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岔河不浅了

2021-11-22宁夏火仲舫

金秋 2021年15期
关键词:洋芋

※文/宁夏·火仲舫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西吉县硝河乡关庄村。站在村委会前的浅岔河水库坝堤上,面对碧波荡漾的景象,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昔日,浅岔河名副其实

浅岔河我再熟悉不过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山背后的郎岔学校当教师,去硝河学区开会、听课或者在粮库打粮,每周至少要往返两趟浅岔河,加上去县城或者周末回家,都要经过此地。那个时候,这里是一片荒滩,说是“浅岔河”,真是名副其实,一条小溪从东由西,流淌着混黄色的细水,注入这座浅岔河水库。不知道是溪水流量太少,还是天旱,抑或是灌溉农田,加上岸边的砖瓦厂用水量大,反正水库里的水总是积蓄不起来,多时只有一小股水流沿着一条小水沟流淌,两边岸边可见一片片龟裂的“日晒胶泥卷”。

道路是一条土路,说是“羊肠小道”也不为过。有时候骑车子会因为擦上地埂或者陷入小水沟而摔倒。如果下了雨或者落了雪,那就只能是“车骑人”。

那个时候,西吉县正在搞“三北防护林”建设,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考察时曾经感言:这里不适宜人类生存!

靠北山那边,是一座规模不小的砖瓦厂。让人不能忘记的是厂长兼师傅王占山的吆喝声。王占山是山背后磨子湾人,烧砖瓦的一把好手,为乡上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算是最早的乡镇企业。

王占山有两大显著特点:嗓门高、爱吆喝,一天早晚总是能听到他的喊叫声,不是喊叫催促职工干好活,就是吆喝孩子们远离工地,免得搞坏生砖瓦坯子或者影响施工,造成安全事故。不过,吆喝归吆喝,到开饭时,对于那些饥饿的孩子们,却是不会让他们馋涎欲滴的,总是在骂骂咧咧之中给他们掰半个馒头或者舀半碗饭菜,所以每当开饭时,总会在工地食堂门口集结一群孩子,多则十多个,少则三五人。

我来来去去,有时候免不了也在他们的砖瓦厂歇缓喝茶。看到如此多的孩子们不上学,而为了得到一些食物总是围绕在砖瓦厂附近,有放羊的,有拾柴火的,有闲转的。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本能出发,我便有些于心不忍,于是就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他们现在不念书,将来怎么办?

王师傅听了也心有所动,他沉思了一会儿说:“让他们去学校念书,这不难。从下一周起,谁要是不到学校念书,就不给他馍吃。谁去念书,早晚可以得到一个蒸馍。”

王师傅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这天吃晚饭的时候,他像开会下动员令一样,宣布了这个决定。果然,有相当多的孩子去了学校。现在的村党支部书记苏翔宇就是其中之一,他当年不到10岁。

如今,浅岔河不浅了

时过多年,如今的浅岔河却是碧波粼粼,清澈的水面上,三五成群的水鸭水鸟悠闲自在地游戏,坝堤上长满了柠条和花草,丛丛芦苇在微风中摇曳,与头顶上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昔日引人注目的砖瓦厂不见踪影,代之而起的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面,路两边新植的垂柳、槐树和松柏也枝叶茂盛地舒展着婀娜姿容。据村支书介绍,近年来村里绿化道路8.3公里、硬化巷道9.3公里,绿化荒山860亩,植树8420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个村已经扎了根。

村委会建在水库南边的山坡上,院子里西南东三面依次修建了会议室、村委会办公室、卫生医疗室、图书室、新时代农民讲习所、老年人活动室、农商行服务站、治安室等等,也设立了扫黑除恶办公室。村民不出村子,就可以办理许多业务。走进会议室,电子屏幕安装在正上方,只要打开联网,会议的一应程序便会传向各家各户,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培训各类技术,直观而便捷。

以浅岔河水库为中心,关庄村的五个自然村坐落在四周,掩映在绿树之间,白墙红瓦和耀眼的玻璃窗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往日随处可见的“三堆”(草堆、粪堆、土堆)脏乱差现象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路宽了,水清了,山绿了,村容村貌整洁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改善了;村子周围,一畦一畦的农田折射出了乡村特有的意趣。全村种植青贮玉米3820亩,户均将近27亩。在逐户走访中,我发现家家的牛栏都建设得很宽敞,也很结实,已经腌制的青贮饲料堆放在特制的水泥地坑中,用帆布或者草帘盖着,刚一走近,就会嗅到一股特有的发酵味道。养殖牛羊因家户人力而宜,少则五六头,多则数十头,最多者养殖达70头,户均养牛达到了11头,养羊3只。加上洋芋和其他收入,除去花销,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50元。这对于一个偏僻的回族山村来说,是很可观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

在走访中,群众说的最多的是“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政府的帮扶”。

关庄村是西吉县委统战部的帮扶责任单位,是固原市政府的联系点,在他们的联络协调下,县民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团结协作,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农机服务队和尚德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试点资金和“美丽村庄建设资金”300万元,集中改建危房107户300余间,占常住农户142户的70%。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广播电视入户、网络入户、动力电入户全面覆盖,硬化村级道路2.3公里,安装道路防护栏600米;安装路灯125盏;建设社区200平方米,修建文化室100平方米,创建文化广场3处,乡村舞台1座,老年人活动中心1处,休闲公园1处,配套了娱乐健身房器材。教育方面,全村所有适龄儿童全部实行免费入学;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建档立卡重点扶持户91户,占全村142户的63%。全村享受低保户113户,占全村农户的79.5%。在此过程中,澳门特别行政区代表团捐赠农机具25台,价值87万元。

说起这些农机具,大家都非常感慨,它们完成了种植和养殖的大量工作,节省了劳动力。玉米、洋芋和其他作物播种、覆盖地膜、收割、脱粒、饲草青贮等等,比起人工操作来,都是事半功倍。用马锁艳的话说,就是“共产党想得真周到,啥事都替老百姓想到了,真正帮助老百姓脱贫过好日子哩”。

最有感触的要数苏永忠了。家居浅岔河大路边上的他,一家6口人:妻子、儿子小两口,还有女儿和一个小孙子。一到门前,空地上一架小型搅拌机正在搅拌水泥,进行修建墙壁的扫尾工作。简易板房里,码垛着一袋袋玉米,脱粒机也置于旁边。进了院子,便会被一畦翠绿的辣椒拉直视线,一角角青的红的辣椒挂在枝头。靠北边新盖了三间平房,瓷砖贴的墙壁,屋子里新式家用电器俱全。苏永忠刚刚从将台堡交售洋芋回来,躺在炕上休息。这位年仅46岁的回族汉子,虽然显得消瘦,但两只眼睛却很有神。如果不是看到挂在身旁的透析器和支书苏翔宇的介绍,很难想象他是一位已经透析了10年的尿毒症患者。他笑着说:“要不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要不是精准扶贫,我早就走了,还能坚守10年?与我一样情况的病人,早就走了。”

他说的是实话。自从得了这病,他到处求医,北京、上海、西安、银川、固原,他没有少跑。如今,每天靠透析减轻病态,10年来少说也花去了50万至60万元。这些钱哪里来呢?全靠国家民政部门医保报销和其他社会爱心资助,每月自费部分仅有200多元。生活费用有低保,家中6口人,就有4口人享受一类低保,每人每月320元,4人每月便可领到1280元。就是这样一个家庭,也种植了25亩青贮玉米,5亩洋芋,还养了10头肉牛。别人如果患上如此糟糕的病,精神和身体早就垮掉了,可是苏永忠却照常操持农活,他肚子上还插着透析针管,前天刚刚搞完玉米秸秆青贮,今天又开着三轮车到10公里外的将台堡交售洋芋。这种精神和毅力的动力无疑来自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党和国家的无私扶持,鼓起了苏永忠的精神风帆,他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了信心。

走出苏永忠家的大门,华灯初上,浅岔河沐浴在明亮的灯光中,新农村的夜晚相对城市来别有意趣:浅岔河真的变了,变得美丽了!

猜你喜欢

洋芋
青海乐都:“红洋芋”带来“红日子”
外婆的味道
洋芋花开幸福来
大将军搬砖
洋芋搅团:砸出来的美食
藏匿在洋芋窖的温情
自大的马谡
洋芋花儿开
搅动在灵魂深处的洋芋
挖洋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