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百年发展历程看国有企业的使命担当(上)

2021-11-21文=胡

现代国企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兵工厂工业国有企业

文=胡 迟

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功勋卓著,功不可没,充分履行了国有企业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看国有企业的百年发展历程。我国的国有企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功勋卓著,功不可没,充分履行了国有企业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追根溯源,国有企业的历史源远流长。现代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一般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为弥补市场失灵,在制度、目标和管理诸方面具有特性的现代契约组织。其内涵是资产属于全民所有,由政府占有终极所有权的企业。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国有企业的设立通常是为了实现国家调节经济的目标,国有企业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

由于不同的国情与处在不同的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的产生与演进与世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从党的百年历史看,党领导下的国有企业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据记载,1921年党诞生之后,我党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国有企业概念,是在1927年6月19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组织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发布的宣言提出,需要迅速解决的重大而迫切问题之一就是工人参加管理权利问题,工人阶级责任之一就是要求参加管理国有企业,没收帝国主义在中国所有的企业及与社会经济有重大关系的大企业。该宣言是有史料记载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使用了国有企业概念,提出了国有企业的建立作用和国有企业管理的思想。工人阶级参加国有企业管理,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有企业的初心。

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国有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着与那个时代对应的使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公营企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所建立的公营企业(那时称国有企业为公营企业)大都服从于革命战争的需要,主要是兵工厂、机械所、被服厂类的企业。据记载,我们党先后建立了官田兵工厂、中华钨矿公司、陕甘宁机器厂、联和行等一大批公营企业。例如,1930年2月,鄂豫皖根据地建立了赤城县造枪局(余富山兵工厂)。当时鄂豫皖根据地几乎每个县都建立了大小不等的兵工厂或修械所,兵工工人规模有八九百人。鄂豫皖根据地还办起了被服厂、石印厂、造币厂和医院。1931年10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江西兴国县官田镇创办中央红军兵工厂——官田兵工厂。1933年扩建分设官田中央兵工厂、银坑弹药厂、寨上杂械厂等。1934年夏,官田兵工厂全部迁至瑞金合并为中央苏区红军兵工厂。官田兵工厂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直接领导的第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兵工厂,人民兵工从这里走来,被誉为中国红色工业发祥地。

从生产内容看,官田兵工厂设枪炮科和弹药科,在仅有几把铁锤火钳条件下由成立之初平均每天生产十余支步枪,到1933年高峰期可制造50余支。在驻设官田两年半时间里,全厂共修配步枪4万余支,生产子弹40余万发,修理机枪2000多挺,迫击炮百余门,制造手雷6万多枚、地雷5000多个。这些生产丰富了红军军事装备,对我党我军赢得革命战争胜利发挥重要作用,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作为第一个由党组织管理工厂的企业,官田兵工厂探索出依靠工人民主管理国营兵工厂管理模式,先后制定了《中央红军兵工厂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中央兵工厂车间生产劳动管理制度》、《苏维埃国家工厂支部工作条例枪炮科生产进度指标》等制度。官田兵工厂在人财物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为我党我军经营管理国有企业积累了经验。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区建立20多家直属中央政府的国有企业,确立了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技术民主原则,建设了党政工三位一体的三人团经营管理体制,工人大会是国有企业最高权力机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建立的这些公营企业为人民军队武装斗争及苏区、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经费和物资保障,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企业还是建国后国有企业的前身和重要来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国营企业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国有企业一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更是取得巨大成就。国有企业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历史性贡献,保障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化水平非常之低。1950年,我国钢铁产量仅为61万吨,工农业总产值仅为100亿美元,而同期美国的水平分别为8785万吨、2800亿美元。195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为120亿元。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比重只有26.5%,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只有35.5%。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企业由四个方面的来源构成:一是解放区的公营企业;二是没收国民党政府的官僚资本企业;三是改造民族工商业;四是建国后在历次的五年计划(规划)中陆续投资新建。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国营企业(那时称国有企业为国营企业)的大部分由没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资产而形成。据统计,到1950年初,全国合计接管官僚资本的工矿企业2800余家、金融企业2400家。以此为主要基础,国营经济迅速建立起来。1949年底,国营工业(包括少量合作社工业)的固定资产,占全部工业(包括手工业)固定资产的80.7%;拥有全国电力产量的58%,原煤产量的68%,生铁产量的92%,钢产量的97%,还掌握了全国的铁路和其他大部分交通运输事业及大部分银行业务和对外贸易。社会经济中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足以操控国计民生的部分,已通过没收官僚资本掌握在人民手中。根据全国清产核资委员会统计的数字,截至1952年,全国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为240.6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为没收官僚资本企业的资产(不包括土地价值在内)。除去折旧后净值为167.1亿元人民币。这笔巨大财富收归国家所有,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物质技术基础的最主要部分,并决定着全社会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

建国后,我国投资新建的国营企业从“一五计划”起步,主要分布在工业领域。“一五计划”最重要内容就是中国工业建设156个重大项目,包括煤炭25项、石油2项、电力25项、钢铁7项、有色金属13项、化工7项、机器24项、轻家产1项、医药2项、军工45项、建筑3项等。156个项目几乎填补我国大部分工业空白,构建了我国工业体系,是目前所有工业成长之源。我国的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拖拉机、第一架飞机、第一台发电设备等,国家工业启程的很多第一都从这156项重大项目中产生。我国现在的许多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都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投资兴建的。例如,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的三大工程——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七号炼铁炉举行开工生产典礼。位于内地的包头、武汉的大型钢铁企业也先后施工。“一五”时期,平均每天都有限额以上的大项目开工或竣工。

国营企业以“一五”期间156个苏联援建项目和694个限额以上建设项目为基础建立发展起来。这是建立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计划配置资源基础上的,也为我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从产业和区域结构看,“一五”期间,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基础工业部门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旧中国重工业落后的面貌和不合理布局大为改观。这些变化均是依托国营企业的。

鞍山钢铁公司于60年代初总结了一套企业管理基本经验——鞍钢宪法。即开展技术革命,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坚持政治挂帅,实行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毛泽东高度评价了鞍钢经验。1961年制定的《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这个管理制度,并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使之成为扩大企业民主,吸引广大职工参加管理、监督行政,克服官僚主义的良好形式。鞍钢宪法成为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国营企业管理的典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营企业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工业化的水平。“一五计划”胜利完成后,又经过1956—1966年的十年工业建设。与1956年相比,1966年,全国工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了三倍。钢铁工业建设了国内最大的鞍山钢铁基地与武钢、包钢两大内地钢铁基地;机械工业分别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本行业,且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一部分现代化大型设备。1964年,我国主要机器设备的自给率已达90%以上。

经过大庆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我国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了大庆油田。大庆油田达到年产原油几百万吨的生产规模,比苏联第二大油田—杜依玛兹油田速度要快一倍。1960—1963年,大庆油田共用国家投资7.1亿元,除全部投资收回外,还为国家积累资金3.5亿元。三年多累计生产原油1000多万吨,油田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大庆油田还锻炼培养出一支有阶级觉悟、有技术素养、干劲大、作风好、有组织、有纪律、能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石油工业队伍。铁人王进喜等英雄人物便是这支队伍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全部开发过程是在困难时期、困难地方、困难条件下完全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进行的,没有任何洋人插手而且水平达到一流。1965年1月,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了大庆油田典型经验,指出他们的成绩是突出的,他们的主要经验是值得学习的,并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大庆由此成为我国工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这个时期,我国先后建设完成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到1965年,国内石油需求全部自给。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就此结束。石油工业也成为这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我国在交通运输领域布局的国营企业使得我国交通运输业获得长足发展。1958—1965年,全国新增铁路营运里程9000多公里。鹰厦、包兰、青兰新、川黔、黔贵等线路建成通车。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火车,公路、水运、航运事业也有较大发展。在“文革”期间,我国仍有一批交通运输线、输油管线设施相继建成。1968年建成的南京长江大桥是当时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铁路公路两用桥。经过改造的宝成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1974年,我国建成大庆至秦皇岛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

1964年,毛泽东从经济与国防的战略布局考虑,提出三线建设问题。1970—1973年,铁道兵相继建设了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湘渝铁路,改变了西南地区交通闭塞落后的情况。之后我国建设了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大型煤矿,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和葛洲坝等大中型水电站,建成现代化大型企业四川攀枝花钢铁基地。三线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使一批当时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与科研院所来到西部,为西部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和条件。

总的来看,建国前三十年,我国工业化创造了许多世界奇迹。新中国从一个连铁钉都不能制造到制造出飞机、汽车、军舰、大炮、坦克、两弹一星,都是在极差情况下由国营企业作为载体完成的。那时中国基本没有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很少,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力量和推动力量是国营企业与国有经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所有制结构主要是单一公有制经济,企业以全民所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数量相对稳定,增长较为平缓。以工业企业为例,1978年,全国共有工业企业34.8万个,比1957年增长了1.1倍,全国国有资产总额4488亿元。在这个重要时期,鞍钢、大庆、一汽、一拖、沈飞等一大批国营企业应运而生,撑起了国民经济的整个大厦。

1981年6月2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建国三十二年来,我们在工业建设中取得重大成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而这两个体系是以国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建国前三十年建成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后四十年中国经济的腾飞与工业化的深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兵工厂工业国有企业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未来兵工厂
三个聚焦破解国有企业统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