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习单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2021-11-2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张亚萍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14期
关键词:单的资料文本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成大实验小学校 张亚萍

如何上好语文课?这是很多语文教师的困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以学定教”理论倡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活动,给教师指明了方向。

“注入式”学习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淡薄。预习单的使用,让毫无方向的预习变得更有针对性,预习单上的要求,其实是教师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能在这种无形的指导下,获取有效的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预习单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扫清字词、整体感知、学贵有疑、收集资料。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例谈谈预习单的每一部分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

一、扫清字词,培养积累能力

预习新的课文,经常会遇到生字、生词。要理解这些字词,扫除预习路上的障碍,就要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不仅能在预习新课时利用这些工具书将遇到的难题一一解决,还能在这一过程中理解、积累词汇。

小学生从一年级就学习查字典,可现在很多高年级的学生仍然掌握得不扎实,更有少数学生遇到难题,没有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因此,帮助学生树立主动使用工具书的意识,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设计预习单时,开头部分可以制定一些基础性的目标,如观察生字,并抄写下来;运用工具书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这是预习的基本要求,教师还可以在预习单上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用文中几个重点词语写几句话,并用上恰当的修辞手法。通过有针对性的认读、理解、运用,学生才能真正将这些生字词积累下来。

以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预习单上字词内容架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熟读文章三遍,给不认识的字注音;第二,抄写生字3遍,默写1遍;第三,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工具书,将以下词语的意思写在书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成群结队……;第四,我会填类似的词语:淡青、浅绿、杏黄、()……;第五,用下列词语造句:五光十色、成群结队。

有了预习单的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就能迅速扫清字词障碍,为学习新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整体感知,提升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整体感知”,即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或表达方式,从整体上理解人物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而目前的阅读教学,过多地“肢解”文本,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个别词、句、段的意思,学生的理解往往只着重一点,过于片面,缺乏文本学习的整体性。

大部分学生对所要预习的课文内容不仔细研读,有的甚至连文章都读不通顺,更别谈对文章的初步理解了,课上一问三不知,没有达到预习的目的,这就是“无效预习”。预习单的使用能让学生带着目的去预习,例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思考课后习题等等。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阅读、理解的能力得到提高,预习行为变得“有效”。

例如,在设计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预习单的主要内容时,整体感知部分的内容架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点:①第一遍读,文章共有()个自然段;②第二遍读,文章的主要内容是();③第三遍读,文章写了()这几件事,可以分为()个部分,分别是();④我觉得闰土是一个()的孩子,哪些语句能体现?画出来。题目由浅入深,一步步带动学生阅读、思考、理解。预习单的使用,使学生即使没有教师的当面指导,也能有步骤、有计划地学习,不仅为上课做好准备,还提升了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三、学贵有疑,锻炼思考能力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从何处来?从学生的课前预习单上来。大多数学生对文本缺乏质疑的意识,被文本牵着走;预习单可以让学生把预习时的困难或者困惑写下来,待课上解决,这是一种创新。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根据预习单的要求和指导,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困惑,把学生的问题深化、拓展,这样,学生在一篇课文中所学到的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文知识了。

例如,在教授课文《学会合作》时,课文中提到:“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道理,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在预习单上,教师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考试作弊,算不算一种合作精神?”教师把这个问题呈现在课堂上,引起全班哄堂大笑,乍一看这是一个无价值的问题,但却是学生质疑文本、自我思考的体现。教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思维火花,进行了深化拓展,在班级中开展了一次小规模的辩论赛,就“考试作弊算合作吗”这个话题展开,在双方的辩论中,学生对“合作”的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准确地体会到何为“合作精神”。这次辩论赛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本,锻炼了表达能力,还发挥了语文课程的德育功能。

当然,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并非个个都值得深入探究,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重难点、问题的质量进行甄别和筛选,从而保证问题的价值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学习路上的“拦路虎”,让学生有所得。

四、收集资料,强化整合能力

培养学生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预习,则是训练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关键环节。课前预习时了解相关资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而且有助于拓宽学习思路,为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也为学生整合信息能力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以六上课文《丁香结》为例,教师在预习单上设置了“收集资料”这个环节,分为:①关于作者宗璞的资料;②关于课文写作背景的资料;③补充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一步步拉近。学生能结合作者的际遇、处境,理解作者借助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深刻体会课题“丁香结”的含义。课前的充分预习,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丰富的理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当然,学生预习单上收集到的资料还需要教师课堂引导下整合筛选,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让学生知道哪些资料是有价值的,哪些资料是可以舍弃的。经过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必将得到强化。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是食物,能供一饭之需;而“渔”,是技能,能供长久之需。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教师教授给学生眼前的知识,的确能供考试之需,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也能长久地汲取知识。语文预习单的恰当使用,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要我学”变成“我会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单的资料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小学数学实验学习单的开发研究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私营停车
“学讲”理念下新授课活动单的设计
小学语文预习单的设计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