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学探讨近5年热敏灸研究现状*

2021-11-22李海燕张凤婷

中医药导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腧穴病种检索

余 婷,许 巍,焦 琳,李海燕,张凤婷

(1.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 南昌 330025)

热敏灸是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陈日新教授首次提出的新型临床干预措施。其通过将燃烧的艾条置于热敏化腧穴之上,激发腧穴出现透热、传热、扩热、肢端热、身烘热、喜热等25项热敏灸感,再予以个体化饱和灸量,从而大幅度提高临床疗效[1-3]。热敏灸疗法因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简单便捷、无毒、无副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获得多项科研成果[4-8]。自2006年第1篇热敏灸有关文献发表以来,已有15年历史,有学者[9]对2016年前的热敏灸相关文献做了统计分析工作,发现热敏灸研究趋势上升明显、临床推广形势好。2016年后热敏灸研究趋势又有什么新变化?暂时还未有学者探索分析。故笔者通过全面检索2016年至今的热敏灸文献并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期探究近5年热敏灸发展现状及为热敏灸进一步研究方向提供依据。现将分析结果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 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检索策略:中文数据库以“热敏灸”“热敏化腧穴”“热敏态穴位”“热敏灸疗法”“热敏悬灸”“穴位热敏化”为主题词检索,英文数据库以“Heat sensitive moxibustion”“Heat-sensitive acupoints”“Heat-sensitive moxibustion therapy”“Thermal suspended moxibustion”“Heat-sensitive suspended moxibustion”为主题词检索;数据库时间限定:2006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20日;检索语种:中文和英文。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与热敏灸相关;(2)语种为中文或英文;(3)研究类型仅限于临床研究、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医案、综述。排除标准:(1)与热敏灸相关的会议论文、书籍、纪要、新闻报道、通知、消息;(2)期刊、题名、作者、内容相同的重复文献只纳入一篇最新发表的文献(如果存在不同语种的相同内容文献,优先纳入中文文献);(3)若期刊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同,则以期刊文章优先。

1.3 数据录入与分析(1)由两名统一培训的小组成员独立严格按照上述检索策略在各个数据库检索,导出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题录,题录信息应包括发表年份、期刊、题名、作者、地区、机构单位等基本信息。(2)然后将题录导入Note-Express 3.2,建立近5年热敏灸文献管理数据库,通过软件及人工阅读题录及全文对所有文献依照排除标准进行筛选。(3)运用Excel 2010建立近5年热敏灸文献信息表,包括年份、期刊、题名、作者、地区、机构、基金、研究类型、干预方法、病种等信息。(4)统计表格中的各类信息,并运用WPS制作图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依照检索流程,初步检索出中文文献2 154篇,英文文献104篇,将题录导入NoteExpress 3.2后,按照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文献770篇,其中中文期刊文章694篇,中文学位论文68篇,英文文献8篇,操作流程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2.2 年度分布 近5年有关热敏灸的中文期刊文献涨幅不大,总体来看呈上升趋势,每年研究的数量均在100篇以上;中文学位论文在前3年均保持在10篇左右的平稳状态,在2019年大幅度上升至34篇,占总比例的50%;英文文献数量自2016年来平缓发展,稍有波动。(见图2)

图2 近5 年热敏灸文献数量图

2.3 期刊来源 694篇中文期刊文章来源于173期刊,发表文章数量前3的期刊是江西中医药、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分别刊载了36、35、24篇文献,占总数量的13.7%,前20个期刊占47.3%,详细信息见表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10]杂志19个,合计收录91篇,占总数量的13%,具体见表2。8篇英文文献来源于7个期刊,均属SCI类,期刊名称及影响因子见表3。

表1 中文文献期刊来源(发文量前20)

表2 中文核心期刊文献分布情况

表3 英文文献期刊来源

2.4 研究机构

2.4.1 研究地区 以第一作者研究机构所属地区的省级行政区为准,统计结果显示共涉及31个省份,江西省发表293篇文献位居首位,占总数量的42.2%,而在海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近5年均只有1篇与热敏灸相关文献,分布区域存在明显不均衡现象。各地区详细情况见表4。学位论文分别为67篇硕士学位论文,1篇博士学位论文,主要来自各中医药高校,江西中医药大学占比位列第一,见表5。英文文献研究机构见表6。

表4 中文期刊文献研究机构地区分布(发文量前22)

表5 中文学位论文研究机构地区分布

续表5:

表6 英文文献研究机构国家分布

2.4.2 机构类型 以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的机构类型为准,汇总分析发现:中文文献中494篇来自各个医疗机构,其中177所三级甲等医院占比86.2%(426/494),其余200篇来来自高校和研究所,见表7。8篇SCI论文6篇来自国内三甲医院和中医药高校,2篇来自国外研究所和高校。

表7 中文文献研究机构类型

2.4.3 基金资助来源 若文章有多项基金,以纳入最高级别基金为准,整理文献基金资助情况:国家级课题占比18.31%,省、厅级课题占比12.08%。其中65篇中文文献、1篇SCI来源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42篇中文文献、6篇SCI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与省、厅级科研项目各发表27、93篇中文文献。

2.5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文献中,研究类型最多的是临床研究520篇,其次是综述类79篇,余下依次为理论研究45篇、医案报道29篇、基础研究21篇,见表8。英文文献中,主要的研究类型是临床研究5篇,其次为综述类2篇、基础研究1篇。

表8 中文期刊文献类型

2.6 研究方法 在对79篇综述类文献研究中发现,其中有22篇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类文章;临床研究中,涉及随机对照研究的文献只有89篇描述了随机方法,其中完全随机73篇,主要有随机数字法、双色球随机法,不完全随机16篇,主要是入院顺序随机、住院号随机、抽签随机法等;332篇仅简单描述为随机,52篇未提及分组方法;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文献有47篇。在盲法方面只有7篇文献提及,其中4篇双盲、4篇单盲、1篇非盲。基础研究中以大鼠、兔子为模型展开研究,涉及的病种包括膝骨性关节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萎缩性胃炎等8个病种。

2.7 疾病病谱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1)[11]的标准规范,临床研究中共有包含176种病症、93种疾病,涉及8个系统。研究热点病种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膝骨性关节炎、颈椎病,干预的疾病系统以骨骼肌肉系统、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多见,具体情况见表9。

表9 中文期刊临床研究文献疾病谱

3 讨 论

热敏灸是陈日新教授团队潜心研究三十余年的科研成果,在基于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发现腧穴敏化之热敏现象,提出了区别传统艾灸的“灸之要,气至而有效”新理念,以“辨敏施灸”定灸位,“敏消量足”定灸量,构建了热敏灸疗的理论体系[13-15]。打破了几十年来“只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的僵局,形成了北看天津针、南看江西灸的新局面,也为针灸科研注入了新鲜血液[16-18]。

基于以上近5年热敏灸文献计量学结果显示,2016年开始中文期刊文献呈现平稳发展、缓慢上升状态,中文学位论文在前3年波动较小,第四年增幅283%,达到34篇,英文文献数量变化不明显,中英文总文献数量呈现稳步递增趋势,这说明热敏灸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士的重视。在期刊来源层面,173家期刊刊载694篇中文文章,其中有19个期刊属于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文献量占19%,8篇SCI英文文献文分布在7个期刊上,总影响因子15.294,提示文献分布较为分散,总体文献质量有待提高。以第一作者的研究机构及地区来看,国内31个省份的多家三甲医院已将热敏灸技术作为治疗手段干预临床疾病,并取得良好疗效,韩国、新西兰等国家也将热敏灸疗法应用临床。另有国内37所高校、4所研究所参与热敏灸科研项目中,构建以江西为中心,全国多地区共同发展,同时不断向国外推广,逐渐走向国际化的局面。出现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是江西是热敏灸的发源地,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是孕育热敏灸的摇篮,江西中医药大学将热敏灸学作为必修课加入学生课堂[12]。基金资助角度中,国家级基金发表文章数量比例逐年递增,占比达到18.3%,热敏灸科研水平高度及创新度持续提升,为热敏灸的发展提高有力保障。研究类型上形成了以临床研究为主,多种类型共存的局势。研究方法方面仅有少部分研究描述了随机分组方法及盲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设计严谨的试验方案,以期发表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文章。热敏灸干预临床病症谱中涉及8个系统、93种疾病、176种病症,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骨性关节炎研究热度居高不下,从侧面也提示了以上疾病极有可能是热敏灸疗法的优势病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灸位、灸感、灸量与疗效,热敏腧穴分布规律等,为在临床推广热敏灸提供科学支撑。

热敏灸临床研究干预病种种类繁多,研究方向具有多样化。基础研究中,一方面以兔子、大鼠为原材料制备模型,进行病理性观察,一方面利用现代仪器观测生理、病理状态下热敏灸发挥作用的机理,并开展了温度阈值法与红外热断层像法探测热敏化腧穴可行性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进展。总而言之热敏灸虽然适应症广泛、临床优势突出,但其研究还存在不足:文献质量参差不齐,研究水平有待提高;临床试验设计不够严谨,样本量偏小;基础实验生理病理机制暂未完全阐明,动物实验涉及病种局限,有待进一步扩展。在今后的研究中,为更好的推广发展热敏灸技术,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探索影响热敏灸疗效的多重因素在个体化之间的差异,结合热敏灸疗的自身特点制定热敏灸优势病种的规范治疗方案。(2)继续开展热敏化腧穴的生理病理研究,为热敏灸疗法国际化提供科学支撑。(3)探究迟发性热敏化腧穴的激发方法、临床疗效观察及生理病理机制,以期解决部分患者施灸时腧穴状态不稳定现象,完善热敏化腧穴研究。

猜你喜欢

腧穴病种检索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2019年第4-6期便捷检索目录
“新病种”等十五则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现代针灸教材关于肩周炎的“同功穴”分析
宿迁城镇居民医保按病种分值结算初探
按病种付费改革的“宜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