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凉山彝族传统体育组织发展的SWOT分析
——以盐源县为例

2021-11-23马新强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同胞彝族

朱 俊,马新强

前言

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位于四川西南角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也深受党的恩泽,掀起了精准扶贫的热潮。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和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拥有52.83万的贫困人口。随着凉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彝族传统体育是彝族文化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发展历程,最具有民族代表性。伴随着社会发展步伐不断被更新、传承及淘汰。为彝族传统体育得到更好、更稳、更快的发展。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借用了SWOT分析方法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为例,进行了定性分析。

SWOT分析方法用于精准扶贫背景下凉山彝族传统体育组织发展上,可以分析出其发展上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因素(Threats)。从中寻求有利于凉山彝族传统体育的路径,使彝族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1 优势的分析

1.1 精准扶贫带来的优质场地

凉山地貌复杂多样,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而彝族同胞占据的位置基本是高山、深谷与丘陵,发展速度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盐源县也不例外,在党中央还没实行精准扶贫政策前,盐源县的彝族同胞们进行传统体育组织时都是在很劣质的场地上进行的。例如“达踢舞”是在彝族村落最常见的传统体育组织。每当夜幕降临彝族同胞们就会生起火把,围着它进行“达踢舞蹈”。由于场地都是土制的,一圈下来全身都会爬满灰尘,那些爱惜自己新衣裳、新鞋的人儿很想加入,但是很多还是选择了放弃。因为新衣裳、新鞋对他们来说是很新奇的事由于场地凹凸不平导致受伤也是常有之事。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下来后给人民带来了平坦不再起灰的场地,除去了彝族同胞们的后顾之忧,加入的人群与日俱增,小到四五岁,大到六七十岁。使传统体育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1.2 群众基础和开发潜力

彝区的传统体育项目,内容趣味多彩,包含着本民族独特的思想,深受彝族同胞们的喜爱,是酒足饭饱后不可缺少的内容。由于传统体育项目的日常化,拥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对传统体育的热爱情怀是各民族同胞无法替代的,因而导致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但受地理环境影响,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传统体育中的许多高难度技术动作都也被埋没,缺失了亮丽的一笔。党的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下来后,政府给山区的彝族同胞修上通往县城的公路,住在深山的彝族同胞不再畏惧走上几十公里才到县城的路程,以前来回十几小时的路程现在几个小时就能到,给山区的彝族人民带来啦幸福安康。与此同时给他们创造了与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交流机会,

众多的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例如“格”(摔跤)也是彝族同胞们不离不弃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没有实施前,都是人们聚集在一个相对平坦的地方进行。受条件的限制,赛场里暗含硬石、软土、洞穴等,所以参赛选手受伤事件时常发生、比赛中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很难做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摔跤垫子走进了家家户户。每当举行摔跤比赛时各家各户都会无偿提供垫子,就为一睹摔跤场上的风采。选手们在铺有垫子的赛场上演绎技术、大放风采,曾经的畏首畏尾也远离。彝族同胞们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耳濡目染,传统体育深深根植于脑海里,争先恐后地融入其中。所以说彝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1.3 浓厚的民俗风情

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居住着21种少数民族,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更具风骚。彝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陪伴着彝族同胞成长的娱乐、健身项目,其中暗含丰富多彩的本民族文化元素,记录着彝族同胞成长的历程。所以说凉山彝族传统体育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开发价值不言而喻。

2 劣势的分析

2.1 教育投入的不足

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成长的最好摇篮,应当让其融入学校体育教育中,而不应由离于其领域之外,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学校。现在的学校体育基本都是现在西方体育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别稀少,本人通过走访盐源县各初、高中及县城周边的各完小,发现学校体育里几乎没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最多也就是在学校进行文艺晚会时有”格“、”达踢“等表演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教育者应该让受教育者明白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要做到在保留精华,去除糟粕的原则上敞开心扉去拥抱。并落到实处,与学校体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快乐中体育,在体育中领悟民族传统体育的博大精深。保留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人人有责。不应让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流失在历史发展的河流中。

2.2 文化交流不足

文化交流发生于两个或多个具有文化差异的关系之间。它能增进文化的发展,丰富文化的内容。盐源地区的彝族同胞在精准扶贫政策还没有实行前,受于公路、网络等条件限制,很难进行文化交流,心有余而力不足。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后,以上情况都得到了很好解决,但文化交流还是不足。从整个凉山州来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集中在西昌市,但是彝族传统体育资源分布在各县的贫困山区里。受条件的制约经济与传统体育传播失衡,虽然西昌市会定期举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议等,但是对于盐源县彝族同胞,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足;从全国来看,彝族传统体育文化存在于其历史和文化背景中,与全国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要实现全国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同发展还需要各民族同胞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争取早日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大舞台。

2.3 理论研究不足

虽然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是对实践活动的一种总结与升华,但是理论知识又反作用于实践活动,所以理论和实践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不可分离。没有理论的实践是很难取得成功的。盐源县的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也如同没有罗盘的远航船,因为盐源彝族地区传统体育理论研究工作开展滞后,对彝族传统体育研究人才特别稀缺,这为盐源彝族传统体育走向现代化埋下了最大的障碍。民族传统体育这门学科成立于1997年,但到目前为止体育界对其重视度还是不够高,教材稀少,而且全国许多高校都没有开设这类专业。要想让民族传统体育走向更辉煌的明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起来,众志成城才能取得成功。

3 机遇分析

3.1 精准扶贫带为盐源彝族传统体育推广和普及创造了条件

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下,给处于盐源贫困地区的彝族同胞带来了优异的生活条件,生活过得稳定。不再是精准扶贫前为衣食烦忧,有更多的精力投入了民族传统体育中,提高了体育消费水平。与此同时,人们所进行的体育项目日益多样化、趣味化。彝族传统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德育功能等,既能满足需求人们需求,也能达到运动的目的。这为盐源彝族传统体育更好地推广和普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2 全民健身为盐源彝族传统体育创造了有利的传播空间

为纪念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国民体质与健康水平,不分男女老少,倡导全民每天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增强力量、柔韧性、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个部分能力,从而使人民身体健康。全民健身为了适应广大群体,所进行的运动项目里大都没有高难度的技术动作,主要以娱乐为主,这点与盐源彝族传统体育文化不谋而合。盐源彝族传统体育一般没有高难的技术动作、易学,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人人都可参与健身。盐源县每年都会举行以全民健身为主题的文艺比赛,在赛场上彝族传统体育节目很受观众的青睐,得到了很好地推广与传承,所以全面健身对盐源彝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空间帮助是毋庸置疑的。

3.3 乡村旅游为盐源彝族传统体育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挖掘乡村生态休闲及旅游观光,同年5月19日是中国的第五个旅游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湖北恩施进行旅游扶贫工作调研时,强调乡村旅游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随之盐源彝族地区的乡村以旅游度假为宗旨,在纯天然的生态环境下展开了乡村旅游。近几年盐源彝区乡村旅人数逐渐增多,游客过来都会露营或留宿,每到夜晚彝家在活动中心生起火堆,进行各式各样的彝族传统体育表演时,游客都会积极地加入,入乡随俗。盐源彝族传统体育跟随游客的相机,或以照片或以视频的方式走向了更远的地方。引来了更多对盐源彝族传统体育感兴趣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在中国西南角落里有那么一种民族传统体育。乡村旅游对盐源彝族传统体育提供的传播空间具有不可估量性。

4 威胁分析

4.1 保持彝族特色的基础上丰富民族传统体育内容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要求都在不断提升。从观众的视角从发,盐源彝族传统体育已经很难满足视角,其虽有独一无二民族特色,也深受各民族同胞的喜爱,但粗犷而动作单一,满足不了观众视角需求。从求学者的角度出发,大多的盐源彝族传统体育简单易学,难度偏低,对学者没有挑战性等。以上主观原因导致盐源彝族传统体育观赏及求学队伍逐年递减。盐源彝族传统体育的即需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丰富其内容,既要不失本民族特色又要失去原有的部分内容,注入新生的个体,这是个难度巨大的攻坚战。需要每一位盐源彝族同胞共同努力。

4.2 体育全球化给彝区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考验

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形成了全球化,体育全球化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896年首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雅典成功举办后,以后每四年在不同国家举行一次,它的理念和精神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向了世界各角落。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盐源彝族地区雪白的节能灯替换了夜间照明的火把、电视代替了收音机,西方体育终于还是走进了彝家村寨。在其影响下彝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严重的打压,有的项目甚至面临消失。归其原因是没有西方体育那炫酷的动作、华丽的表演性、他人的认可等,所以更多人向往西方体育。盐源彝族传统体育应该以彝族的个性进行多元化的融合,相互吸纳,发展成更具吸引力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时刻准备着。

综上所述,盐源彝族传统体育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拥抱了很好的优势与机遇,其劣势与威胁是可以改进和避免的,要对其进行仔细探讨与研究,结合全民健身、乡村旅游、文化交流等相应措施,走向其正确的发展之路,才能使盐源彝族传统体育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同胞彝族
彝族美神故里 生态山水画廊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荷国”走出的彝族列车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两岸同胞福建漳浦欢度“三月三”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成语魔方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方庆云书法作品赏析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