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解放日报》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工作研究

2021-11-2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解放日报边区根据地

廖 勇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1]375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力,可以经过转化而成为直接的生产力,一旦应用于社会实践生产中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力量——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必然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而这一切又必将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进而在生产关系领域发生变革,最终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科学结下不解之缘。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已经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作用。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中已经提出:“为着促进农业的发展,在各地组织小范围的农事试验场,并设立农业研究学校和农产品展览所,却是迫切地需要的。”[2]132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对科学技术有了深刻的认知,毛泽东、陈云、朱德、徐特立、李富春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阐释科学技术的作用,并对科技工作作了大量的指导。

《解放日报》创刊之时,正值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遭受日本侵略者野蛮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之际,由此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运用科技力量解决边区抗战和生产生活需求困难的重要实践探索。《解放日报》承担着向全国宣传“一切党的政策”[3]97的责任,并利用自身媒介的优势在宣传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战的同时,也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的纲领、路线、政策以社论和专栏等形式展现在报纸上。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工作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启蒙了群众思想,而且促进了生产发展、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形象,更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学界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以《解放日报》为视角来研究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工作还有很大的空间。本文通过梳理《解放日报》关于科技工作的相关报道,对中国共产党科技工作的主要内容、时代特征和经验启示作探究,为今天我们党领导科技工作提供一个历史视角和依据。

一、《解放日报》中科技报道的基本概况

《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创办的第一张大型日报,创刊于1941年5月16日,停刊于1947年3月27日。由于《解放日报》作为当时的中央机关报,发挥着党报的“喉舌”作用,中国共产党以其影响力刊登了大量有关带领边区军民进行科技实践活动的报道。据统计(见表1),《解放日报》中有关科技工作的报道共计1 346篇,其中工业类(手工业)371篇,占比为27.6%;农林水利类370篇,占比为27.5%;畜牧业类84篇,占比为6.2%;医药卫生防疫类357篇,占比为26.5%;科学知识普及类164篇,占比为12.2%。

表1 《解放日报》发表科技类文章统计(单位:篇)

恩格斯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4]648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带领边区军民,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等科学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等方面探索科学、应用科学,同时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等方面的进步也发展了科学、弘扬了科学。

《解放日报》中工业类科技报道的数量在1944年有了很大的提高,那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其一,军事反攻的需要。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转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解放区战场经过长期的艰苦抗战,从1943年起开始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在一些地区开始了对日军、伪军的攻势作战。1944年,华北、华中、华南各根据地普遍发起对日、伪军的局部反攻。[5]239军事上的反攻需要武器的支持,而工业的发展为反攻提供了军工支持。其二,前期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1944年4月,边区工业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六年前毫无基础,现有大工厂七十七个,工业品已能半自给向全部自给前进”[6]。如在布匹上,全边区需要已能自给三分之一;在纸张上,全边区需要已能自给一半。石油、肥皂不但实现全部自给,还能供给邻区和前方的需要。各种工具已能大部制造,成功试制了火柴、冶铁、玻璃、瓷器等。其三,中共领导人的号召。1944年5月,朱德在工厂代表大会上号召“改进技术提高质量”[7]。1944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办公厅招待会上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保障,就必需工业化。”并强调:“共产党员和革命者应学习使中国工业化的技术和智识。”[8]1944年6月4日,在职工代表大会及技术人员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积极响应工业化号召,发起“一切工业技术人员回到工业战线上来”[9]的工业战线归队运动。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并在两年内完成工业品的全面自给,自1944年7月1日起,“全边区的工厂均将进入紧张热烈的生产大竞赛中”[10]。随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下,为满足战略反攻和生产竞赛的需要,工业类科技工作报道大幅提升。

《解放日报》从1941—1947年皆有农业类科技方面的报道。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是基础中的基础。为了克服困难,解决吃饭穿衣问题,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1939年1月,毛泽东在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发出了“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号召,接着又在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上提出“要解决这二百零四万人的穿衣吃饭问题,就要进行生产运动”[11]122。1939年4月,边区政府公布《抗战时期施政纲领》明确规定:“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耕种,增加农业生产,组织春耕秋收运动。”[12]27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生产技术,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农业技术。1940年8月,中共晋察冀边委公布《中国晋察冀边委目前施政纲领》强调:“发展农业,积极垦荒,防止新荒,扩大耕地面积,保护并繁殖耕畜,改良种子、肥料、农具等农业生产技术。”[13]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着重指出:“农业政策就是提高农业技术。这里说的提高技术,是说从边区现有的农业技术与农民生产知识出发,依可能办到的事项从事研究,以便帮助农民对于粮棉各项主要生产事业有所改良,达到增产目的。”[14]33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科技工作人员在抗日根据地对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防治病虫害,推广植棉技术,农具改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极大成绩。美国旧金山电台广播延安近况云:“边区军民一致努力生产,已将贫瘠的地区,一变而为繁荣的地区。军队已能自给,不依靠政府和人民的供养。在外国记者所看见的中国军队中,八路军有吃有穿,给养最好。”[15]

《解放日报》从1941—1947年皆有医药卫生防疫类科学知识普及和工作的报道。边区“卫生条件极差,缺医少药,人畜死亡率很高,婴儿死亡率达百分之六十,成人达百分之三;全区巫神多达二千余人,招摇撞骗,为害甚烈”[16]566。医药卫生工作的不普及,导致边区人民“没有旁的方法战胜疾病、死亡的威胁,只有相信神仙”[17]119。他们吃尽了迷信、不卫生的苦头,其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毛泽东认为:“要老百姓不敬神,就要有科学的发展和普及。”[17]120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要求“推广卫生行政,增进医药设备,欢迎医务人才”[18]4。为了宣传科学的医疗卫生知识,开展大众化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提升边区人民的医疗卫生认知,以实现“康健之精神,寓于康健之身体”[19],1941年11月24日,《解放日报》开辟《卫生》副刊,共刊登62期。1945年1月20日,《解放日报》改《卫生》副刊为专刊《卫生》一栏。它采纳了文教代表关于副刊每次出一大版“乡下工作忙的同志,实在难以看得完”的意见,采取以专刊的形式经常刊登“切合实际需要的卫生常识短文,让读者经常有得读”[20]。同时,它特为随时解答临时发生的问题而开《医生问答》一栏。

《解放日报》中有关科技工作的报道涉及社会经济、军工生产、医药卫生等各个领域,反映了在艰难时期根据地军民的需求,特别是衣、食、住、行的需求,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的丰富内容。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的主要内容

延安时期,为了生产和战争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带领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这场以边区为中心,其他抗日根据地积极参与的科学实践活动涉及工业、农业、医疗卫生防疫等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解放日报》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报道,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颁布科技人才政策。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科技人才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延揽人才政策。1941年5月1日,由中共边区中央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材。”[18]36月7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奖励自由研究》指出:“我们也需要关于自然界的各种科学知识,这些知识在我们进行经济建设以克服长期战争中的物质困难也是不可少的。”[21]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6月10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欢迎科学艺术人才》强调:“我们虔诚欢迎一切科学艺术人才来边区,虔诚地愿意领受他们的教益。”[22]无论是“土专家”还是“洋专家”,只要有一技之长,愿意到延安发挥专长,中国共产党都十分尊重和欢迎他们。

中国共产党对技术人才不以新老、非党等区分对待,提出以知识能力为标准,给予相应的待遇,并出台相关奖励技术发明或技术创造的政策。1941年9月19日,《解放日报》刊登由民政厅拟定经边区政府核准公布的国医优待条例,不仅对医务人员有优待和奖励,而且其家庭生活按抗日军人家属优待;不仅保护他们创办的学校或制药厂,而且还可以在资金不足时给予资助。[23]除了边区外,中国共产党在其他抗日根据地也重视科学技术人员。如晋察冀政委会为了加强解放区的经济建设,特颁发《优待技术干部、奖励技术发明等暂行条例》,该条例明确提出,“除鼓励边区人民从事技术发明或者改良外”,还欢迎“各种工矿、农林、医药等专家及技术人员”前来边区从事工作或技术研究。并规定:“凡技术人员除受到政治上之尊重外,政府可视其实际经验,按技正、技士、技佐、技术人员等等级予以任用,薪给从优。”[24]该规定对科学技术人员的子弟入学、因公致残或者退休都有特殊优待,愿意从事学术研究者不仅可以申请实验研究机关,还有公费去国外留学或其他科研机关的机会。“如有所发明或技术改良者,政府将建立研究所冠以发明创造人的姓名,颁发奖章及巨额奖金予以奖励”[24]。

党和政府除了大力延揽外来科技人才和发掘内部科技人才之外,还相继通过有关法令或决议,明确提出了创办各类学校,自力更生地培养科技人才。第二届边区参议会通过了《发展边区科学事业案》,该文件明确指出:“充实自然科学研究院,并举办职业学校。培养科学及技术人员,并派遣专门人员出外学习。”“组织科学团体,开展科学运动。”[25]1944年11月6日,边区文教会通过,边区二届二次参议会批准的《关于培养知识分子与普及群众教育的决议》进一步明确指出:“培养大量的边区知识分子,是今天边区的头等任务之一。”[26]科技人才政策主要以工农业生产为中心,保障了战时环境下科技实践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二,宣传科技先进人物。中国共产党的科技人才政策为抗日根据地的科技实践活动提供了人才支撑,为科技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政策保障。他们通过自身的科学技术知识积极投身于抗日根据地这个大舞台,有了许多技术创造发明。1942年12月19日,《解放日报》以“一个模范技术工作者”来介绍胡绍中,称其重视自己工作的同时,“很细心的研究着油印的技术”。中央研究院的党委,称他“工作积极,能埋头苦干,并能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作技术,为公家节省物质”[27],号召大家向他学习。1944年5月10日,《解放日报》报道一位通过刻苦自学,掌握技术,成为卓越技师的模范工程师沈鸿,介绍他自带母机十部参加革命,在为抗战服务的地方,以这十部母机为基础,“开始制造出一些适合边区条件的,易于搬运的新型母机,陆续又制造了各种机器,配备了许多工厂,帮助了边区工业的发展”[28]。肯定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帮助了八路军前后方修械所的装备,便利了八路军在前方的作战”[28],宣扬他理论结合实际、忘我工作、认真教徒弟的精神。《解放日报》还宣传了创建煤油工业的模范厂长陈振夏、创立边区基本化学工业的模范工程师钱志道等。

技术创造发明方面有《新华日报》(华北版)王默声发明新华灯和经实用检验有三大特色的新华墨水;刘凯发明新式压油机,该压油机是太行区产油率最高的一种机器,而且很轻便,很适合在战争的不稳定环境中使用;北海印刷厂张汉廷苦心钻研,发明了木制印刷机,该印刷机轻便携带,使用效率相当于三个火华石印机。纺织方面有临沭王寿福发明的新式纺车,该纺车不论纺织技术高低,只需一只手就可以操作,使用时“仅需将棉絮转筒等位置安好,即可开始手摇,节省了抽线发线的时间”,其效率“三倍于旧式纺车”。[29]军事方面有晋绥工业部第一厂工友发明炮弹零件机器多种,其中陈吉太和张学志细心研究,创造成一部切爆发管的机器,让过去九小时的工作量,缩短至四十分钟;范明瑞创造划炮弹、引信刀、划引信碰火帽刀、洗碰火帽的改锥擅刀,使时间与原料都比以往节约了一半;武斌洗引信绕扣机器的创造,效力超过去一倍半;高子英的宣传弹和燃烧弹、温永鼎的“鼎龙式”掷弹筒的创造,给抗日前线添加了新式武器。工业部第一厂的类似发明和创造还有很多,如淮南军工英雄杨汝孚改良制弹工具、发明炮兵标灯等。医疗卫生方面,李德奇带领中央门诊牙科全体人员,自主创造了水银合金粉,“通过实验,效力竟如美国货一样”[30]。晋冀鲁豫军区钱卫生部长根据自己多年的治疗经验,发明了对伤兵有四大好处的新治疗方法。对先进科技人物的宣传,提高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产热情,也兴起了学习先进典型的热潮;科技人才的创造发明,有力地解决了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这些对推动抗日根据地生产生活的发展,巩固和发展边区经济及共产党局部执政地位做出了贡献。

第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科学园地》是边区自然科学院研究会在《解放日报》上开辟的科普专栏,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如刊登《物质不灭定律》《空气和氧气》等,以通俗讲座的形式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在《日蚀在科学上的意义》《关于日蚀的一些科学知识》等文章中,以天文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在科学家诞辰纪念日和妇女节的纪念活动中,刊登科学家的成就来普及科学知识;在《碱土的改良方法》和《蔬菜栽培简明表》等文章中,以详细的方法和翔实的数据服务群众生产生活,推广科学知识应用。《科学园地》“开展自然科学大众化运动,进行科学教育,推广自然科学知识,使自然科学能广泛深入群众”[31],虽然它艰难地在“文化落后的西北,而且是当此世界大战时期”[32]呱呱坠地,但是却在这片肥沃的园地里撒下了传播科学知识的种子。

中国共产党为了宣传科学的医疗卫生知识,提升边区人民的医疗卫生认知,以领导“康健之精神,寓于康健之身体”[19]的大众化群众性卫生运动。通过《卫生》(副刊)专栏普及妇幼卫生知识,传播科学的卫生知识,如《养成儿童应有的卫生习惯》等;通过宣传疾病预防和治疗,提升群众对传染病的认知,以及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护,如《速防伤寒传染》等;借助普及救护知识,传播科学医疗知识,如《溺水的急救处置》等;推广营养保健知识,传播科学营养知识,如《谈谈边区食物营养问题》等。为了更合理地摄入营养,中央总卫生处成立营养研究委员会,研究菜、饭谱。[33]经过营养研究委员会集合许多大师傅的技术,并结合有经验同志的意见,经过研究实验,编成《春季的饭谱和菜谱》[34]刊登在《解放日报》上,其中介绍饭谱14种,菜谱20种,改善了群众的饮食结构。《解放日报》通过《科学园地》专栏、《卫生》(专刊)专栏等形式进行自然科学、医疗卫生等方面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提升了人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健康,有力地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改善。

中国共产党通过《解放日报》发布人才政策来延揽科技人才,通过《解放日报》宣传科技先进人物,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通过《解放日报》普及科学卫生知识提高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积极地为抗日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建设服务。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的主要特征

《解放日报》有关科技工作的报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缩影。它涉及抗日根据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而且体现出了党领导科技工作的鲜明特征。

第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35]809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关键,中国共产党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觉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不足,大多数民众的无组织,军力的不坚强,经济的落后,政治的不民主,腐败现象和悲观情绪的存在,统一战线内部的不团结、不巩固等等”[36]521的困难局面,毅然担负起“团结全国人民克服各种不良现象的重大的责任”[36]521-522,主张“全国一切抗日党派抗日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对付日本帝国主义这个主要的敌人”[37],并提倡用自然科学“改进边区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与提高边区的物质生产”。中国共产党带领边区军民开展科技实践活动,是为了发展“抗日的经济建设,进一步巩固边区,保证长期抗战的物质供给”[38],最终以“达到坚持长期抗战与增进人民福利这个总的政治目的”[38]。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是“为着扫除边区人民迷信的、愚昧的、落后的思想,和不卫生的习惯”[38],其目的是把最基础的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提高边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坚持长期抗战全局出发,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以提高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增进人民福祉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实践活动,这样的科学实践活动才是符合全边区人民及全国人民抗战利益的,事实上,“也只有在坚持长期与增进人民的总目标之下来提倡自然科学,才有革命的、进步的意义”[38]。

第二,救亡与发展相统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由于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进攻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抗日根据地面临严重的财政与经济困难。毛泽东后来描述这段困难时期时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35]892为了解决边区困难,中国共产党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投入到“大生产运动”之中。毛泽东指出:“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39]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抗日根据地的科技工作者在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极大地丰富了抗日根据地的物质生活资料,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生产发展,改善了抗日根据地的民生。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偕着前进的政治一同前进”,政治为它“扫除一切发展上的障碍”,科学技术也为“政治增加着政治上一切物质基础”[32]。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政治,也离不开生产关系。边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的改造,改变了生产关系,因此就有了改造自然的先决条件,生产力也就日渐发展了,这从边区的生产运动和农工业展览可以表现出来”[39]。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需要一定社会政治条件的,它只有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先进的科学更是直接为革命为民众服务,‘准备把一切科学的收获交给民众’的科学,是懂得科学与大众结合意义和力量,懂得高度发扬创造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的科学”[40]。大众的科学“没有资产阶级科学的垄断和独占,才没有门阀派系的分歧和自私自利的企图”[41]。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生产方式,还改变了生活方式,其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工作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实际条件或问题来进行实践活动。如面对纸张供应紧张,出版《解放日报》和其他刊物困难等问题,华寿俊以当地盛产的马兰草为原料,实验造纸成功。后来随着开荒种地,马兰草产量大大减少,为了解决造纸原料的困难,振华总厂用麦草大量造纸。这种造纸法不仅在原料处理、运输及助料使用上都比马兰草造纸有优势,而且“性硬耐用,颜色黄亮,能写钢笔”[42]。又如农业科技人员研究农作物的生产规律,实验陕甘宁边区的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性,根据实验结果,建设厅积极推广被誉为“小米之王”的狼尾谷和“金皇后”的马齿玉米等新品种。面对抗战前线需要装运各种针药的玻璃器具的问题,原本从事油类工作的林华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一边刻苦学习,一边向各种专业工作者求教,用白土代替氧化铝,用土碱代替工业碱,理论联系实际,最终成功研制了玻璃,并成立了年产十万多个针药管、三至五万个痘苗管及部分化学器材的边区第一个玻璃厂。[43]

“科学技术知识就是群众劳动经验的总结,专门家的科学技术知识,只有和群众的创造性结合以后,才有力量。”[44]事实上,科技工作者脱离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的情况有所存在。如针对生产实践需要科学技术来解决问题,科技工作者在学校或者机关中脱离生产实践问题,李富春在给自然科学会的信中指出:“诸凡农业、畜牧、工业、运输、盐业及改善生活等等。其中有几百件几千件的事业,无不需要自然科学的指导,无不需要技术来恰当的解决生产建设中实际问题。”[45]为了更好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解放日报》特在该期发布《本刊启事》,其目的是“特别欢迎有关于生产实际问题之稿件”[45]。根据来信,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关注到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科技文章。还有一些同志“不顾此时此地的具体条件,空嚷发展,例如要求建设重工业,提出大盐业计划、大军工计划等”[35]893,对此情况,毛泽东极力反对,认为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不能采用的”[35]893。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解决科技工作者的认知问题,而且解决了抗日根据地许多实际困难。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工作,紧跟抗战需要和根据地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它与根据地的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工业、农业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科学的、独特的生产方法,发明、革新和试制了许多新产品,创新性地解决了许多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发展,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进攻,打破了顽固派的经济封锁,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的当代启示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工作,是党在极其困难的战争条件下,紧紧围绕着抗日战争和根据地生产生活的需要,遵循科技发展规律,从根据地实际情况出发,带领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它为打破经济封锁、粉碎敌人进攻,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科技工作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46]203延安时期,面对严重的经济和财政困难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有着明确的问题导向,那就是通过发展工业(手工业)、农业、畜牧业等解决根据地的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问题和抗战需要的问题。面对巫神猖獗、迷信泛滥、愚昧横行的边区落后情况,中国共产党不仅通过发展边区医药卫生事业、普及卫生健康知识等来解决疾病、迷信、卫生等问题,而且还主张“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通过中西医合作来解决疑难问题。当时延安大学的教育方针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工作的问题导向,即以“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培养与提高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干部为目的”[47]。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48]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要坚持问题导向,从国家急迫需求和长远需求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49]10。

第二,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技人才,把“他们看作国家和社会的宝贵的财富”[35]1082,颁布并实施一系列优待科技人才的条例,如《优待国医条例》《优待技术干部奖励技术发明条例》等。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给予科技人才崇高的荣誉,并充分信任他们,如1942年当选军工局特等劳模的沈鸿,毛泽东亲笔题写“无限忠诚”奖状奖励给他,称他为“边区工业之父”。在生活上,中国共产党按照标准把科技人才分为四级,并按照等级发放津贴,其中“一级95~100元;二级75~90元;三级55~70元;四级35~50元”[50]603。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延揽人才,而且十分重视人才教育培养。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构建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社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注重教育、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教育方法,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新时代,党和政府要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第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工作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等事业的方方面面。以农业科技为例,相对工业科技因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较快而言,农业科技因农作物生产周期长的自身特点,再加上农民一般“‘靠天吃饭’迷信心理很普遍”[51],推行农业生产技术遇到了“农民没有亲身的经验,看不到实在的东西,对于新做法,往往不敢尝试”[51]的困难。此外,中国共产党通过举办展览会、选举劳动模范、普遍奖励等形式推广农业科技,并在作物品种、耕种时间、施肥方法、栽培技术等方面给予指导。中国共产党多措并举地推广农业技术,使根据地群众看到了成果,投入了生产,得到了实惠。它改变了根据地过去存在“拘守着旧的经验与习惯,缺乏勇敢前进的创造精神,抵制新的技术、新的生产知识的应用与发展”[52]9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五、结语

《解放日报》中相关科技实践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其他抗日根据地积极参与的科技实践活动。其成效卓著、影响深远。它为打破经济封锁、粉碎敌人进攻,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并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贡献了人才资源。

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面对极其缺乏必要原料、科学器材与机器设备等客观现实,通过土洋并用、中西结合,创造了许多科学的、独特的生产方法,发明、革新和试制了许多新产品。对此,聂荣臻称赞:“为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今天自力更生的困难条件下能够解决问题,这就是边区科学家可贵的地方。”[53]14这种可贵之处,正是科技工作者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甘于奉献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在科技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技事业取得的非凡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48]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54]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借鉴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工作的成功经验,更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科学家精神,让科学家精神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力量源泉。

猜你喜欢

解放日报边区根据地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议程设置框架下肿瘤防治议题浅析——以《解放日报》、《文汇报》2013-2014年相关报道为例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真的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