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贷风险防范机制探析

2021-11-22曹菁菁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防范机制校园贷金融机构

摘要:在金融服务繁盛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校园贷逐渐滋生,引发多方面不良影响。分析校园贷现状、探析校园贷风险防范机制,形成“教育—监管—预防—协同解决”的工作机制,解决大学生陷入校园贷的困境。

关键词:校园贷;金融机构;高校;防范机制

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提高,大学生的生活需要也逐步由温饱需求提升为更高层次的需要。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缺少经济来源,难以满足上涨需求、平衡好欲望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金融服务行业繁盛的背景下,大学生转而求助于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庞大的市场份额与经济利益驱使小额贷款公司鱼龙混珠于金融贷款业务中,打着“借钱容易、还款不难”的旗号,诱导大学生过度借贷,使其陷入债务泥潭,遭受严重危害。探析校园贷风险防范机制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范校园金融服务、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现状

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是指金融机构、类金融组织及互联网企业等借助互联网技术向消费者提供的以个人消费(一般不包括购买房屋和汽车)为目的,无担保、无抵押的短期、小额信用类消费贷款服务,其申请、审核、放款和还款等全流程都在互联网上完成。[1]与传统线下消费金融产品相比,互联网消费信贷业务具有降低成本、办理场域便捷化、提高业务效率等优势。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中境内住户贷款交易额分别为644572.95亿元、645994.37亿元、657466.81亿元、662749.64亿元、668981.64亿元、677623.32亿元。境内住户贷款交易额最低值占同期贷款总额的36.5%,显示出繁荣景象。

金融贷款业务发展快速,也衍生出许多行业问题。“过度借贷、重复授信、不当催收、畸高利率、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慢慢凸显,另有部分机构及个人,利用该列平台开展骗贷等违法行为,存在着较大的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隐患。”[2]

二、校园贷的危害

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繁荣景象显示满足市场需求有益一面。校园贷混迹其中虽满足了学生的经济需求,却将青年学生推向风险境地。校园贷主要有以下幾个方面危害。

(一)利息惊人,负担沉重

校园贷存在高利息、虚假宣传、捆绑搭售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乱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闪银、拍拍贷、及贷等平台在国家取缔校园贷之后,仍悄悄从事该业务。其中,闪银平台向学生发放高利贷年化利率高达199.38%,该平台还“发明”了变种砍头息,借10000元,实际只得7900元,年利息为19938元,需还款29938元。对于没有经济来源,学住费尚需家人帮助的青年学生,积压下来的还贷余额压力可想而知。

(二)过度消费,滋生恶习

目前,我国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生资助体系,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目标是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调研发现,因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主要诱因不是承担不起学住费,而是奢侈消费观所致。利息惊人、虚假宣传的校园贷使得学生轻易收到消费款项,助长了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的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中勤俭节约、克俭守礼的优良精神基因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暴力讨债,危害健康

校园贷还存在暴力催收、泄露客户信息的不良现象。平台虽无物质财产性质的抵押,但却要求申贷人提供个人基本信息,如学生证、身份证、通讯录、甚至裸条。一旦逾期,校园贷平台往往暴力催债、语言恐吓,影响学生名誉,造成极大精神压力,危害身心健康。在百度词条搜索“校园贷自杀”,有相关结果3,560,000个。自杀是个体面对危机事件无能为力而采取的极端应激反应,对个体、家庭及社会造成消极影响。在遭受暴力催收、名誉受损却未受到心理与物质支持后,借贷学生心理防线崩溃,采取极端方式面对危机,酿成悲剧。

三、校园贷的防范策略

(一)形成社会—高校—大学生自我协同教育机制

1.储备金融征信知识

陷入校园贷的学生缺乏相关金融常识,轻信其虚假宣传,无力辨别产品的合法性。申贷人需要了解贷款合同中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利息的计算方式、还款方式、逾期处理办法等。如果缺乏相关金融征信知识,可能陷入高利贷或裸条贷的骗局,损害自身财产及人身安全。

社会尤其是金融机构、公安机关、高等学校需普及通识教育,促进金融征信知识进课堂、进实践、进生活。例如在校园设置金融知识展板、宣传条幅,开展金融征信知识竞赛、金融征信知识社会实践调查等课外科技文化活动;金融机构及公安机关开展金融征信知识及法律法规公开课;法学与社会学学院或商学院开设金融法律法规、大学生理财、金融征信知识等相关选修课;高校、金融机构利用新媒体技术普及金融通识教育等,运用多渠道、多手段、多主体进行金融征信知识普及,促进学生在金融征信知识普及的日常环境中,主动学习,储备并灵活运用金融征信知识。

青年学生将金融征信知识内外于心,外化于形,能自觉抵制校园贷,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具备金融征信知识背景的大学生能辨别金融产品的利弊,明智地选择符合自身需要、安全性可靠性更高的信贷产品。

2.树立风险防范意识

步入相对自由的大学校园,大学生脱离了家长的日夜看管和守护,生活环境发生改变,生活经验与社会经验欠缺,普遍存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辨别风险能力欠缺的特点。

高校可邀请金融机构及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进高校,讲述高校学生陷入校园贷案例,展示受害具体过程及其危害影响,用鲜活的身边人和事来警醒风险防范意识。

大学生在高校、社会的协同教育警醒下,自觉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保护好身份证、学生证等个人信息,积极辨别社会现象、金融产品,提高安全警惕性,遇到不良借贷,及时向学校求助,对于防止陷入违规校园贷的泥沼、促进自我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3.树立理性消費观

在学生资助系统健全的背景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获得多渠道的资助,确保完成学业。调查显示,互联网消费贷款是大学生消费欲望增长后所选择的市场化产品而非基本学习生活的必须来源。在缺乏金融征信知识、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的背景下,青年学生利用校园贷满足消费欲望,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惯,与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对广大青年深重寄语背道而驰。

高校应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消费观引导,培育勤俭节约美德,树立理性消费观,不盲目攀比,自觉抵制奢侈浪费、提倡绿色环保消费,节制不合理的消费欲望,从源头上削减陷入校园贷可能性。

养成理性消费观,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不盲目攀比,避免产生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不良思想,立大志、明大德,才能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二)形成国家—金融机构—高校协同监管防范机制

大学生作为一个重要群体,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陷入校园贷的青年学生,遭受着多方面的侵害,难以长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爱青年,爱护青年,保障青年健康成长,对于我国国力强盛、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相关部门要发布监管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各部门职责范围,明确监管责任与处罚措施;金融机构应遵循国家相关文件,颁布具体监管实施办法;高校要配合国家与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定期排查监管机制,保持与金融机构、公安机关联防联动,与学生家庭联通,及时发现风险、发布预警,将可能遭受的如贷款逾期、被侵权甚至引发违法犯罪等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在国家—金融机构—高校协同监管防范下,对校园贷进行风险预警,将风险降低在萌芽状态,能够保障青年学生征信安全、人身财产安全、心理健康,促进金融机构良性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源源动力。

参考文献

[1]金融道APP.一文看懂互联网消费[DB/OL]https://www.sohu. com/a/424938656_120809255,

[2]尹思雨.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现状分析[J].时代金融,2019(08):141-143.

作者简介:曹菁菁(1990-),女,助教,硕士,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防范机制校园贷金融机构
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
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影响浅析
试论民间金融风险识别及防范机制的构建
厘清“校园贷”潜在风险:大学生当心跌入人生陷阱
论我国“校园消费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大二学生被“校园贷”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