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机制探究

2021-11-22朱炜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理论

文/朱炜

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人才培养工作,指出要将思政课作为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相融合,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该项政策表达了党中央对思政课人才培养的重视,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据和思路[1]。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内容和目标,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面临新的教育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积极顺应发展和政策要求,以人才培养为前提,构建科学有效的育人机制,加快高职院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探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机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一、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是应对新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是应对新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现阶段,随着全球多极化格局的建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人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要素和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基本支撑,加强知识型、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渐提高。作为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育人的重要途径。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还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这也是新经济时代下人才的必备要素。为此,有必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二)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目前,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人才是各行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优秀的人才队伍不仅能有序地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还能让我国各行业经济不断地朝着新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为此,只有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不断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技术人才,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保障。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现存问题

(一)育人理念有待更新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育人理念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实际效果息息相关[3]。先进、科学的育人理念可以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让人才培养目标更好、更快地实现。然而,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育人理念还不够先进,有待更新。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人才培养意识较为薄弱,多数情况下仍旧采取较为传统的育人模式,忽视学生学习特点以及社会实际需要,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育人效果与预期不符。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55%的学生表示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过于理论化;23%的学生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比较单调;22%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仍侧重于传统式人才培养理念,育人理念有待更新。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亟待完善

思政教育不仅要深化理论知识教学,而且要将实践育人落到实处,这样才能培养好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人才。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还要拥有专业的社会实践技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应从育人的角度出发,重视实践育人,培养新型人才。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还有待加强和完善。有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然开设实践教学,但大多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未能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4]。根据调查显示,在关于“思政理论课程日常以什么方式进行”的相关调查中,65%学生选择的是理论教学;25%学生选择“理论课实践课都有,但实践活动课时更少”。这种情况充分说明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存在严重不足。

(三)缺乏良好的育人条件

高职院校要想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人才培养机制,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至关重要。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加快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的进程,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教育部新规定下,高职院校依照规定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人才培养,但在育人环境建设方面仍旧存在不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尽管拥有丰富的思政理论基础,但大多缺乏实践经验,只能从理论上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且授课案例资源基本上来源于网络。有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沟通不到位,没有深入了解有关专业实践相关的实时信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与实际脱节。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缺乏有效的共同育人条件。

(四)人才考评体系不完善

人才考评体系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完善的人才考评体系,可以帮助教师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包括已掌握的知识点和现存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更好地培养人才。但是,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来看,发现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考评体系不完善,考核评价主体比较单一,考核办法不够科学。其一,考核评价主体比较单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工作一般由思政课教师进行,且考评过程没有学生参与。而由于思政课教师日常授课学生人数较多,无法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无法真实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考评结果真实性、公平性无法得到保障。其二,考核办法不够科学。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通常采用的是考试的方式,通过考试成绩来对学生进行评估,没有将学生平时表现等纳入考核范围,重结果,轻过程。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策略

(一)高度重视“工学结合”的育人理念

理念是行为实施的有效指引,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要想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深化“工学结合”育人理念。《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不断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组织考核评价、开展教学研究等,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随时关注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政策指导,科学理解教育部有关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重要指示,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的实质含义,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育人模式。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习部分学校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此外,高职院校要加深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了解企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实际标准[5]。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从就业的角度出发,让“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深化到实际教学中,以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队伍。例如,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高职院校承担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企业则通过师带徒形式,依据培养方案进行岗位技能训练,实现协同育人。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不够突出,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有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机制的有效运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强化实践教学意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关键在于将实习、实训与理论基础学习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真正对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才。基于此,思政课教师可增加实践活动课时,设置实践主题互动环节,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完成实践活动。例如,在以“企业文化面面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充当企业负责人,让学生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总结企业文化含义,同时结合思政理论知识,提出自己对企业文化优化的建议和想法,并说明具体的优化理由。如此一来,既能增进师生交流,又能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还能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产生兴趣。或者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构建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角色扮演,以实践验证理论,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

(三)努力创造人才培养新条件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人才培养缺乏有效条件,思政理论课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教师沟通不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才培养与实际相脱节,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符。为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人才培养的新条件。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给思政课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支持教师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业学习,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习,让教师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有进一步认识。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让思政课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课题的研究工作,使其了解社会企业的最新信息,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实际接轨,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将企业实践、指导学生实习等纳入教师职称考评中,培养教师实践育人意识,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另外,高职院校可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文化建设,如布置名人雕塑、建立文化广角、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重视并主动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实现文化育人。

(四)构建完善的人才考评体系

为了解决人才考评体系不完善的问题,高职院校要将人才考评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人才培养工作中,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丰富考核主体,实现公平、公正的人才考核。其一,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随着产教融合模式的实施,学生实习、实训已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在这种新的教育环境下,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实习、实训期间的表现纳入人才考核范围,再结合学生平时表现和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其二,丰富考核主体。考核主体也是人才考评体系的一部分,高职院校应丰富人才考评主体,包括思政课教师、实习实训带队教师、实习单位领导负责人等多个主体。通过实习单位、实训带队教师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能力和社会实际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另外,高职院校教师要增加学生的自评环节。例如,教师在班级内开展座谈会,让学生代表组织活动,并依次分享自己的实习经历、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后,每个学生对自己实训期间的表现进行打分,并阐述具体理由。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学习,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育人理念有待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亟待完善、缺乏良好育人环境以及人才考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强调“工学结合”的育人理念,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培养相结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技能。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要着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才考评体系,创造新的教育环境和条件,让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有效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理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