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改进与创新

2021-11-23王立毅朱奇志

运动精品 2021年9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电子竞技体育产业

王立毅 朱奇志

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改进与创新

王立毅 朱奇志

(广西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文章运用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分析国内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现状。对我国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提出改进与创新意见: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提升需要培养并引进专业人才;根据体育场馆类型不同,建立相对标准化的场馆评价体系;引用面向运动场馆所研发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加强体育场馆对于电子竞技赛事的接受与运营能力。

体育场馆;场馆管理;管理运营;场馆评价体系;智能管理

公共体育服务是提升全民身体素质的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的构建需要以体育场馆的高效运营为基础。体育场馆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同时,不仅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体育运动需要,还需要从提升大众身体素质的角度出发,做好对疾病的科学防控。为此,体育场馆在当下的公共体育服务中,承担着重要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进的体育场馆管理运营模式既是提升体育产业高效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国民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不仅可以有效推动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助推体育产业向高科技、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对建设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体育场馆的管理已经步入了成熟阶段。绝大多数的美国大型体育场馆都设立有自己的营销部门,或成立了专业营销公司,其目的是为了向市场提供更加综合、全面、多元的服务。他们的业务范围非常广泛,涵盖赞助、市场培育、门票销售、客户开发、市场宣传调研、及公共关系维护方面。目前美国大型体育场馆每年所能够承办的活动超过300场,场馆利用率达到60%以上,其中部分场馆利用率甚至已经达到了80%[1]。

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从场馆自身角度来看,大多数体育场馆中存在着资金与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管理机制落后,信息服务落后,智能化管理系统缺失,生产运营与市场运营手段单一等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体育消费需求快速升级,体育市场结构不断更新优化,体育产业市场化发展迅猛。与日新月异的市场不匹配的是体育场馆现有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与改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目前国内体育场馆研究对象,分析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现状,包含运营主体,现有经济情况,市场运营情况,体育服务供给情况,人力资源情况等。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在CNKI上以“体育场馆管理”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研究总体时间跨度从1995年至今,共搜索到相关性较高的文献总计2744篇,学科分类为体育的文献1831篇。共有核心文献323篇,硕士论文599篇,博士论文29篇。以“体育场馆管理”为检索词,并含“现状”进行检索。

1.2.2 数理统计法

通过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9)中所呈现的近年来与体育场馆相关的数据进行搜集罗列比较,以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目前的经济状态与其他数据进行分析。

1.2.3 访谈法

对相关领域即管理学、社会学、建筑科学、电子信息科技、教育学、商业经济等方面的专家进行访问。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体育场馆的管理运营主体

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文件要求体育场馆需要在完成基础事业任务的前提下,按市场化、规范化的运营原则,充分挖掘场馆资源,扩展经营与服务形式,发展体育及相关产业,提高体育场馆综合利用水平,以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2][3]。2016年国家发改委下发文件要对所有权与经营权进行两权分离,以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

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管理运营主体已逐渐多元化,主要有事业单位类型管理运营单位、国有体育场馆管理运营企业、民营体育场馆管理运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体育场馆管理运营企业、民办非企业场馆管理运营单位等。为了推动体育场馆市场的开放,政府职能部门已下发了多项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加入场馆运营,尽管运营主体已经逐渐多元化,但实际由社会力量加入运营的场馆仍只占少部分。

表1 全国两权分离改革调研数据(n=176)

场馆运营方事业单位民营企业 数量(家)/占比(%)145/82.39%9/5.11%

2.2 体育场馆的现有经济情况

2014年国务院提出体育产业要在2025年达到5万亿元规模的宏伟目标。以此目标的提出为契机,自该目标提出后,国家不断出台相应政策以释放产业活力。随后,各类传统型体育赛事与创新型体育赛事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带动了体育赞助、体育培训、体育传媒、体育旅游等多领域的蓬勃发展[5]。

表2 2015-2017全国体育场馆服务业总规模及增加值

年份总产出(单位:亿元)增加值(单位:亿元) 2015856.2458.1 20161072.1567.6 20171338.5678.2

为保障广大居民能够获得最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国家财政中心自2014年起开始向为社会长为居民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公共体育场馆发放补助资金,截至2018年,国家财政中心共发放扶助资金超过44亿元。

表3 中央财政对中东西部公共体育场馆的补贴比例

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补贴比例(单位:%)20%50%80%

如表3所示,国家财政中心在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基础上,为了保障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平衡发展,促使各地区人民都能获得公共体育服务,财政补助资金向中西部倾斜,截至2018年,补助资金已覆盖全国范围内1227座体育场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实现有效供给。

2.3 体育场馆的市场运营情况

在空间利用方面,已有可靠数据表明,全国大型场馆内,运动场地仅占整座场馆面积的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面积是各类附属空间,存在空间利用率低的问题[4]。

在大型体育场馆的使用频率方面,2019年底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公布的数据表明,2015年所接受国家财政中心下发补助的场馆中,共有101座场馆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大于20场,平均每月1.67场;有55座体育场馆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大于30场,平均每月2.5场,上述数据中已涵盖职业体育俱乐部的主场场馆[4]。

2.4 体育场馆的体育服务供给情况

不同类型的公共体育场馆具有不同的生产运营特点。体育场馆应当根据自身的职能不同向社会提供不同的体育服务。

在体育场馆建造初期进行选址时,根据不同体育场馆的职能差异,确定建造位置也有较大差异。体育场馆可以按照地理位置的差异被划分为三大类,分别为城市中心型体育场馆、城市边缘型体育场馆、城市远郊型体育场馆[6]。不同类型的体育场馆为获取收益,管理运营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城市中心型体育场馆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培训;城市边缘型体育场馆需要为城市中心型体育场馆分担公共体育服务的压力、提供体育培训和举办赛事及娱乐活动;城市远郊型体育场馆则主要是为了提供特殊类型的体育服务,如高尔夫、滑雪等。

表4 按地理位置划分的不同场馆优势劣势

场馆类型位置特点优势劣势 城市中心型体育场馆城市中心地带或城市核心发展区域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商业繁华;易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易于开展需要较多人气支撑的商业活动;易于开展小型单项体育赛事;容易与周遭其他商业设施相互磨合适应、相互带动发展。地价昂贵、环境拥挤、场地供应不足、高峰时期与开展大型活动时期容易造成交通堵塞 城市边缘型体育场馆距离城市中心有一定距离的区域地价便宜;人口相比市中心较为稀疏;降低体育公共服务压力;交通相对便利;经营良好时更容易向周遭扩张扩建,有利于形成中小型体育产业集群;有利于举办中小型体育赛事活动;有利于举办演唱会或展览等自身能带来一定人流量的活动。消费者距离场馆位置较远、人气难以依靠周遭的商圈进行聚集 城市远郊型体育场馆位于城市最边缘,或距离城市最边缘还有一定距离的区域适合有特殊需要的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如知名体育队伍的主场场地;或因地形只能建立在远郊的体育场馆;有利于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商业演出、展览活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难以或无法为大众提供公共体育服务

除上述的三种类型的体育场馆之外,还有一种较为特殊,无法按照地理位置进行划分的体育场馆——高校体育场馆。

高校体育场馆的基础功能与上述其他类型体育场馆不同,需要优先满足于高校内部授课、训练及赛事。且无论高校体育场馆处于城市中的什么位置,都因自身所处于高校内部而本身携带一定流量。近些年来由于城镇人口数的激增,为缓解城镇居民的公共体育服务压力,高校体育场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始对社会公众开放。但由于向社会开放运营的时间较短,甚至有些高校体育场馆尚未开始对社会公众开放,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以行政化管理为主,有偿服务的形式尚且单一[7]。

2.5 体育场馆的人力资源情况

面前,体育场馆人员聘用规则为事业单位面向全社会进行管理人员招聘考试的方式。招聘途径与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受到政策限制,很难招收到对口专业人才,招聘到的员工虽学历水平较高,但往往缺乏相应专业知识。

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角度来讲,大多数体育专业毕业生不是科班出身,体育专项水平并不能取代相应的专业文化知识。目前对于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数据表明:从事体育教师及体育培训的学生占受调查总数的26%,进入体育相关企业就职的学生占受调查总数的25.2%,其余的学生除升学、出国、参军外,大都选择了与体育无关的行业[8]。

2.6 体育场馆管理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2.6.1 专业技术人才缺失

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缺失这一问题,目前已有的解决方案多为与专业的体育场馆运营商进行合作,引入第三方专业管理团队,充分发挥第三方团队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但面临当前对于专业人才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现状,此类解决方案仍有不足。但即使是招聘自由度更高的第三方团队,在招聘过程中也会遇见难题。

第三方团队在招聘过程中,对于体育专业毕业生个人能力的要求较高。据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文化水平较差、且选择跨专业就业人数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第三方团队的招聘难度上升,无法招聘到充足且优质的体育专业毕业生。这一现象最终导致了进入体育市场的体育专业人才不足、体育场馆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缺失。

2.6.2体育公共服务质量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由于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尚未形成质量优位的发展方向,且与其他公共体育服务质量较高的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在体育公共服务质量方面的认证标准尚未明确。

2.6.3 体育场馆标准化评价体系缺失

虽然对于体育场馆标准化评价体系的研究已进行多年,但我国仍然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体育场馆标准化评价体系。目前仅广州等个别地区政府出台了地区性的或某一体育项目的场馆标准化评价体系。

2.6.4 电子竞技赛事融合度低

从国家发改委曾下发的《关于促进消费带动转型升级的行动方案》中,对于电子竞技游戏游艺赛事活动的开展做出了支持性建议。但由于电子竞技的性质特殊,其赛事具有项目多,门类广,比赛中所需要使用的设备与器材多样化等特点。而在目前国内的体育场馆中,电子竞技竞赛中所需要的比赛设备及赛事转播、投屏设备极其稀少,导致国内体育场馆与电子竞技赛事的融合度较低,中小型电子竞技体育赛事往往直接采用网咖、电子竞技俱乐部等场地举办赛事。

3 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的改进与创新路径

3.1 人力资源方面:引进、培养优质的专业人才

选用专业人才是解决国内体育场馆管理效率低下问题的关键,应当从高校课程方向入手,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加大对应方向的人才培养力度,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提高要求,严格管理。增加人才交换培养数量与人才引进数量,积极从体育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吸取有利于我国体育场馆管理进步的积极经验。

3.2 生产运营方面: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

3.2.1 引入第三方管理团队,增强场馆运营能力

培养专业性更强的第三方管理团队、公司、企业,使其形成良性竞争,激发体育场馆管理市场活力,提升体育场馆利用率,深度挖掘体育场馆潜在的资源价值,提高使用价值和管理效益,降低运营成本。在带动体育场馆高效运营,满足居民基础运动健身需要的同时,创新打造人民满意的体育场馆运行新形态。

3.2.2 引进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

目前大部分运动场馆尚未实现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无法满足已经适应互联网便捷服务的社区居民[9]。而为了改善这一问题,目前已经有众多计算机技术研究人员投入到了针对运动场馆的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之中,并在该方面有所成就,软件包含运动方案制定、线上场地预约、课程报名、订单管理等多种功能,已于2018年初在某市运动场馆上线运行,已申请软件著作权[9]。

引进体育场馆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可以有效提升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率,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体育服务。

3.2.3 把握相关政策导向,加速推进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立

目前体育场馆的主要运营方为事业单位,参与体育场馆管理的第三方民营企业目前仅占受调查体育场馆的5.11%。积极宣传相关政策,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增加民营企业在体育场馆管理机构中的比重,是激发体育场馆服务业活力的基础。

3.3 技术方面:建立相对标准化的场馆评价体系

不同的体育场馆的主要职能有较大差异,无法建立统一的标准化评价体系,但可以按照体育场馆的主要职能将体育场馆进行进一步细划分类,对于分类后的体育场馆,按照体育场馆不同的类型,建立不同的体育场馆评价标准,也就是建立相对标准化的体育场馆评价体系。

3.4 经营方面:加强体育场馆对于电子竞技赛事的接受与运营能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日新月异,电子竞技产业也随着新一代年轻人的长成而进入市场,并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飞速发展,作为一种受到年轻人广泛喜爱的新兴赛事,短短几年内,各种电子竞技赛事就已经积攒了极高的人气,拥有不亚于传统赛事的影响力。我国虽然尚未对电子竞技项目进行单独立法,但依然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

电子竞技赛事作为能够广泛聚集人气,并对年轻人有较大影响力的新型赛事,有着极大的有待充分开采的赛事价值。但由于电子竞技赛事对于硬件设备的要求较高,加之社会偏见,并未充分获得相关部门重视,目前我国大多数体育场馆缺乏举办电子竞技赛事的硬性条件,导致电子竞技方面的赛事资源被迫流失,希望今后在体育场馆服务方面增加电子竞技赛事服务,以适应广聚人气的电子竞技社会需求。

3.5 产业科学化方面:推动体育产业结构科学化建设

体育从古至今都在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经济转型也促使体育产业的发展获取新的动力。在体育行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以先进、科学的体育产业结构为导向,进行全面化发展,并着重将发展资源倾斜于体育赛事、运动休闲,体旅融合,体育教育服务,文化娱乐表演服务,公共服务几个领域,与相关产业充分融合,积极推进体育特色小镇和体育产业集群的建设,才能有效促进体育产业的科学平衡发展。

4 结论与展望

(1)体育场馆的运营与管理需要引进、培养优质的专业人才,提高管理效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2)通过不断提升体育场馆的运营能力、利用或改进两权分立的运营优势、配置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等方式,不断提升公共体育服务质量和社会经济效益;

(3)建立相对完善的标准化体育场馆评价体系,实现对体育场馆的系统性、标准化管理;

(4)互联网时代,电子竞技深受年轻人广泛喜爱,体育场馆应加强对电子竞技赛事的接受与运营能力;

(5)以国家政策导向为引领,不断推动体育产业结构科学化建设。

[1]黄鄢铃子,陈元欣.全球著名体育场馆运营经验与启示[J].体育文化导刊,2019(7):100-104.

[2]舒宗礼,王华倬.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县域公共体育场馆市场化配置风险与监控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2):100-104.

[3]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的通知[Z].2015-01-15.

[4]李颖川.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9)[A].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2).

[5]史丹丹,谌莉,胡凯.中国体育营销创新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4):11-12.

[6]王泽宇,巴蕾.体育场馆选址问题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11):48-49.

[7]刘云翎,张玉强,陈有忠,等.农林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现状调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65-68.

[8]胡唯唯.高校体育专业就业指导工作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0):98-99.

[9]邹广昆.面向综合性运动场馆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理工大学,2019.

On the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of Stadium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WANG Liyi, etal.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0, Guangxi, China)

王立毅(1997—),硕士生,研究方向:社会体育指导。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电子竞技体育产业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肌内效贴与电子竞技的应用实践及机制讨论
基于Cite Space的国外电子竞技研究进展与趋势分析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体育产业之篮球
一封写给电子竞技的情书
过去回顾
国外体育场馆构建及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