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历代文献用药规律分析*

2021-11-23伍大华曹思佳

中医药导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历代散寒医家

谢 乐,伍大华,曹思佳,刘 涵

(1.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6;2.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3.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湖南 长沙 410208)

中风是我国目前致残和致死的首要疾病,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下文简称中风痉挛)是其常见后遗症[1-3]。偏瘫肢体的痉挛严重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与生活质量[4],中医药在治疗中风痉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5-6]。为总体把握历代中医治疗中风痉挛的用药规律,本研究收集整理历代中医文献中治疗中风痉挛的方药,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选择对象本研究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薛清录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出版)为目录学参考,查阅《中华医典》(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10年出版)、湖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读秀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及网络上现存中医历代文献,手工检索所有关于中风痉挛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

1.2 文献入选标准(1)1949年以前的历代中医文献;(2)所选文献属医经、基础理论、伤寒金匮、诊法、方书、临证、养生、医案医话医论及综合性著作等;(3)论述内容为中风,并且伴有痉挛症状,如挛、痉挛、筋挛、拘挛、拘急、屈而不伸、筋急、筋脉紧急等;(4)剂型属于汤剂、膏、丹、丸、散、酒剂等内服方药。

1.3 文献排除标准(1)中风偏瘫,但是未明确提出属痉挛性瘫痪者;(2)重复的方剂、医案、论述等只收录首见者;(3)属外治者,如外敷、熏蒸等;(4)针灸推拿相关文献。

1.4 文献的采集 对检索到的文献采用电子文献卡片的形式记录以下信息:文献名称、目录(卷、页)、著者(朝代)、类别、摘录内容等,同时打印成纸质版。

1.5 中药药名的规范参照《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中药大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华本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将所选文献中的中药名称进行规范统一。

1.6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录入EpiData 3.1数据库,导出至Excel,再导入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频率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

2 结 果

2.1 文献分布情况共查阅相关中医古籍854本,其中涉及中风痉挛并含具体方药者78本(除重复者),其中唐宋时期20本,金元时期7本,明清时期51本。涉及方药284首,其中唐宋时期165首,金元时期35首,明清时期方药84首。涉及药物317味,其中唐宋时期263味,金元时期152味,明清时期194味。

2.2 频率分析结果以累计频率大于50%的药物作为高频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是防风,共使用148次,占总频数的4.06%(148/3 647);其次是肉桂,共使用118次,占总频数的3.24%(118/3 647)。(见表1)

表1 高频药物频率表

依据《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二版)分类,高频用药可以分为12类。(1)发散风寒药:防风,麻黄,生姜,羌活,细辛,白芷;(2)息风止痉药:天麻,羚羊角,全蝎,僵蚕;(3)温里药:肉桂,附子,干姜;(4)补气药:甘草,人参,白术;(5)祛风寒湿药:独活,川乌;(6)活血化瘀药:川芎,牛膝;(7)补血药:当归,白芍;(8)化痰止咳平喘药:苦杏仁;(9)安神药:酸枣仁;(10)清热燥湿药:黄芩;(11)利水渗湿药:茯苓;(12)开窍药:麝香。

从上述分类中可以看出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痉挛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发散风寒药,以防风、麻黄、生姜、羌活、细辛、白芷等为主,提示外风学说在历代医家对中风痉挛认识中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息风止痉药、温里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祛风寒湿药等,提示古人认为内风、虚寒、气虚、血虚、血瘀等亦是中风痉挛的重要病机。

2.3 因子分析结果选择累计频率大于50%的高频药物进行因子分析,得到KMO统计量值为0.71,球形检验P值为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以载荷值大于0.3提取变量,得到8个公因子,即8组药物。(见图1、表2)

图1 高频药物的因子分析碎石图

2.4 聚类分析结果通过对治疗中风痉挛方药中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形成比较有意义的11个聚类组合。(见图2)

图2 聚类分析获得的树状图

C1:全蝎,僵蚕,麝香,天麻,白芷,川乌;C2:黄芩,苦杏仁,干姜,白术,茯苓,细辛,人参,白芍,羚羊角,酸枣仁,牛膝;C3:独活;C4:羌活;C5:附子;C6:生姜;C7:川芎,麻黄;C8:肉桂;C9:甘草;C10:当归;C11:防风。

2.5 各时期高频药物频率演变分析每个历史时期对中风痉挛的认识不同,用药亦有偏重。以各历史时期为纵轴,以高频药物频率变化为横轴进行比较,了解随时间变化中医治疗中风痉挛用药的演变规律。

2.5.1 发散风寒药使用频率变化 发散风寒药为治疗中风痉挛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各时期高频药物的使用频率为唐宋12.37%(261/2110),金元11.81%(61/517),明清14.99%(153/1020)。常用药物有防风、麻黄、白芷、羌活、细辛等。发散风寒药在不同时期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提示历代医家认为风寒外中是中风痉挛的重要病机。(见图3)

2.5.2 温里药使用频率变化 温里药亦为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痉挛的常用药物,各时期高频药物的使用频率为唐宋8.10%(171/2 110),金元4.64%(24/517),明清3.63%(37/1 020)。常用药物有肉桂、附子、干姜。温里药的使用逐渐递减,唐宋医家非常重视附子、肉桂等温里药的使用,而明清医家的使用则较少,提示历代医家对中风痉挛里虚寒病机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见图4)

图4 温里药使用频率变化

2.5.3 祛风寒湿药使用频率变化 祛风寒湿药各时期高频药物的使用频率为唐宋4.26%(90/2 110),金元6.38%(33/517),明清3.53%(36/1 020)。常用药物有独活、川乌、蕲蛇、威灵仙等。提示历代医家认为风寒湿外中是中风痉挛的病机之一。(见图5)

图5 祛风寒湿药使用频率变化

2.5.4 息风止痉药使用频率变化 息风止痉药各时期高频药物的使用频率为唐宋5.83%(123/2 110),金元5.79%(30/517),明清1.76%(18/1 020)。常用药物为天麻、全蝎、僵蚕等。唐宋、金元医家喜用息风止痉药物,而明清医家则使用较少。(见图6)

图6 息风止痉药使用频率变化

2.5.5 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变化 活血化瘀药各时期高频药物的使用频率为唐宋3.88%(82/2 110),金元5.03%(26/517),明清4.90%(50/1 020)。常用药物有川芎、牛膝等,活血化瘀一直是历代医家常用的治法。(见图7)

图7 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变化

2.5.6 补气药使用频率变化 补气药各时期高频药物的使用频率为唐宋5.12%(108/2 110),金元5.61%(29/517),明清8.52%(87/1 020),常用药物有甘草、人参、白术等。历代医家逐渐重视补气药在中风痉挛中的应用。(见图8)

图8 补气药使用频率变化

2.5.7 补血药使用频率变化 补血药各时期高频药物的使用频率为唐宋2.46%(52/2 110),金元3.67%(19/517),明清6.77%(69/1 020),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等。历代医家(尤其是明清医家)逐渐重视补血药在中风痉挛中的应用,提示历代医家逐渐认识到血虚是中风痉挛的重要病机。(见图9)

图9 补血药使用频率变化

3 讨 论

因子分析结果F1组药物成分较复杂,其中肉桂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川芎活血祛风,麻黄祛风散寒,人参益气,白芍养血柔肝,黄芩清热,防温燥太过。全组药物融益气温阳、养血活血、祛风散寒于一体。F2组药物主要由息风止痉药组成,其中天麻、全蝎、僵蚕息风止痉,祛风通络,佐以白芷祛风散寒,麝香活血通经,旨在息风通络。F3组药物中防风、羌活祛风散寒,肉桂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羚羊角平肝息风,酸枣仁益肝生津,共奏祛风散寒、养肝息风之功。F4组药物以防风祛风散寒止痉,四君子汤中的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四物汤中的川芎、白芍养血活血,功在益气养血、祛风散寒。F5组药物以四物汤中的当归、白芍养血活血,牛膝活血通经,主在养血活血。F6组药物由独活祛风湿,解表,细辛祛风止痛,旨在祛风散寒除湿。F7组药物主要由发散风寒药组成,其中生姜、羌活、白芷祛风散寒,白术益气健脾,共奏益气健脾、祛风散寒之功。F8组药物主要由温里药附子、干姜组成,主要功效在于温阳散寒。

聚类分析中C1组药物主要由息风止痉药构成,其中全蝎、僵蚕、天麻息风止痉,祛风通络,佐以白芷祛风散寒,麝香活血通经,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共奏息风通络之功。C2组药物组成较复杂,主要由四君子汤中的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白芍养血柔肝,酸枣仁、牛膝养肝,羚羊角平肝息风,旨在益气养血、柔肝息风。C3组药物由具由祛风散寒除湿作用的羌活构成,针对风寒湿外中的病因病机。C4组药物由祛风散寒除湿的独活构成,针对风寒湿外中的病因病机。C5组药物由附子构成,主要在于温阳祛风胜湿。C6组药物为生姜,同样在于祛风散寒除湿。C7组药物中川芎活血祛风,麻黄祛风散寒,主要在于活血祛风散寒。C8组药物中肉桂温经散寒通脉。C9组药物中甘草缓急止痛,针对中风痉挛导致的疼痛。C10组药物中当归养血活血止痛,针对血虚络瘀之病机。C11组药物由防风组成,功能祛风散寒止痉。

结合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痉挛的常用治法有5种。

(1)祛风散寒:如因子分析中F3、F6组药物,以及聚类分析中C3、C4、C6、C11组药物,常用药物有防风、羌活、川乌、细辛等,主要针对风寒外中的病机。正如明代医家黄济之[7]所言“手足拳挛,筋脉抽掣,中于风冷者,脉应弦急,治宜暖风之药。”(《本草权度·上卷·中风》)

(2)益气养血、祛风散寒:如因子分析中F1、F4、F7组等药物,以及聚类分析中C2、C7组药物,常用四君子汤中的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四物汤中的白芍、川芎养血,麻黄、肉桂、防风、白芷等祛风散寒,主要针对气血两虚、风寒外中的病机。清代医家王香岩[8]在其《医学体用·论猝中口眼斜不能语言痰涎上壅》中就有相关论述:“盖肝主筋脉,脾主四肢,二者血虚,无以荣养经络,外风引动内风,所以猝然肢体废弛,偏身筋络拘急,神识不清。”

(3)温阳祛风:如因子分析中F8组药物,以及聚类分析中C5、C8组药物,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麻黄、独活、羌活等,主要针对阳虚风中患者,正如隋·巢元方[9]所言“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诸病源候论·卷之一·风病诸候·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

(4)息风通络:如因子分析中F2组药物,以及聚类分析中C1组药物,常用药物有天麻、全蝎、僵蚕等,主要针对肝风内动、络脉瘀阻的病机。如清·华岫云在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中风》中论曰:“若肢体拘挛……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壅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和。”[10]

(5)养血活血:如因子分析中F5组药物及聚类分析中C10组药物,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等,主要针对血虚筋脉失养的患者。明代张景岳[11]就提出采用养血的方法来治疗中风痉挛:“筋急者,当责其无血。无血者宜三阴煎,或大营煎、小营煎之类主之。”(《景岳全书·卷之十一从集·杂证谟·非风·论治血气》)清代医家刘兼[12]同样采用养血活血治疗本病:“养血当归地黄汤,治中风少血筋脉拘挛疼痛”。

高频药物的演变中发散风寒药一直是历代医家最常用的药物,提示历代医家一贯认为风寒外中是中风痉挛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13],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补血药、补气药、活血化瘀药的使用逐渐增加,提示历代医家逐渐认识到血虚、气虚、血瘀病机在中风痉挛发病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息风止痉药、温里药的使用逐渐减少,提示历代医家对内风、虚寒病机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这与中风病的病机治法演变有着明显差别,中风病唐宋以前遵“外风”学说,治疗以祛风散寒为主。唐宋以后以“内风”立论,出现了“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的分歧,清代王清任专以气虚血瘀立论,到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等提出中风的主要病机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14-15]。而中风痉挛的演变中,“外风”学说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并未被后世医家所轻视;“内风”学说也并没有像中风病那样成为主流学说,反而息风止痉药的使用逐渐减少,这与中风病有着巨大差别。

综上所述,历代中医治疗中风痉挛最常用的药物是发散风寒药、息风止痉药、温里药、补气药、补血药、活血化瘀药等,常用治法有祛风散寒、益气养血、温阳祛风、息风通络、养血活血等,这为中风痉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文献学依据。

猜你喜欢

历代散寒医家
修护灵渠的历代先贤录
健脾暖胃、散寒止痛 试试桂花三红茶
解表散寒 苏性舒畅
手足偏凉 艾叶青蒿泡脚
胃泰灵
从历代《达赖喇嘛传》看活佛转世定制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
明清医家《内经》训诂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