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2021-11-22杨桂明陈君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1期
关键词:体系大学生能力

文/杨桂明 陈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题下,各大院校积极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就业和创业实践。在教育部提出“以创新为带动力,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下,高校落实了人才培养的新计划和新措施,使学生就业创业的基础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但在就业竞争力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要构建全新的就业创业体系,为教育活动的具体落实提供参考。

一、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一体化发展的含义

在关于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就业教育就是以就业择业、职场规划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强调就业创业教育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从广义角度来说,就业教育可以强化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并以引导学生就业为导向展开系统教育。从狭义角度来说,就业教育是培养就业者某一项技能的短期教育或培训。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与新的就业形势相结合,重视学生自我选择能力、竞争能力的培养。同时还会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性、创造性,引导学生获得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提高学生应对社会变化的各种能力[1]。

在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将其视为教育一体化理论。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中需要融入就业、创业教育思想和根本要求,还要从多层面、多个环节贯穿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理念,进而使其成为学生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主要成分。通过有意义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让其更好地参与到未来的工作中。在增强学生就业教育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将就业和创业教育放在统一教育系统与就业背景中,可以突破两者单独授课的结构束缚,并将其教育视为同一个整体,运用系统性的思维方法,统筹谋划教学,让就业和创业教育在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下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在教育目的中,就业和创业是强化学生创业思维方式应用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有效方式。尽管两种教育在开展过程中各有侧重点,但其本质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就业能力[2]。

二、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价值

新时期背景下,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当前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在利用教学实践带动学生就业创业综合能力的战略要求中,党中央提出创业是就业的新手段,并对就业引导和教育展开扩展与延伸。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要发挥创业作为就业工作增长点、扩大就业的优势,注重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在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可以调动更多学生参与就业创业知识学习,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形式,提升社会就业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责任观点。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度发展,对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需求增加,因此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应有效渗透就业创业教育知识,运用完善的教育体系,推动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成长。在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发展中,运用更加完善的就业创业教育手段和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并提高职业技能,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就业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提升学校在就业创业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

三、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现状

当前,部分学校就业创业体系在构建和发展中未能构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就业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同时,未能在创新驱动下形成社会环境特点,明确育人目标,落实发展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的根本要求。学校仍沿用传统就业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忽略了对学生就业创业基础素养和相关能力的培养,导致其就业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效果不理想。当前就业创业教育体系还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离的现象,未能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学校缺乏就业创业教育制度体系,未能通过制度引领、带动的方式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学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不够完善,存在的教学内容相对落后,且校园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单一,未能给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就业保障。学校未能构建就业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此外,现有的就业创业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还有待提升,这些问题给强化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水平带来不利影响,降低就业创业教育发展质量,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与就业能力的多方位发展,还会制约学校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3]。

四、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就业创业教育目标体系

就业创业目标作为就业创业教育选择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手段的出发点,在以创新为驱动的社会大环境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不同于社会创业培训机构,在育人目标的定位上,应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思维方式为根本。因此,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目标体系的建设,应从共性和个性目标两个层面上开展。

一方面,共性目标的根本在于强化学生就业创业基础素养。这种较为稳定的品质是学生未来在岗位中开展各项工作的根基。就业创业基本素养具体包含就业能力、创业意识、创新创造品质,其中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具有客观分析就业形势的能力,可主动规划未来的就业路线,并在教师的辅助下做好就业准备。而创业意识作为一种心理倾向,主要包括创业理想、创新观念、创业需求等,这些内容支配着学生的创业行为,是学生参与创业的重要支撑。创新创造品质包括意志力、良好心态、充满热情的品质、不盲目冲动的责任感等。

另一方面,个性目标作为激烈市场竞争下就业和创业者有别于其他竞争者的关键素质,主要是指在特定的社会规范下能够依据相关发展规律创造新的关系、方式、秩序的行为特征总和。具体包括独立性、敏锐性、抗压性,适应性、创新性等能力[4]。

(二)完善理论和实践融合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就业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可具体安排在第一、第二学习阶段,课程内容主要以创业管理、创业法律、就业形势、市场营销等为主,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态,并根据现实条件来进行职业规划和设计。通过系统化的理论讲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展路线以及面对就业前景。还应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和创业观念,让其有着良好的心理准备,敢于面对困难和现实,以健康的心态迎接竞争。就业创业教育实践课程作为指导学生参与实训和创业项目操作的主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展的关键。实践课程主要面向高年级学生,在学生掌握相关理论内容后,高校可举办就业创业论坛讲座,为学生咨询和了解相关事宜提供机会。还可邀请企业管理者和优秀企业家进入校园作为就业创业竞赛的评委,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就业创业上的经验。在校园外,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高校应建设校外实践课程体系,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创新项目中,借助这一平台与创业人士进行互动,进一步扩展就业创业教育的功能,增加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形成具有激励和规范作用的就业创业教育制度体系

建设就业创业教育管理体系,要转变以往固定的培养模式,调整学生学习的强度和频率,为学生参与就业创业实践提供更多的空间,并进一步增加学生就业创业学习的自主选择性。根据现实情况,高校可以实施学分制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参与学习中学生有着更高的自主权,不仅可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自主选择课程,而且还能以学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教育管理制度更加自由、灵活,学生接受就业创业的主动性逐步增强,使学生可以自主进行职业设计,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师资保障制度的建设,需要高校分析当前就业创业教育存在的发展困境,根据就业市场中存在的新形势,安排教师参与到社会实践中,使教师对创业活动有更深刻的理解,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经验上的支持和帮助。

五、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探索

(一)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准备

将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积极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需要采取分层措施,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设置分层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以保证就业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为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与就业准备。

针对大学一年级阶段的学生,应设置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积极开展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等教育,重点引导大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与创业格局。

针对大学二年级阶段的学生,应将就业创业教育重点放在树立正确就业创业观念上,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创业心理,以良好的心态迎接人才市场的竞争与挑战。在此过程中,可通过定期邀请社会知名人力资源专家、就业创业成功往届毕业生、优秀企业家、资深职业指导师等到校内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讲座、专题论坛和经验分享会。通过借助线上交流与学习平台,以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开展线上就业咨询、线下就业创业指导和交流活动等,从而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成效。

针对高年级和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学生,应加强求职面试技巧、自主创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与训练,着重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信息、求职准备、自主创业知识储备等方面的学习与引导教育,以及重点加强求职和创业心理方面的调适训练,可通过加强综合实验教学、模拟现场教学,为大学生还原真实就业创业场景,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应变能力,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与创业能力。

(二)建立校园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营造浓厚的校园就业创业文化环境

建立校园就业创业服务体系,首先,要制定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形成就业创业制度,激发大学生创业欲望。在校园网站中,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就业创业信息服务网络,完善创业项目、创业资金以及创业政策等服务功能,满足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借助网络平台,搭建就业创业群体互动交流平台,让有共同就业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通过该平台展开交流互动,增强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其次,积极采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协同合作企业搭建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以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为人力保障,协同开展法律法规、财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咨询与人员培训服务,形成完善的创业园区。此外,要使就业创业文化更加鲜明地反映在校园文化中,可以利用学校标识、文化设施建设、环境建设等载体,加大对本校就业创业成功人士、先进典型代表、创业就业事迹等宣传力度,营造积极的就业创业文化氛围。

(三)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丰富其实践经验,而且对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开阔视野等也具有较大帮助。因此,相关学校应充分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就业创业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就业观,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首先,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组织安排大学生就地就近有规划地开展小型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到合作企业内展开调研,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市场竞争优势。其次,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志愿服务、献爱心公益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当地政府部门、党政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等地,积极开展社会考察与社会调查活动,加深学生对目前社会现状的了解与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建设专业化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推进就业创业教育组织建设

首先,加强教师培训力度,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以及各高校组织的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班,丰富教师就业创业教育教学知识体系与教学经验。可将基于教师层面的就业创业教育知识结构纳入教师培训规划中,定期邀请知名就业教育专家、创业成功人士到校内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讲座。通过此种形式,提升教师就业创业意识,增强其对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视。

其次,鼓励校内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开展调研活动,让教师掌握企业管理、运作的第一手资料,体验就业创业过程,丰富自身的就业创业经验。再通过开展研讨会,促进教师相互交流经验,提高自身创业就业教育水平。此外,可通过建立强有力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与管理机构,负责就业与创业教育理论方面的科研成果转化,负责指导、督促、协调与实施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做到专业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专业技能,而是更加看重学生的创新创造力。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学生职业发展的方向更加多元化,在创业方面学生逐渐表现出较强的兴趣。面对这种现状,高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系,从教育目标、课程、教育管理制度等方面不断更新教育体系。在具体实施中,以强化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根本,增强学生竞争力,强化学生的就业创业水平。

猜你喜欢

体系大学生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