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影像记录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研究*

2021-11-21程纪香关文涛

体育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贵州省文化遗产物质

程纪香 关文涛

(1.凯里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2.凯里市第一中学,贵州 凯里 556000)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世居的省份,多个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融合,造就了多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但随着贵州生活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贵州省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减少,乃至消失。而影像记录方式,可将这些传统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的保留下来。2017 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对推进实施影像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随着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推崇,用影像的方式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与方法。且对保护与传承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

1 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记录的现实意义

1.1 影像记录有利于保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1964 年《威尼斯宪章》中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突出强调保存文化遗产“本真性”“完整性”的重要意义,也对遗产保护的过程提出了基本要求。所谓“本真性”,就是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保护文化遗产原生的、真实的、本来的原貌;而“完整性”,则是强调在保存文化遗产过程中,要全面的保留文化遗产本身的所有历史文化信息。[2]影像化记录恰恰集保留事物本真及完整于一体,可谓用现代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方便、快捷、符合要求的手段。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就是项目的移动性,动态呈现历史文化。用影像来记录的保存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展示形式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可最大程度的保留运动项目上本真性和完整性。采用动态的影像记录方式来保留、存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是对体育项目活动场景的实际拍摄,时间真实,内容真实,人物真实,动作真实,通过动态的影像记录,影像中参与运动的人物,他的行为举止、语气表情、活动情景等非语言性可表达的信息都能“真实性”,“原生态”的还原,展示与保留更加直观。[3]故用影像化手段对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不仅是一种活态保护与传承,更是贵州人们对本土文化记忆的重现,是扩大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惠及民众、辅助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也是今后对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的重要工作基础。

1.2 影像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更加全面、完整、长久

贵州省世居少数民族高达18 个,这些民族有着自己的语言,许多民族语言并没有实现完全汉话,有的民族没有独立的文字,这些导致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多数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口传心授,动作相传,甚至一脉单传。在民族、地域、无文字记录等因素的限制和影响下,许多项目走向消亡。用动态的影像记录,则可以将项目的整个过程、动作行为、生存环境、传承人、项目习俗等各方面的内容都全面的,完整的记录下来。而且更加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使保存更加准确,其项目风格、特点、个性展现更加全面,保存更加完整,也更加长久、深远。

1.3 影像存储简单,搜索方便,利于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与传播

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合会主席、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委员,弗兰克·阿斯卡尼强调全世界范围内,总共有1133 个电视体育频道,体育影像作品需要与时俱进。1996 年,我国启动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开始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进程。[4]2019 年9 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网站新增音频、视频链接,多媒体资源展示力度加大,影像的展视、展演受到高度关注。全国各地以“非遗影像.中国实践”为主题的活动开展。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现代科技的进步,媒体时代的发展,高质量、高品质、低成本的影像记录在使用、存储、传播等方面更加人性化、便捷化。数字化的存储也更加安全、分类管理也更加精细。借助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尤其是数字影像库、影像馆的建设等,搜索、查阅即方便又简洁,极大的满足了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上共享及现代化传播,弥补了贵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文献资料存储量大、共享人群少、传播范围小等困难。对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互联网、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平台进行共享与传播,扩大地域影响范围,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以及目前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存,申报与传承提供参考与借鉴。

1.4 弥补“人亡艺亡”的给非遗保护工作带来的痛惜和遗憾

据调研,目前贵州省现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是已经入选国家级、省级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的项目,还是散落在民间,并未得到申报的项目,半数以上面临着严重的传承危机,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着深厚历史、文化价值,承载着民族记忆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器材实物、秘藏典籍遭到毁弃,有的项目传承人年龄已经很大,后继乏人。尤其是受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以及城镇化的制约,许多项目已经“人亡艺亡”。对这些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时,动态的影像记录方式更有利于传播与传承。当没有传承人进行实地的演出时,就是通过影像记录来回放项目的实际情况,使人们更加了解项目存在的情景与物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记录、保护、保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尽可能的弥补“人亡艺亡”的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的痛惜和遗憾,为对承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民族文化记忆,传承人类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用影像记录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2.1 传承所需

贵州省9 个行政区内多民族共存在,世居少数民族时代久远,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活化石。以影像记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静态影像(摄影)、动态影像(摄影)两种形式,就保存的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长久性、便捷性等各方面来说,动态的影像更占优势,记录与传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立体、全方位、原生态。[5]同时这也是顺应民族文化学习和研究所需,是对民族文化创新传承精神的延伸,也是保护与传播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佳方式和途径。课题组对贵州6 市3 州的非遗网站进行查询,对非遗中心等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贵州省没有专门性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库。贵州省9 个行政区域,尽管都有非遗研究中心,多隶属于广电文化和旅游局,专职人员较少。网站的建设基本是按上级要求进行分类设计,但网站里相关链接数据不全。日常工作多以数据上报、非遗采集与统计为主。贵阳非遗展览馆建有专门性民族体育文化展厅、黔东南建有独木龙舟陈列室(已破坏)、黔西南建有“贵州龙”陈列室,其他地区没有专门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或展览馆的建设。贵阳非遗展览馆在贵州首创性使用影像视频资料配合实物展示,效果良好,但项目较少。各非遗研究中心保存的影像资料多是省级以上申报时制作的影像资料,且网站上几乎没有。省级以下项目进行影像记录的较少。且无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列性记录。仅文字记录与宣传,传播范围与关注度极低。总体来说,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数据较少,多数是存在博物馆或展览馆里的影像视频资料,更多的是以实物存在,或是一般性文字知识科普,资料零散。随着PC 端网站、移动端、APP、微信公众号、抖音类短视频平台等现代多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走的更远,就不能落伍,要跟进时代步伐,让更多的人看得见色彩纷呈、形式多样、独特古老的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2.2 发展所需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经济欠发达,交通相对落后。多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口传心授,身体相传,无文献记录,无影像参考。尤其是贵州省西南偏远地区,相对封闭,一些古老的村落受现代文化冲击相对较小,但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着民族、家族、性别、语言等诸多因素限制,导致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传承规模受到极大的限制。[6]如布依族武术、苗族武术、侗族武术等,不仅有着严格的传承谱系,更有着对家族、性别等严格规定的传承制度;又如布依族的“朵苟”、“耍吉篮”、“耍猫叉”,是极富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但无文字记载,文献中也没有将其汉化,传承方式以口传心授为主,外人难知其意,难以传承。再如镇远、铜仁的赛龙舟、隆里花脸龙、傩技-上刀山、攀岩技艺等项目,对传承的时令有着要求,只有在规定的时节、节庆、祭祀活动时才会有展示,其他时间难见其面。这些因素都限制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而用影像将其全面记录,图文并用,不仅克服了这些困难,还为其走出大山提供了途径。其次,贵州少数民族在城镇化的冲击下,许多古老村寨几近消亡,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很多项目现在已难见从前风采。如苗族射弩、傩技-上刀山、攀岩技艺,都是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人类文化发展与进步的见证。在城镇化进程中,生存土壤锐减,使之生存朝不保夕。动态影像记录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真实性、完整性、全面性、长久性、便捷性,传播更加立体、全方位、原生态、多角度。[7]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可持续发展下去,用影像记录来保护与传承则是必然之路。

3 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困境

3.1 采集困难、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区域面积大,涉及民族众多。采集前的困难,主要是对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与筛选。除目前已在各级各批名录里的传统体育、技艺项目,还有一些极具体育特征的舞蹈类、民俗类项目,应该根据其体育表达功能进行筛选。采集过程中的困难,主要是存在于影像采集的专业化。一般来说采集指南的制定及项目的筛选多是由体育专业的人士完成,因为不是每个科研团队都有专业的影像师,这就导致采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够高,会进行影像记录的,不一定懂体育的内涵,拍摄内容、角度不能全面突出体育的文化内涵;懂得项目特征与内涵的人,拍摄水平又不够专业。[8]跨区域采集过程中,人员的时间等调配困难;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很强的时令性,与节庆、民俗活动相关联,平时一般不开展,采集时限性极强,如贵州镇远的赛龙舟只有端午节的时候举行,所以一年只有一次采集机会,如果和其他地区的项目冲突,采集就受到很大影响。如果拍摄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根本没有补拍或是返工重拍的机会。

3.2 所拍摄传承人技艺水准难以把握

目前许多项目传承人趋向于高龄化,在采集时已不是他进行体育项目展示的黄金年龄,如果传承又有断层的话,那采集到的体育影像不一定是目前此项目的最高水准。同时现有传承人专业从事本项目传承的人也比较少,尤其是大型的民俗体育活动,很多人只是参与本次活动,对活动的起源、文化内涵早已不关注、不明了。如赛龙舟,尽管参与人数众多,观看人数也多,但是真正能够完成制作龙舟、扎龙头、祭出龙活动的人少之又少。传承人不一定能够全面完成整个流程,传承的完整性受到破坏,传承人的技艺水准难以衡定。在采集过程中,当团体项目出现传承人汇集困难,或是缺少部分技艺展示条件的传承人时,项目展示无法完整、系统,有时只能以访谈、口述史的方法来弥补影像记录的欠缺

3.3 影像制作的公众关注度与配合度低

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多样,数量丰富,但是这些传统体育文化多是依靠口传心授来完成传承,受现代竞技体育的冲击及城镇化的影响,许多项目与现代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差甚远,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众数量小,传播面积窄,加上人们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薄弱,影像记录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和民众产生共鸣,公众配合度低。同时一些喜闻乐见的项目,公众又认为稀松平常,无法产生民族自豪感,对项目的文化内涵认知不足,也导致其配合影像采集的积极性大大的降低。

3.4 影像传播渠道狭窄,部分项目受众面过小

目前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积最大的形式就是校园动态传承,但是经实际调研,校园传承过程中,一方面许多项目已经改变了本真性,如濒临消亡的拳种,不再以其本身的防御、制敌等为目的的动作传授为主,而是重新整合,整编成学生容易接受的套路动作。[9]其原本起源于生活,用于抵御外敌的招式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传承。同时在传承过程中,多数项目仅用于表演、展示,真正学艺到身,继续传承的人较少。如高台狮灯,具有极大的观赏性,但是真正的表演者却少之又少,很多地方在展演时,已改编成视频与舞狮相结合的舞台艺术,传播方式的改变,项目受众面的减少,都是制约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受众减少、传承路径的限制,都导致影像传播渠道变窄。

4 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对策

4.1 影像记录是一项跨专业、跨学科,多部门、多领域合作完成的工作。一个成功的影像采集团队,要有专业的拍摄人员,更要有对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研究基础的专家学者。[10]只有做好充分的学术准备,才能更好的指导拍摄,只有拍摄足够专业,才能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作、人文等特征充分展现出来。同时,只有多个部门、多个领域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包括拍摄参与者高热情的参与,才能记录完整,资料才能整合全面。这就需要贵州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影像化进程的顺利与完整。

4.2 影像采集过程中,要根据项目及传承人的具体情况,按计划、分批记录。如对年事已高的传承紧急调查与记录;对节庆活动、民俗活动提前分类,按时记录。这样才能避免因传承人的过世、节日已过,项目已举行完成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项目记录不全面,增加研究的时长。

4.3 田野调查要深入,学术准备要充分,对一些有着深厚民族、宗教保护的项目,要与之沟通到位,尤其是受众面积较小的项目,要增加记录的角度,将其全方位展示。拍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因为重拍或返工的机会较小。同时要与民众合作,项目的民众环境一在项目记录过程中同样重要。宁可后期多制作、剪辑,也不能少拍,不全面。4.4 推进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进程。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贵州省的体育旅游,建设体育非遗场所,打造民族文化品牌。通过激光多媒体、微缩实景再现等影展映,增大“非遗影像.中国实践”的影响力,推动贵州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品牌的建设。

猜你喜欢

贵州省文化遗产物质
贵州省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图
贵州省结核病定点医院名单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Tough Nut to Crack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