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成渝旅游历史文化公园的路径

2021-11-21张李娟

当代旅游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文化公园巴蜀成渝

张李娟

中共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党校,重庆 400000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1]。”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提出,为成渝两地文旅携手合作,连线发展提供了机遇,打造成渝历史文化公园,整合成渝两地历史文化资源,做靓做响成渝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

一 打造成渝旅游历史文化公园的重要意义

(一)契合了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需要

1.传播中华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用历史的观点考察,中华文化既包括世界古典文化系列中唯一没有中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又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要传播的乃是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如儒家“和”的思想,“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己达人”等;自中国近代以来不断发展形成的现代文化主流,包括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红色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学习借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与现阶段经济政治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除了让世界看到中国经济和军事的发展,还要通过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还有人类需要的思想,破除“中国威胁论”等谣言。

2.推动绿色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旅游历史文化公园建设是世界各国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公园不仅具有观光、度假、修养、体验的功能,还具有科学考察、探险、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对旅游者来说,不仅是享受和娱乐,而且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深化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二)契合了史学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复兴

1.学史用史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成渝旅游历史文化公园对党史国史的展示与解读,契合了人们学习历史,了解历史的作用,让“死”的历史“活”起来。我国的历代领导人都对学习历史特别是党的历史作出过重要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对开创未来十分必要。

2.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现代化需求。成渝旅游历史文化公园,把游客最感兴趣的内容提供出来,满足特定旅游者的特定需求,在提升人民的文化素养、价值取向、爱国情怀和道德操守,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 打造成渝旅游历史文化公园的可行性

(一)成渝历史文化的关联性

在古代史上,以重庆为中心的巴地,与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连称为“巴蜀”,在《战国策》《史记》《汉书》的记载中,均把“巴蜀”列为同风同俗的文化区域,这也是成渝文化合作的文化基础、历史优势和文脉之根。在近代史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渝历史文化有着延续性。中共党史中的很多重要人物,如杨闇公、江竹筠等,都曾往来成渝两地活动;成渝两地也是红军长征的播种地,当年红军长征转战于成渝两地的酉阳、达州等地。在现代化建设中,成渝两地是三线建设的核心地区,涪陵、攀枝花等地进行的国防工业建设,为成渝两座核心城市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成渝两地作为城市发展的亮丽名片,从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战略,都有着一脉相承的改革基因、发展基因。打造成渝历史文化公园讲好“成渝故事”,逐渐形成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生动实践。

(二)成渝历史文化载体的丰富性

截至2020年,重庆全市登录的革命旧址42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明保护单位55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0处。登记备案革命纪念馆27家,馆藏革命文物29374件。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8个。成都全市现有革命遗址80个,45 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种陈列馆、纪念馆 10 余处。除主城外,如四川广元、达州、阿坝、泸州、巴中等地。重庆潼南、黔江、綦江、丰都、酉阳、秀山、城口等,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历史文化公园载体,以点带面,以面带片,连片成势,充分挖掘成渝两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

三 打造成渝旅游历史文化公园的路径思考

(一)基于文化符号的融合发展路径

符号是高度浓缩的文化表征。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最终都要转化为符号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传播、发展。当历史文化符号演变成主题公园的商业利润增长点时,其背后的文化与商品的供求、资本积累等市场原则相关联,成为了能增值的资本,进入社会生产领域,依附于主题公园的建筑、景观、纪念品等,由无形的文化变成了有形的符号和商品。培育区域品牌。以 “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为依托,一是以公益性活动培育品牌。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主题文化活动,培育和强化“成渝地·巴蜀情”区域文化品牌[2]。对外品牌宣传推荐,赴俄罗斯、英国等国,以及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以“成渝地·巴蜀情”为主题的公益活动,如成渝地服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旅游推介活动,“山水城·蜀道难”成渝旅游推介交流会等;对内举办“成渝地·巴蜀情”系列文化活动,如山水城·蜀道难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文化艺术节等,通过传统与新兴媒体并用的立体化、多元化传播格局,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巴蜀文化。二是以经营性产业运作发展品牌[3]。对“成渝地·巴蜀情”商标进行全类注册,确保品牌的产业运作与市场转型,与有文化战略眼光的企业合作,将品牌附着在有形的产品或市场化服务上,如推出“成渝地·巴蜀情”非遗村、“成渝地·巴蜀情”酒店等。三是注重品牌孵化,建立“成渝地·巴蜀情”品牌研发基地,不断集聚要素,强化对品牌的研发和经营。

(二)基于文化景观的融合发展路径

文化景观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有意识创建,各种不同的文化景观能让人产生不同的情绪表达,如害怕、高兴、怀旧、惊恐等,这种情绪又通过改造景观的方式反映出来,情绪与景观的关联度是利益集团的“态度、目的和技能”。文化景观不仅包括建筑、人物、服饰、街道、交通、雕塑等,可以肉眼感觉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还包括思想意识、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道德观等非物质因素,这些因素是文化景观的无形之气。所有物质因素、非物质因素和“气氛”的综合,使文化景观成为游客沉浸式体验的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渗透,通过“旅游流”得到传承甚至弘扬,实现“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规划特色历史文化园,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特色历史文化园的规划设计可展示出成渝历史文化的脉络,一是依托红岩联线和芙蓉联线把分散在两地的各类红色景区景点串成线,打造红色革命园、抗战文化园等,这条线可以是红色革命史、三线建设史、改革开放史等,通过挖掘提炼、策划包装、品牌设计,串点成线,连片开发,实现两地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推、市场共建、品牌共用。可推出横跨成渝两地的“重走长征路”“寻三线”等体验游品牌,合作建成成渝旅游文化圈。二是依托成渝两地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打造古镇故居园,实现研学游一体。如联合打造和推出石窟文化旅游线路,并以此线路打造石窟研学基地,开发研学课程。三是依托成渝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蜀绣、川剧、评书、花灯、巫舞、皮影戏等等,打造巴蜀历史园,开发创意文化产品,让传统技艺与科技相结合,通过动漫、VR及直播等方式,打造夜间文鉴艺廊、夜间视听剧院、夜间旅游景区等夜间精品线路。四是依托成渝两地博物馆,打造“博物馆展示+文化体验+消费场景”的综合性博物馆园[4],以建川博物馆兵工馆为例,游客在馆内参观藏品后,步入兵工小镇或工业遗址街区体验兵器制作,在小镇或街区开辟兵工设计室、兵工制作室,融入兵工真人游戏等,让游客有个性化选择,差异化体验。五是依托成渝两地工业发展史,打造工业文化园。如重庆涪陵816兵工小镇、四川攀枝花钢铁厂等,利用废弃的厂房、矿区的艺术化改造,建设工业遗址旅游、工业科普游等,留住城市的记忆。六是依托成渝两地乡村振兴,打造乡村特色小镇园。如成都崇州区战旗村、大雨村、重庆九龙坡区大英雄湾村、铜梁区西郊示范片区等,把艺术与美食、美景相结合,打造音乐盛宴、音乐咖吧、音乐火锅、灯光音乐秀、乐享悦舍民宿等为一体的特色消费场景,“吃的、玩的、住的、看的、买的、想的”“六的”要素集聚。各地可根据不同的乡村文化,因地制宜地规划民俗村、田园农庄、农业科技园、乡村度假村等高质量产品,让游客的选择更加广泛。

(三)基于文化创意的融合发展路径

文化创意是蕴含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中独特的内容与崭新的形式。这种内容和形式既有历史的积淀,也有当下的创造。比如,迪士尼乐园利用世界各国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造、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类传说、神话、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都可以成为文化创意的素材,创新之处就在于用不同的文化“主题”进行诠释,找到全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同时,从各国的文化资源中吸取文化素材,加工再造,嵌入“中国文化因子”,开发出体现中国主流价值的文化产品,打造一个个深入人心的IP,并以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为载体,向全球输出,提高了文化资本的经济增量,实现了文化价值和资本价值的双赢。开发创意产品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用国际视角诠释成渝历史文化,找到全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如创新、和平、发展、正义等[5]。借用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产品的打造手法,赋予巴蜀历史文化的载体如皮影戏、川剧、花灯、竹琴等拟人化、故事化的形象,吸引全球的人“窥探”巴蜀历史文化的神奇。用时尚视角诠释成渝历史文化,借用综艺节目、真人游戏等现代消费方式,展示巴蜀奇幻之地,在娱乐中植入巴蜀历史文化,在美食中赏析巴蜀的人文与生态,在明星的奔跑中,浏览巴蜀的蜀道难、吊脚楼等特色景观,展现巴蜀文化之趣、文化之美。用科技视角诠释成渝历史文化,运用VR、AR、AI技术让成渝历史文化立起来、动起来,打造“历史文化+现代科技+美学艺术”的产品,可借鉴火爆全网的《唐宫夜宴》的创作手法,运用多种前沿技术手段,上演一场“博物馆奇妙夜”;开发游戏化应用程序,让游客喊一回川江号子、当一回纤夫等沉浸式体验,让游客在游戏中传播巴蜀文化;开发文创产品,借鉴火爆全网的“考古盲盒”,让游客体验一次“寻宝”的乐趣;打造成渝历史文化“穿越”体验空间,运用三面沉浸式空间体验技术,让人瞬间“回到”几千年前,感受从古至今的巴蜀风土人情,体验一次穿越的乐趣。

四 打造成渝旅游历史文化公园需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用大遗址保护的理念,科学制定规划,把历史文化公园分为核心保护区、主题展示区、融合发展区。核心保护区以文物保护为主要功能。主题展示区以科研、教育、文化体验和参观游览为主要功能,建设和发挥好纪念馆、博物馆等文旅公共服务场所[6]。融合发展区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现代文旅优质资源组成,以娱乐、休闲功能为主,重点发展具有成渝文化特色的旅游产业,配套服务设施。

(二)广度与深度的关系

品牌化的项目要求在广深上做文章。比如长征历史文化、三线建设历史文化、统战历史文化等,在策划时,力求让人在此情此景中感受到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改革的魄力,这样的项目在讲解上要“精”,在路线设计上要“精”,在纪念品上要“精”,因此,需要有创新的思维,宽广的文化视野,能够对历史文化内涵有深层次的把握,寻求相对固定的受众。在美丽乡村游,民俗文化游、休闲度假游等项目则要求在“广”字上做文章。要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游客一见如故,心中充满阳光,脸上凝固笑容,在欢声笑语中享受生活美,享受民俗风情,实现景广、人广、心广。对一些具有较大潜力的资源,如果开发条件不成熟,可以先在广度上做工作,等条件具备了再做精深化的开发。

(三)有界与无界的关系

公园有界,旅游无界,成渝历史文化公园的线路设计、项目设计,可联通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上下游之间的关联,如各省市在长征线路的关联、三线建设的关联、三峡移民的关联、改革开放的关联等,使游客可以从四面八方进入成渝历史文化公园,扩大信息渠道,让游客进行比较式的游览,激发游客游览的欲望,进入公园后,享受成渝地区生态康养的环境美、生态优、身心畅的健康体验。

五 结语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成渝历史文化公园将承载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内生力量的文化载体。

猜你喜欢

文化公园巴蜀成渝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浅析城市文化公园景观设计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乡村文化公园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