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跨院系科研机构协同建设路径探析
——基于“双一流”建设背景

2021-11-23密佳音李志玲

现代交际 2021年19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院系交叉

密佳音 李志玲

(1.吉林大学廉政研究院 吉林 长春 130012;2.中共海南省委党校 海南 海口 571199)

近年来,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深入,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科交叉融合,不断优化学科整体布局,集传统学科资源优势于一体,从交叉学科领域探索、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从而服务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需求及人才培养需要。高校通过学科组织模式创新,建立跨院系科研机构,将毫无隶属关系、独立的学术创新力量高效集合起来,从而释放各方人员、资金、信息、科技等创造要素的活力,以达到各创造力量间的优势互补、运转协调、目标趋同、利益共享,促进科研工作由“单点”式向“线”式和“面”式推进,进而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跨院系科研机构协同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院系在协同建设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高校基层学术组织作为基于学科划分的院系,主要功能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各院系和研究机构有各自的发展目标;因此,在协同建设中意见不统一。正如迪特里希·戈尔德施米特所言,“大学中的各个学院、学院中的讲座和研究所——大多数都追求它们自己的目标。在某种形势下,某些领域的进展顺利,但在多数情况下,这些结构有利于维护传统学科的地位。新学科只能处于次要的位置,跨学科协作受到抑制”[1]。综合而论,我国高校学科发展仍由单一传统学科发展模式所主导,密闭的学科专业壁垒和体制惯性使高校难以突破传统模式下的制度惯性与条块分割管理体制。“权利、义务与职责在更广泛的学术共同体或者某一学科共同体中被生产与分配,这意味着学科边界内的一部分工作将致力于促进这种权力配置的合法与稳定,而这种配置根本上是来自于学科认识论及其学科认识论的生产;一部分工作则涉及学科边界的保护并将之置于组成大学的研究领域之中;还有一部分工作则涉及大学内学科之间权利的竞争与重新分配。”[2]严格的门户边界和层次界限导致不同院系、学科间的沟通障碍、协调性缺失,超越学科界限的合作空间非常有限,学科交叉为局部偶发状态,高校组织架构日益僵化而产生了结构惰性,学科的交叉融合无法自主完成,创新人才、研发条件等的功能效用难以发挥,也限制了高校科研潜质的释放。

(二)教师利益及冲突

学术研究的不断专业化,使教师以学科专业配置到各院(系)之中,其岗位编制隶属于学院、系,其学术进步、职务晋升和资源分配等也都在所在学院和学科实现,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都围绕本学院、本学科领域。“如果让学术工作者在学科和单位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他或她一般都选择离开单位而不是学科。一个人离开他的专业领域要比离开他所在的大学或学院代价高得多,因为一个人的高等教育层次越高,其专业在决定任务时的重要性越明显。”[3]尤其是研究人员学科研究积累愈多,其学术转向的意愿和困难程度就愈大;因此,研究人员在其学术发展中,缺少与其他学科交流的愿望,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交互十分有限,甚至同一学科内二级学科间日趋分化,教师选择所在学院和所属学科,甚至所属二级学科作为组织归属,学科交叉活动只存在于先发学科组织的边缘,由此逐步形成了以学科专业领域为单元建立的“学术部落”,在很大程度上绝缘了与其他单位的交叉、互动与协作,形成了教师的“学科户籍”,缩小了获取各类资源的范围,也限制了教师间跨学科探究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意愿和可能。

(三)利益共享机制缺失

在跨院系科研合作中,不同机构、学院、系所的科研人员发生利益冲突,如合作项目资助的合理分配、资金资助使用的透明度、协作贡献的定量评估、协作成果的署名与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也面临着所从事的学科交叉教学和科研活动、成果难以认定等问题。毋庸置疑,单一学科学术组织的传统封闭学科制度严重阻隔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深度融合;因此,高校跨院系科研机构应逐步健全信息沟通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质量评估机制、竞争激励机制等。

二、跨院系科研机构协同建设的路径

高校跨院系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正是基于“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本质属性,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以提升跨院系研究机构的建设成效。

(一)树立融合意识,激发协同建设共识

行动以理念为先导。推动高校跨院系科研机构协同建设,高校首先要有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理念。一是在国家促进高校跨院系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推动设置交叉学科的政策背景驱动下,引导形成学科交叉共进的协同观念,将加快跨院系科研机构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列入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由学校层面向基层学院传导,形成学科交融互促的良好氛围。二是高校应鼓励开展学科交叉学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为院系和跨院系科研机构形成学科交叉理念提供土壤。诚然,不同学科能在多大范围程度上交叉、融合,在于教学科研人员是否有学科交叉的意愿。

(二)健全整合机制,提升协同建设的实效性

1.建立健全跨院系研究机构的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纵向方面,自上而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交叉组织形式。高校应以行政权力保障学术权力,为跨院系学术机构之间的协同建设提供政策、资源等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后者则侧重于学科协调建设的战略定位、专业布局、主攻方向确定;因此,高校要变革行政主导型的学科组织模式,解除高校层级制学科管理体制的束缚,逐步下放剥离权限,使更多的权利、公共资源下沉,使学科组织有更多的权限和资源开展学科交叉协同发展。二是横向方面,自下而上重构传统的学科组织机构。突破传统的以单一学科为界限的院系之间的学科组织范式壁垒、管理制度壁垒、人才培养模式壁垒,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协同需要,由单一学科联合组建新型交叉学科的组织机构。学校层面应针对学科交叉协同组织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并提供充足稳定的资源保障,以促进单一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2.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制度

在人才制度上建立流转平台,畅通人才流动与共享途径,破除对人员的依附与专有,形成如聘任制、项目合作制、咨询负责制、技术交流制等弹性的人员管理制度;建设开放的固定和流转编制有机结合的科研团队,实现科研人员的使用权和归属权适当分离,促进跨院系研究机构各学科人才的有序流动。通过建立协同学科之间的人才开放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人员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专长,有效推动人才资源在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化整合与充分共享。

3.建立完善的资源调配制度

可持续发展的跨院系研究机构应做到资源使用价值的最优化,即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在我国高校传统的以单学科专业领域为基础的组织体系下,跨院系的研究机构不论是在资金资源方面,还是在师资引育和学生生源等方面,均无法和传统院系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高校跨院系研究机构一旦产生了良性循环,能够化解跨院系研究机构和传统院系之间的竞争态势,使二者之间的关系从“竞争”转为“共赢”,进而推动集中式和共享式资源配置。

4.建立多元化的协作制度

围绕跨院系研究机构组织开展国家战略和区域研究的实际需求,对设立科研课题开展专项支持,鼓励推动跨单位、跨院系、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具体而言,以课题联合攻关为契机,搭建跨学科科研平台,通过建立上下联动、全校协同、充分保障的学科协同建设机制,促进相关领域参与学科协同建设的学院、学科、专家之间互联互动互促,协作开展学术交叉研究,共同探讨、培育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生长点,推动形成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一体化协同建设的发展新格局。

(三)健全动力机制,激发协同建设的积极性

1.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协同动力

激励机制是跨院系科研机构体制机制建设的关键环节,高校跨院系科研机构需制定针对学科交叉的一系列制度,以保障多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一是制定高校跨学院科研机构教学科研活动的认定机制,将其纳入任期考核、资源分配、职称评定,有效激发教学科研人员跨院系从事学科交叉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活力。二是制定高校跨院系研究机构资源支持制度,应制定国家重大战略和前沿研究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启动资金支持计划,给予教学科研活动充足且稳定的资源保障。

2.建立约束机制,强化协同凝聚合力

一是遵循权责利相适应的原则,逐步形成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共担机制。跨院系研究机构协同建设各参与主体均根据要素的贡献度、有效性来获得效益,实现权责清晰、奖惩合理。二是遵循公平客观的原则,逐步形成收益相同与责任对等的相互约束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根据其工作任务和实际贡献率分配相应的科研经费资助额度和科研薪酬奖励,以此激发科研人员从事学科协同建设的内在动力和学术潜力。三是形成良性竞争机制,运用不同措施促进有序竞争,实现协同创新中的选优淘劣,形成与效益相互对应、与责任密切相关的动力激励机制。

(四)健全评价机制,增强协同建设的科学性

1.建立实效性科研评价制度体系

学科协同组织机构要以服务社会现实需求为导向,聚焦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理论前沿和现实关照上做出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因此,在科研评价方面,必须摒弃既有的以课题立项、成果产出、获奖为主的评判制度,重构以学术创新价值、社会应用价值、经济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结合的综合评判系统,强调学术创新价值、更侧重经济社会效应与社会影响,以突出学术成就与生产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学术创新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的紧密结合。

2.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机制体系

引入分类指导和评估,根据跨院系研究机构所涉各个学科学术创新、人才培养贡献与成果经济社会效益,采用不同的评估体系,并通过将战略与政策评估、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定量与定性评估、理论创新与咨政建言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实现评估的科学化、客观性、多元性、系统化、全面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

(五)健全利益共享机制,增强协同建设的凝聚性

1.在学校层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一是要为跨院系研究机构提供长期、持续的经费支撑,确保跨院系研究机构与院系在经费支持方面享有平等机会。二是确立跨学科研究成果的统一认定机制。教师的跨学科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应得到跨学科研究机构和隶属院(系)的双重认定,充分调动研究人员在跨院系研究机构从事理论创新、服务社会实践和培育复合型人才的积极性。

2.在跨院系科研机构中建立利益分享机制

从当前跨院系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的评价方法上分析,可根据跨院系研究人员所做的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实际贡献和各项科研业绩的署名顺序,来核定其在跨学科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并通过科学合理的绩点制进行评定,以促进跨院系科研人员自愿汇聚联合攻关,形成彼此合作、相互激发的学术氛围,共同努力产出高质量的跨学科研究成果。

三、结语

高校跨院系科研机构建设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全体系工程,通过树立融合意识,激发协同建设广泛共识及整合机制、动力机制、评价机制和共享机制的变革和重构。既以纵向流程体系保证、推动跨院系科研组织间协作共建工作的起步、开展与成效,切实增强科学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又借助外在机制体系理顺各种关系,营造合作环境气氛,以调动科研机构及各协作共建单位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力,实现跨院系研究机构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院系交叉
逆行者的武汉
“六法”巧解分式方程
浅谈SQL Server中Select语句的分组统计功能
浅析科研机构人力资源管理
连数
连一连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连星星
提高院系办公室管理绩效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