陶鼎、陶壶等,出土器物种类较多、数量丰富,应是士大夫级别的墓葬。其中信阳长台关M2:148彩绘单串饰物木俑,眉眼刻划清晰,嘴角向下弯曲,用彩漆绘出头发和五官,以及袖口、腰带、饰物、裾等,人俑双手交握并举于胸前,呈侍奉状(图3-1)。信阳长台关M2:148木俑彩绘种类和面积较安徽潜山彭岭M32出土的4件木俑多和大,且俑的造型更为复杂、制作更精细,描绘的眼睛有神、面部表情生动,衣着身前还佩戴有串饰,说明木俑的身份不是普通的侍从。所以,信阳长台关M2:148出土木俑从时间上来说应比安徽潜山彭岭M32出土木俑要早,应是战国中期。

1954年在长沙杨家湾发现一座楚墓,即长沙楚墓M569,葬具为一棺一椁,内设边箱,出土木俑有49个,种类繁多,有跪坐俑、执器立俑、舞俑、技乐俑,随葬品还有陶鼎、盒、盘、匜等,漆器20余件,还有铜镜、玉瑗各一件等,随葬品总数200余件,出土器物数量多、种类丰富,应是士大夫级别的墓葬。其中长沙楚墓M569:4为执铲立俑,平头、宽额、高鼻,眉眼刻划模糊,身着长袍、窄袖,双手垂举于身前,左手执铲,右手手心向上,俑通高54厘米(图3-2)。长沙楚墓M569:4木俑为直立俑,造型简单,面部没有刻划出眼睛,衣纹简化,没有绘出明显的衣襟,与安徽潜山彭岭M32出土木俑的面部具有相同特点,即平头,面部细节刻划较简单,所以长沙楚墓M569:4木俑应是战国晚期的楚木俑。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安徽受楚文化影响较大,尤其是安徽西南部。战国晚期,楚国东渐趋势加强,对安徽的影响程度越来越深,皖西南地区是最先受到影响的地区之一,在楚迁都寿春城时达到顶峰。总之,皖西南地区与湖北接壤,受到楚文化影响的时间比安徽东部的其他地区较早、影响程度较深。安徽潜山彭岭墓群多为中小型墓,从出土实际情况看,这片墓群可能是战国晚期家族墓地,墓葬制度和葬俗深受楚文化影响。M32位于潜山彭岭墓群南区,墓型属于中型墓,棺内底铺设有木雕花苓床,纹饰精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很有可能高于周围的小型墓墓主。安徽潜山彭岭M32的4件木俑形制、大小、衣着相似且统一,应为同一批制造,简单的面部雕刻和平头等特征说明这批木俑的制作年代应当为战国晚期楚木俑。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記[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杨鸿霞.安徽潜山彭岭战国西汉墓[J].考古学报,2006:P231-304.

3.张莹莹.楚墓出土木俑的考古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6.

4.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长沙杨家湾M6清理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4(12):P20-46+P2+P1-2.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6.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潜山公山岗战国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2(1):P95-124+P131-144.

7.邱东联.楚墓中人殉与俑葬及其关系初探[J].江汉考古,1996(1):P7.

8.湖南省博物馆等.长沙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

9.高至喜.楚俑研究.商周青铜器与楚文化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1999.

作者简介:

黄婷,在读研究生,考古学硕士,单位:安徽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商周考古

猜你喜欢

楚文化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论楚文化传统价值观在楚剧中的传承与升华
循木耳影踪,访千年古迹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浅析楚文化中的丝绸植物纹样
楚文化在湖北园林设计中的意义与应用价值
浅谈楚文化对当代漆画发展的影响
传承与再造——武汉东湖梨园广场环境艺术小品造型与色彩设计
越墓随葬品文化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