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一主体双引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山东华宇工学院为例*

2021-11-21贺红岩尹文荣

汽车实用技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通识工科课程体系

贺红岩,尹文荣

新工科背景下“一主体双引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山东华宇工学院为例*

贺红岩,尹文荣

(山东华宇工学院,山东 德州 253034)

为培养社会急需的新工科专业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一主体双引擎”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针对目前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质量问题,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从培养什么人即人才培养规格、如何培养这样的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两个方面,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新工科;“一主体双引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引言

目前,我国大学专业教育的界限非常严格、清晰,不同专业之间难以沟通与交流,更缺少融会贯通。本科工科专业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不强,通用能力差,管理能力欠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职业迁移能力不强。这些问题折射出工科专业技术人才在培养模式方面存在不足,所以必须从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出发,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一系列系统化的改革,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1]。基于此,山东华宇工学院开展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一主体双引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 对关键教学问题的分析

通过区域经济社会对工科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调研、用人单位企业对工科专业毕业生质量的调研和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的反馈,从问题的表象去分析反省,抽丝剥茧,找出这些问题、意见产生的根本原因,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教学问题[2]。

1.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不明晰

原有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只是概略性地说明了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没有用条理精确的语言对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进行详细的定义[3]。

1.2 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不协调

在已有的课程体系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以课程实验为主,缺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背景的知识综合应用与工程能力训练[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仅限于课程教育为主,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通识核心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也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善的培养体系,致使学生缺乏参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必备能力。

上述问题,反映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这样的人、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正是学校教学改革中必须明确并亟待解决的根本问题[5]。

2 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山东华宇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专业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建校之初,学校确定了“以生为本、学以致用、全面发展”育人理念,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有扎实基础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技术型人才。”正是基于学校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为进一步落实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研究以学校新工科专业为主体,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通识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培养学生“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双引擎助力的“一主体双引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是打破原来的学科知识结构,深入分析区域产业和企业对工科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构建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大,通识能力、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厚基础。

2.1 制订工程师培养规格,有效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不明晰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内在联系和教育教学规律,详细定义工程师应具有的五大领域知识结构、“6+1”能力体系。

五大领域知识结构包括通识、学科、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等领域知识结构。

“6+1”能力体系:包括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创新创造、独立思考、清晰表达、和谐共处等6种通识核心能力和1种管理能力。

2.2 构建“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培养”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有效解决了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不协调的问题

2.2.1课程体系

学校以工程师培养五大领域知识结构为核心,以“6+1”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学校培养、社会培养、自我培养多维度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学生最优成长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推行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管理的学习路线图,形成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平台、专业平台”和“‘6+1’能力教育模块、创新创业教育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3平台+(6+1)模块”式结构既能满足“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标准,又能达到“强能力培养”专才培养的目标。

2.2.2“6+1”能力培养体系

包括6种通识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和管理能力培养体系:

1)课程设置。把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创新创造、独立思考、清晰表达、和谐共处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人文素养》《国学文化》《工匠精神》等十门相关课程纳入新工科专业的通识选修课;工科专业复合选修课程组增设管理类三组共九门课程,管理复合课程组包括现代企业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和项目管理;财务复合课程组包括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营销复合课程组包括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构建通识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2)推进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通用管理能力。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改革,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倡导新工科专业课程“项目化”“任务化”教学,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2.2.3“三平台三层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三平台三层次”(搭建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的平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搭建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平台,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提升教育;搭建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的平台,面向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开展重点帮扶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基础三门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创业管理类八门选修课程和项目研发训练;增设创新创业技能实训课程,开展创业培训课、创新创业活动、仿真实训教学和公司实战教学。

2.2.4“层次+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体双引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区域社会需求,对工程师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职业能力对接学习领域,明确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基础层次、专业层次、综合层次和创新层次四个层次,内含模块化实践课程,以“创新教育为主线,积极建设、完善“理论验证为基础、综合设计为提高、工程应用为目的、创新实践求发展”的基于能力培养的“层次+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验环节、基本技能训练环节、专业技能训练环节,综合能力训练环节、实习环节、创新实践环节等,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从初级到高级的逐步提升。

3 结论

在新工科建设理念的引领下,新工科专业应重新建立“厚基础、重应用、强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建学生通识核心能力培养体系[6],持续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通识核心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1] 卢苇,李红梅,张红延.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02):17-19.

[2] 张光富,鲁娉,郭自嘉,李梦醒.基于产学研用结合的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研究[J].科技视界,2018(31):113-115.

[3] 贺红岩,夏传波,孔建华.基于产学融合的“双核渗透,学做一体”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5(12):73-75.

[4] 邓欣.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之我见[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98-99.

[5] 卢苇,李红梅,张红延.精英型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02):17-19.

[6] 彭华.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04):62-65.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One Subject and Two Engines"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Tak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He Hongyan, Yin Wenrong

( Shandong Huay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andong Dezhou 253034 )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urgently needed by the socie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 new training mode of "one main body and two engines" is proposed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In view of the quality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gineering tal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clarifies the main teaching problems to be solved, and expounds the methods and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from two aspects: what kind of person to train, that is, personnel training specifications, how to cultivate such people, and how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New engineering; "One main body and two engines" training mode of compound talents; Curriculum system

10.16638/j.cnki.1671-7988.2021.02.055

G420

B

1671-7988(2021)02-171-03

G420

B

1671-7988(2021)02-171-03

贺红岩,硕士学位,副教授,就职于山东华宇工学院,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近二十年。

山东华宇工学院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革命”的路径探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JG57)。

猜你喜欢

通识工科课程体系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