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色彩刍议

2021-11-23于历莉

流行色 2021年5期
关键词:用色装饰色彩

于历莉

济南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61

中国的传统色彩色系丰富,无论是传统绘画、园林建筑、装饰器用、衣饰织绣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传统色彩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感官的愉悦性,也就是通常所讲的“悦目”。所谓“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便是对宋代青瓷之美最直观的描绘。其二是色彩的象征性。色彩可以作为特定的标识符号,代表一种特定的语义。比如汉语中的“苍生”一词,“苍”原为色名,指青黑色。因古时奴仆所戴头巾为苍色,后以其指代芸芸众生。其三是色彩的文化性。春秋时齐桓公好紫服一国皆服紫,其后则有秦人尚黑、汉人尚红,皆领一朝之风气。色彩风尚代表了一种社会认同感,是族群文化的精神指征。蔚为大观的中国传统色彩,可以从绘画艺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三个不同的色彩表现领域进行归纳整理。

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色彩

(一)以五行喻五色

五行之说是中国传统哲学对物质世界的朴素解释,这一认识体系也将色彩的象征性纳入其中。春秋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有论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至秦汉时期,在礼仪服制、绘画装饰的用色中以色彩代表五行,喻意沟通天地。五行相生为正色,包括青、赤、黄、白、黑,以之为正统。另以正色混合而成间(闲)色:绿、红、碧、硫黄、绀、缥、紫等,间色用于杂饰,以此明贵贱、辩等级。在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帛画上,所绘制的日月、人物、鸟兽分别施以朱红、石青、藤黄、白、黑五色,体现了以五行喻五色的象征性色彩观念。

(二)宣教化重装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借佛教造像和佛龛壁画宣传教义,导致了佛龛造像壁画艺术的盛行。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莫高窟受到伊朗、印度、希腊等外族艺术的影响,结合中华民族的民族审美,在色彩运用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所使用的颜色以矿物色为主,绘成的图案色彩瑰丽、繁复绚烂,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用色主要包括朱砂、铜绿(硅孔雀石)、群青(青金石)、蛤粉、松绿、密陀僧(铅黄)、赭石(赤铁矿)等等。这些矿物色料历经千年依旧色彩斑斓,愈加显现出优雅含蓄、沉厚古拙的沧桑之美,敦煌艺术也因此成为不朽的艺术瑰宝。

(三)以墨色入丹青

唐代,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种开始出现。以水墨渲染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称水墨山水。唐代张彦远著有《历代名画记》一书,其中提出了墨分五色的理论。墨分五色初指以掺水后不同深浅的墨色追仿五色的色彩明度关系,其后又出表现了焦、浓、重、淡、清,五种笔墨意趣的墨色变化。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配合毛笔的轻重、皴擦、提按、顿挫,成就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追求——以丹青寄情怀,重意境、求写神。既可以浓墨堆积呈现沉郁、厚重之感,也可以淡墨渲染表现缥缈冲淡的清新意境。在以水墨为要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施色渲染的浅绛山水、金碧山水、青绿山水等山水画法,形成了中国画的山水画色彩体系。

(四)随物类而赋彩

“随类赋彩”是南朝时期谢赫在《古画品录》一书中提出的用色原则,他总结性地概括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用色范式。面对色彩变化纷杂的摹写对象,不是像西方的写实绘画那样照搬对象的表面光影效果,而是进行分类和简化处理,依类别敷彩设色。中国画的颜色谱系主要包括矿物性颜料和植物性颜料两大类。矿物性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适宜重彩积染,在绘制过程中繁复积染可以形成浓艳厚重的色彩效果。植物性颜料掺和水份晕染形成淡彩,可以在宣纸和丝绢上呈现淡雅、清透的美感。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色彩

传统工艺品中的色彩重概括、尚对比,以彰显器物的材质之美、工艺之巧。

(一)单色——韵致天成的材质之美

单色的工艺制品可以彰显器物的材质之美,以玉雕、木艺、金属工艺等最为常见。尤其是在宝玉石制品的品鉴中,色与质密不可分。美好的玉石不止要求色白,还要有羊脂一般的油润质感。瓷器在最初的烧造中以模仿玉器的色彩和质地为审美追求,北宋汝窑的青瓷以玛瑙入釉,烧成的釉色有天蓝、豆绿、虾青、葱绿等,瓷质似玉类冰、 温润优雅。传统木器的色彩美同样体现在木质天然色彩与纹理光泽的浑然一体。木器经烫蜡工艺,经受氧化和触摸擦拭可以使棱角和边线等处出现自然通透、温润油亮的包浆。天然的木质本色因此焕发出沉厚内敛的神韵,体现了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崇尚韵致天然、质朴归真的精神追求。

(二)双色——图底辉映的对比之美

以一色为底、另一色绘形来进行装饰美化是工艺制品中最为便捷的装饰手段,在髹漆、陶瓷、印染等工艺中广泛应用。远古时期的彩陶多以黑褐色的人物纹、动物纹、几何纹绘于陶土色的器皿上,形成的图案简洁清晰、对比强烈。其后历代烧造的陶瓷中也多有以素色为底,单色彩绘进行装饰。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青花瓷(如图1),青花瓷以白瓷土为胚底、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彩绘原料,烧成后呈青蓝色。青花瓷以白蓝两色形成色彩对比,清新素洁,图案繁而不乱,自出现以来一直深受国人喜爱。

(三)多色——瑰丽丰满的和谐之美

在中国的传统工艺中,多色的搭配最为常见,像多宝镶嵌、织绣、建筑彩绘等等工艺品类都有着完善的色彩体系。多宝镶嵌工艺是传统木器表面装饰中最为华丽的一种,通过在木器表面镶嵌螺钿薄片、琉璃、玛瑙、绿松石、琥珀、玉石、兽骨等拼成图案。形成的效果光华璀璨、富丽堂皇,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织绣工艺的用色最为繁复,据清代沈寿的《雪宦绣谱》记载,当时用作刺绣的染色丝线能区分出的颜色累计有七百余种。各种颜色均有专用色名,如黄色类就可染出一百零四色:杏黄、鹅黄、姜黄、藤黄、老缃、水蜜等等,色彩的丰富可见一斑。

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色彩

民间艺术的形式种类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特定的节令活动中的装饰器用、祭祀礼器;也包括日常起居中的日用手工艺品,像剪纸、版画、印染、刺绣、编结、泥塑等。民间艺术中的色彩纯真质朴、明朗率真,能够反映最鲜活生动的社会文化风貌。民间艺术中的色彩因地域特点、物品门类、功能用途而异,虽丰富庞杂,但是也遵循一定的用色原则。

(一)色彩的主观性原则

民间艺术来自于于民间的日常生活,承载着普通民众对现世生活的美好愿望。祈福纳祥是民间美术最常见的表现主题,用色简洁率真、热烈饱满。色彩和造型大胆夸张,依据主观喜好进行设色搭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理想主义色彩。民间的手艺往往依靠口传心授来记载传播,为了记录方便人们将色彩搭配经验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诀。在民间织锦、年画、民间女红等项目中有都有诸如此类的配色口诀,简洁明了充满乡野情趣:“红间黄,喜煞娘”、“要想精,加点青”、“青间紫,不如死”这些配色口诀显示了广大普通民众的审美智慧,是充满生命力的,最朴素的色彩知识总结。

(二)色彩的象征性原则

民间婚庆礼仪和祭祀丧礼俗称红白喜事,其中往往要用到剪纸和布帛进行装饰。红色的剪纸装饰用于节庆婚典中,象征着喜庆和吉祥。素色的剪纸和装饰则用于祭祀丧礼中,一般为白、黄、蓝、紫等色,肃穆庄重以示敬缅先人。在传统戏剧脸谱、社火脸谱中,以色彩的象征意义来表现人物性格,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色彩语言,陕西关中地区流传下来描画社火脸谱的口诀称:“红色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灰勇敢,黄色猛烈草莽蓝,绿是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其他传统戏剧像秦腔、京剧、藏戏、乃至皮影戏中对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有相似的表现,将色彩赋予一定的性格象征意义进行概念化表达。

结语

中国传统色彩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色彩表现体系、成熟独特的用色范式与设色观念,将色彩用作象征性的视觉语言,追求情境之美、意蕴之美。在绘画艺术中,用色尚高雅、重韵味、宣正统;在工艺美术中,色彩的运用与工艺质地密切结合,求精致、彰华彩;在民间美术中,色彩的表现根植于民众现实生活的功利性需要,充满了感性情绪,求圆满、禳灾祸、喻吉祥。在不同的社会生活层面,传统色彩体系展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用色装饰色彩
鲤鱼旗装饰坠
装饰圣诞树
浅析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特点
“墨点无多泪点多”
神奇的色彩(上)
平面设计中用色要素探究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