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格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2021-11-21谢程坤杨书通刘欢李茹芸杨长年

就业与保障 2021年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学院体系

文/谢程坤 杨书通 刘欢 李茹芸 杨长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人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应对“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提供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

然而,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中存在着教学计划过于笼统,授课教师专业素质欠缺,两门课程各成体系、缺乏联动等问题,使得相关工作流于形式,难以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需求和促进其有效就业。本文拟通过对部分高校“两课”体系建设的调查研究,尝试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构建以生为本、“四维四级”的网格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这一模式,以作为应对和解决之策。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育的联系和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决定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在此基础上确定个人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制定出基本措施,高效行动,灵活调整,有效提升职业发展所需的执行、决策和应变技能,使自己获取最大程度事业成功的系列过程[1]。

可见,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连贯决策过程,其包括自我认知、外部了解、分析决策和修正执行四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是帮助学生修正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一步。而个体自我和外部环境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也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修正的过程。

二、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体系现状

(一)横向层面

高校现有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独立运转,相互之间缺乏联动与配合。目前高校“两课”体系主要有两种模式。

1.纯就业中心模式:学校只设置校一级就业指导机构和专业职能人员,由学校的就业中心直接面向学生提供就业服务信息和指导。

2.校级就业指导中心+院级思政工作者模式:校就业中心负责为全体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举办招聘会等服务,学院思政工作人员协助完成“两课”教育指导工作。

两种模式各有优缺点,但都割裂了“两课”教育内在的统一关系:模式一中,高校更加注重帮助学生如何就业而忽略了前期如何引导学生养成就业主体意识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模式二中,学院通常侧重“两课”教育的落实,无法很好地统筹社会资源,为学院学生及时提供有效可靠的就业信息,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二)纵向层面

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应届生的就业指导之间存在断层现象,两者缺乏有效衔接。以笔者所在的某高校为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仅针对大一开设,而就业指导课程则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在二、三年级期间并没有关于这两门课程的衔接教学或实践环节,未能向学生提供有效可行的指导方案,导致学生在面临职业抉择时往往无处可寻。“两课”教育具有专业性、独特性、适时性及长期性的特点,处于不同求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工作的侧重点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两课”教育同时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连续性即长期引导学生树立就业的主动意识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不同的指导。阶段性即毕业前的集中指导和辅助。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两课”教育只有两个学期的集中开课,造成学生只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听教师的理论灌输,不能深入体会所学内容,也就制定不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学院层面

学院是直接面向学生的教育管理组织。就学生就业工作而言,学院缺乏明确强有力的“两课”指导机构,缺乏切实可行、确有实效的举措。“两课”授课主体是学生辅导员或高校思政工作者。教育学科背景的授课教师可能与课程相关的并不多,能专业指导学生的就更少。同时,指导老师的年龄结构普遍偏低、职业生涯规划经验不足,日常其他工作负担较重,使得指导效果并不理想。不仅如此,课程内容设计上也很单一,多以教师课堂授课的教学方式和论文形式的考核方式进行培养,缺乏必要的互动和反馈。客观地说,目前的“两课”体系形式大于内容,难以真正有效地提高本科生职业规划能力和就业竞争力[2]。

三、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教育指导体系的途径

根据“两课”教育的内涵、特点,结合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存在的问题,按照以生为本为理念,构建“四维四级”的网格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体系这一途径,可以有效地化解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明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地位和就业指导教育的服务地位

开展“两课”教育,必须始终坚持学生的核心地位。首先要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素质特征,结合个人价值取向、兴趣爱好等,并考虑人才市场现状和发展趋势等综合外界条件,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并实施职业规划修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行动力和执行力,否则容易造成目标导向流失,内在动力缺乏,工作流于形式。其次,高校在进行系统的“两课”教育时,要坚持个性化教育原则,基于学生的自身各异性及发展需求、规划目标,给予学生全程化指导[3]。

(二)成立院级层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心,组建稳定的授课教师和专家队伍

学院引导学生构建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落实就业指导工作会促进学生就业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因此成立院级“双课”指导中心尤为关键。该中心应由院长(系主任)牵头成立,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共同参与建设,下设院(系)就业指导办公室,通过聘用院内外相关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的方式建设一支稳定的授课教师和专家队伍[4]。中心具体负责“两课”教学活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就业信息发布、社会资源引进以及根据不同专业特色,为本院(系)提供个性化、专家化的优质咨询服务。这一举措能真正实现将学校、学院、系和社会这四个维度串联,进一步明确就业指导的服务功能,突出大学生在就业活动的主体地位。

(三)着手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就业指导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阶段连续实施,针对不同年级提供不同的指导和服务。

一年级同学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意识和专业技能,因此“两课”体系更应开展专业导论教育,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引导其树立就业主人翁、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并通过SWOT分析、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和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专业工具进行引导,帮助其确定职业兴趣、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书。

对于二、三年级学生应侧重进行相关职业(考研、出国、公务员和中小学教师)考级、考证的培训与指导,进一步明确学生的就业意愿,修正职业生涯规划并进行二次分流,同时引导学生培养适合就业岗位的能力素质。

针对毕业生,要围绕特定职业需求在就业各个环节进行技能指导和培训,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使他们能够以积极的姿态迎接人才市场的挑战与竞争,从而顺利实现职业目标[5]。

四、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一项深刻而任重道远的任务,不仅是高校层面的工作,学院更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常抓不懈、敢于创新,将这项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搭建好沟通大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平台,在助力大学生圆梦的同时为社会输出高水平人才。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学院体系
初等教育学院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学院掠影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