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商视阈下思政教育与大学武术课程实施路径探析

2021-11-22黄东亚

武术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动商武术育人

黄东亚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 南京 210031

1 前言

动商与智商、情商共同构成了人类情感、认知和行动的三角支架,是衡量人类身体运动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1]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连续多年明显下降,心理健康问题也存在上升趋势,针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很多改善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案和文件,倒逼学校积极开展和落实相关政策,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最近《关于深化体育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审议通过,肯定了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还为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员训练的改革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路径,也是对高校体育发展的全新定位。

中华武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运用动商理论在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将大学武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充分融合,已经成为大学武术课程必须引起重视的领域。因此,基于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研究大学武术课程实施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以期将中华武术之中的优秀资源转化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力量、集体主义精神、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等,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

2 动商理论与高校体育教学

动商由我国著名体育专家王宗平教授在2012年5月14日《中国体育报》上首次提出,自提出以来就不断发展和改善,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和关注。[2]随着动商的推广和深入,其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已初步完善。所谓动商,就是指运动能力和潜能。其概念主要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动商,主要是个体的综合运动商数,是个体克服自身和客观事物进行运动的能力,是人挖掘、发挥运动天赋和潜能的能力;广义的动商则是指一切通过人的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或生命属性,包括生命活动、生产劳动、身体运动的特质和能力。[1]动商理论的提出,将动商、情商、智商三者结合来塑造健全的人格,通过立足于人的身体运动技能,将人的身体视为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存在。所以动商也将引领高校大学生武术课程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新的意义。

运动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更健康,也能让他们的精神有所成长。学校体育可以塑造学生的人格、体格和性格,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商、智商和动商,还可以让学生提高使命感和正义感,这也我们高校重视德育要做到的。在体育运动中除了最原始的运动能力之外,学生还能够体验运动赛场上的成功和失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就学会了如何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并形成健康的人格。如今的社会新闻有很多由于情感危机或学业压力或是因为沟通困难而自杀的高校学生。即使是毕业后很多人也会表现出抗挫折能力比较弱,团队合作能力差等情况。大学体育应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培养并改善学生的动商,形成勇敢、果断、进取、担当的优良品质以及善于沟通和团队合作的综合能力,实现最大的社会价值。[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生活条件逐渐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却持续下滑。尤其是在高校,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在社会新闻中也经常有大学生在宿舍猝死,在军训时晕倒,在体育活动中出现意外等情况。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在家隔离,只能在网上进行学习的大学生们更是有因为运动量少,身体可能会出现异常,甚至是情绪方面出现压抑、焦虑的可能性。面对这些困难的现状和压力,高校应该通过居家体育有效的引导学生,让他们克服焦虑情绪,更有效地开展学习生活。

在动商理论引入高校高等教育体育教学中,对培养大学生动商,养成健身的运动习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和质量,挖掘大学生的动商水平以及培养健全的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大学武术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可行性

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否可以落实,其中课程是非常关键的载体。大学的教育目的是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做到全程育人,这样才能将“立德树人”的任务有效落实。从大学课程设置现状来讲,课程设置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由此可见,其它的专业课程、公共课程迫切需要开设“思政课程”,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与其他课程内容进行融合,有利于发挥课程教书育人的重要价值。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以大学武术课程为载体推进武术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其本质是对武术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梳理以及分析,使其与武术课程教学活动融合开展。“专业知识”与“德育引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意味着在武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与塑造。[4]

对于非体育专业类的学生来讲,武术属于公共课程;对于体育专业类的学生来讲,体育属于必修课程。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大学武术课程基于武术的特点进行设置,通过武术实际教学活动以及武术实训,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武术原理与知识,并逐步掌握武术技能;与此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大学生能够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整体来讲,大学武术课程的特点决定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必要性,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武术课程,能够将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之中,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学思政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而且能够让武术课程教学更具活力。因此,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在大学武术课程实施思政教育非常必要,也非常可行。

4 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大学武术思政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4.1 提炼武术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思政教育顶层设计

所谓课程思政,具体指的是非思政类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坚持做到同向同行,针对学生开展“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对于大学武术思政教育课程实施来讲,第一,要对大学武术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具体来讲要充分结合思政课程的特点以及目标,依据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针对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等相关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与优化,使其能够与武术思想、武术知识、武术技能进行融合,有利于将思政教育工作有效落实。第二,将“立德树人”融入武术课程教学之中,确保全方位育人能够真正落实。不仅要注重武术知识教育,还要加强道德教育的开展,充分体现在友善、爱国、公正、自由、和谐、武德、礼仪等价值观以及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来看,中华武术之中的“武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理念等有着明显的共同特征。就习武者来看,其武德极为重要,武德能够充分规范习武者的道德规范、言行举止,使其能够将武术精神融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特别是武术所体现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爱民思想等,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武术“武德”非常突出的思想特征,推崇爱国为民,惩罚卖国求荣者。从武德文化来讲,其中“仁”是核心,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习武者以“仁”规范其行为,非常倡导和谐与仁爱。整体来讲,武德的本质与初心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自强不息”“尊师重道”“知行合一”“内外兼修”“修身养性”的武德信条与立德树人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相符合。因此,基于课程思政的背景下,需要深入提炼武术之中的思政元素,以此为基本依据,完善课程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为武术课程教学、武术实训等教学活动的实施指明方向,一方面让学生从理论、精神、思想、实践等方面了解并掌握武术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让武术课程与课程思政形成相一致的道德品质以及价值观念,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将知识、技能、道德品质内化运行,外化于行,进而实现专业知识与德育引领的完美契合。

4.2 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武术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之中

秉承“德育引领”与“武术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基本原则,在武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融入思政内容,例如,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等,并构建教学目标,具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育人目标。第一,对于武术知识目标来讲,需要引导学生对武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解以及掌握,并强化学生传承武术以及武术文化的“使命感”,使其产生武术文化自信。第二,能力目标。从学生角度来讲,经过不断的实践,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升;从教师角度来讲,其自身应当具备有非常扎实的武术功底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能够有效组织一些基层的武术比赛,并作为比赛的裁判,确保比赛能够有序开展,展现武术精神。第三,对于育人目标来讲,武术课程的育人要围绕“武德”开展,通过武德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武术传统,并逐渐领悟武术运动在培养其优良品质、强化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真正作用,有利于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3 在教学中不断拓展思政内容

在大学武术课程之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思政内容,但需要不断拓展才能发挥其价值,其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非常重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文化越兴,国运就会越兴;文化越强,中华民族将会越强。技击是武术的本质所在,而武术文化则是将武术与伦理道德、美学、宗教、军事思想、医学、传统哲学思想等充分融合,非常博大精深。武术文化倡导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包含“运动医学”“按摩”“养生”等中医文化;武术文化注重以“中庸为本”,讲究“温良恭俭让”,倡导“点到为止”的和谐统一。武术文化之中所蕴含的这些内容都非常适合进行深入挖掘和拓展。大学生通过武术学习,一方面要习得武术技能,另外一方面则非常重要,即:道,这是一种价值观以及思想观的提升。[5]

4.4 创新武术课程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认知水平

“寓教于乐”同样适用于大学武术课程教学,基于此,教师需要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可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灵活化,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武术课程以及思政的学习兴趣,将有利于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以“双人对练激发”为例,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引用实际案例,就武术双人对练视频进行深入分析,重点讲解踢、 打、摔、 拿、击、刺、劈、撩、砍、点、蹦等技击方法,将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武术新技法的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可通过微格教学方式进行引导,结合学生存在的不足对其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引导。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以学校相关软件平台为载体,将一些质量较高的微格教学录像、知识点、微视频、武术案例等进行上传与传播,这样就能够为学生提供极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议开展混合学习模式,例如,“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能够认真专研武术知识、武术技能、武术精神,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做到文武双全,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6]

4.5 强化大学武术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

武术教师在大学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强化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具体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第一,改变理念,提升思想。建议大学武术教师能够牢固树立“课程思政”与“武术课程”同向同行的观念,特别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将思政育人落实到教学活动之中。第二,结合武术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思想状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从而构建武术课程思政体系,将有利于满足思政教育的实际需求。第三,加强课程思政的实施。建议武术教师能够综合学习微课、慕课等多样化信息教学技术,以及小组合作教学、情境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手段,将思政元素灵活融入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之中,将有利于提升武术课程思政的效果,从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7]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之下,高校应当构建“大思政”的格局,而各个学科应当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与思政的融合,针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有效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通过深入挖掘武术课程之中的思政元素,完善课程思政教育顶层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武术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之中;在教学中不断拓展思政内容;运用动商理论创新武术课程教学手段;强化大学武术教师的思政育人能力等手段,有利于丰富武术课程教学形式以及思政教育形式,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动商武术育人
聚焦动商素养 赋能生命成长
——读《幼儿动商教育教程》
基于熵值法的动商评价体系研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华武术
动商理念导向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路径分析
动商理论的困惑及其测评
武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