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强国、体育强校”战略实施背景下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策略研究

2021-11-21闫亚坤寇俊东

武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课程

闫亚坤 寇俊东

1.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德阳 618300;

2.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1 前言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简称《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协同联动,持续提升体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将体育建设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1]在此背景下,从学校体育层面出发,“体育强校”发展策略呼之欲出,各高校均对《纲要》进行全面学习和深入贯彻;结合学院特色,制定并发展了百花齐放的高校体育发展方针。

武术作为体育项目的一种,因其丰富的内容体系、独具特色的技击含义、深刻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各类群体的喜爱,[2]也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承担着不可缺席的重要作用。目前而言,武术课程在中、小学体育教育中发展普遍较好,而除开部分体育专业院校外,大部分高校武术课程建设与发展仍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开设了武术相关课程,但课程反馈褒贬不一,无法达到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目的与意义。

2 武术项目可以作为“体育强国、体育强校”战略实施的优秀践行项目

2.1 武术项目是贯彻“体育强国”“体育强校”方针落实的坚实保障

武术项目博大精深、博采众长。既有注重在自我修炼中追求形神兼备的套路演练形式,又有注重在格斗搏击中凸显武术技击性的散打对抗形式;既包括了名扬海内外,参与人数众多、老少皆宜的太极拳项目,又有传承于传统思想集大成者的健身气功项目;既有不受场地、器械制约的徒手演练或徒手对抗项目,又有注重正面对抗的短兵与盔甲项目;既有需要多人协同参与、团队奋进的舞龙舞狮项目,又有教导学生应对暴力危险的防身自卫项目;既可以实施传统的竞赛、表演、展示、宣传等活动,又可以组织策划新媒体气息的“快闪”、社团创新文化等活动。

学校体育活动实施过程中,需要多层次、多样创新的计划开展,这既是“体育强国、体育强校”政策的指引,也受到学生们日渐提升的体育运动需求所倒逼。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活动开展已逐渐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而武术项目可以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内容支撑,不管是从公共课、选修课、特色课、社团活动、学生组织等方式,亦或是教育、经济、文化层面考虑。选取适当的武术项目融入学校体育活动中,有益于学校体育活动的多样性,有益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运动锻炼的积极性。[3]

2.2 传统武德思想与现行体育教育“课程思政”思想的不谋而合

课程思政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教育,是为了凸显传道授业解惑基础上的立德树人。[4]它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而体育教育中的课程思政相较于其他理论课程最大的优点便是既可以通过语言思想的引导进行教育,又可以通过肢体运动的协作进行教育。这会使教育更加直观、更加深刻、更容易达到身体、灵魂全面教育的目的。

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发扬了中华民族重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在武术教学过程中,“习武以德为先”的思想贯穿于课堂始末,可以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讲礼守信、严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武术追求技艺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武德思想与体育课程思政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如出一辙,都是以学生的德行与价值观念作为最终落脚点,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引导或鼓励学生追求高尚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2.3 武术项目进高校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联系

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和壮大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之源;是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我国软实力的关键因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5]

现阶段,随着国民素质教育的逐步提升,高校已作为大多数人从学校跨入社会的重要传输纽带与学校教育的最后一块主阵地,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校中对大学生群体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政策方针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教育中的关键所在。而武术项目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靓丽子符号之一,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在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武术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武术项目的动作技巧与肢体控制能力,又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贯穿武德思想与武术哲学思想,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构建健全人格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 武术项目进高校现状分析

武术项目进校园的发展策略提出已久,早在2016年由中国武术协会推出的《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中已经提出重点推进“武术进校园”战略发展方针,[6]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也结合全国中、小学与大学生武术活动的特点,组织开展了多次武术教程优化与师资培训,全国各地方院校及各地体育、教育部门也对武术项目进校园提供了大力支持与保障。

但究其现实开展现状来说,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来说,虽然武术进高校发展策略呼声很高,各高校体育课程发展规划与课程体系建设都有所提及,但大多都流于形式、止于表面。只是把简单的太极拳或初级武术段位制内容开展成武术公共课,或笼统的开设武术选修课,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无形的给学生营造了一种错误观念,“武术课程就是太极课程”。其实从武术教学的角度来讲,24式或42式太极拳内容并不适合没有武术基础的初学者,较多的动作组合加大学生的记忆负担,较慢的动作节奏也不符合大多数大学生的运动需求。这导致了学生思想上抗拒教学内容,只追求考试合格的情况发生;也会导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降低,一味的只追求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恶性循环,不利于武术课程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武术课程教学方式单一、武术理论与武术文化教育缺失也成为了大学生对武术课程褒贬不一的原因所在。当前武术课程教学中,除体育专业院校外,基本采用的都是由武术教师(也有非武术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机械模仿,整个授课过程乏味且单一,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甚至连其然的教学效果都达不到。在武术理论课层面,经了解,在武术公共课课程体系中,设立整体、专门性的武术理论课的少之又少,更别提武德思想教育了。有学生就反应,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武术是什么,太极拳是什么,长拳是什么?就开始扎马步和练习野马分鬃了。这样的武术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 高校武术课程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4.1 武术课程内容选取面较窄

现阶段,除开一些体育专业院校或下设武术学院的高校来说,大多数普通高校开展武术公共课时,都以太极拳、太极剑、段位制长拳等内容为教学大纲体系;而在选修课方面,也基本上以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为代表性的课程体系构建。事实上,从公共课课程课时数有限、学生群体较广、身体素质层次不齐等特点上分析,不应该安排一些较复杂、较晦涩且练习模式单一、枯燥的武术教学内容,既不便于学生通过练习提高个体的机能水平,也容易打击学生对武术课程的积极性。而武术选修课程相较于武术公共课来说,其本身就存在一种被动与主动的区别,大多数选取武术选修课的学生,应该是对武术项目有很大的热情或本身就具备一些武术基础和武术经历。这样就更不能简单的以武术套路、武术散打为界定线,开展涵盖面这么广的选修课程。武术概念所属的庞大知识体系与具体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各方面因素影响的浅尝辄止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思维认知落差;也无法针对学生的特点(初学者和有一定基础者)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4.2 武术课程保障体系的力度较小

第一,对武术人才引进的力度不足,武术专业教师在体育教师中所占比例较少。[7]针对武术公体课来讲,由于涉及的班级学生较多,存在授课教师非武术专业出身的情况,仅在正式授课前由武术专业教师简单进行培训,甚至有的是课前从网上学习授课内容,边学边上课。第二,武术场地、器材较为匮乏。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标准训练场馆和标准训练场地,在器材申报上面也是支持力度不足,显然这对武术课程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第三,武术课程授课模式单一、枯燥;在武术教学中,采用的大都是教师动作示范,学生机械模范的讲解示范方法,缺乏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践、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方法。第四,武术课程管理、服务单位的重视度较为不足。笼统的将武术课程与其他体育课程同样要求、同样管理。当然武术项目属于体育,这毫无疑问,但它同样有其独特的习练风格与形式,笼统的覆盖只会让武术课程的发展逐渐走向歧路。

4.3 学校层面上的重视程度不足

现阶段,虽然大部分高校开展了武术项目公共课、选修课、社团活动等武术运动内容。但大都是抱着锦上添花的目的而实施的,一方面,只重视课程设置的有无,没有认识到武术运动的深刻价值、意义以及与学校体育间的深刻联系;另一方面,错误地以保障学生安全为由,抹杀武术项目中大部分技击内容。当然,学校注重学生安全无可厚非,甚至是值得认可的。但武术项目归根结底不同于其他体育项目,其立足点与优势也正是其所涵盖的技击性,那么,抛开了技击性的武术内容如何吸引学生,如何让武术课程出亮点,又如何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呢。

5 武术进高校发展策略的建议

5.1 扩大武术课程内容选取面,合理构建武术课程体系

对武术项目内容进行深度挖掘,选取既符合学校体育发展方向,又符合学生运动需求的武术内容,或对某一项武术内容进行学校体育层面上的借鉴改良。例如,武术中的防身自卫课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和应急应变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武术课程的积极性与体验感;舞龙舞狮课程,这是一门需要两人或多人配合的项目,学生通过练习后,身体素质得到一定提高的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协同配合能力,同样也是对中国舞龙舞狮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宣扬。

5.2 加大武术人才引进培养,完善课程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有具备专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才能更好的完成课程目标、课程要求。[8]所以,学校层面上既要加大武术专业教师的引进力度,也要鼓励既有的武术教师进行理论与技能的多方位继续学习和培训。另外,武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对场地和器材有一定的依赖性,学校应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武术课程的发展,对教学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5.3 适当增加武术理论课程,实践与理论并驾齐驱

一方面,加大理论课在武术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对武术项目基本理论、武德教育、中华武术传统文化进行课程梳理与建设,让学生对武术基本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既能为后续的实践课搭建理论基础,也能起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加强武术实践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利用体育课程独特的育人特点与武术项目特有的攻防技击含义、武德思想、哲学思想等来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

5.4 加强对武术项目的重视力度

这就要求高校既要开展武术项目课程,又要对武术课程有清晰的认知,不能蜻蜓点水,只强调课程设置的有无,要对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授课质量、课程目标及课程效果有一定的制度要求[9];然后对武术课程体系的建设、实施、宣传等提供政策支持,让学生能通过武术社团、武术展演、武术讲座等方式开展学生武术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体育活动,也能为武术文化的传播与宣传起到很好的纽带作用。

6 结论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经历了近代中国时代变迁的大转折下,继而以体育项目发展至今天,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但近几年的发展停滞也是一个迫切需要面对的问题之一。而“体育强国”“体育强校”战略方针的实施,为武术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也是武术项目在学校体育层面上实现其育人价值、树德价值的综合体现。反过来讲,武术项目也是“体育强国”“体育强校”战略方针实施的重要内容,即能体现出学校体育项目百花齐放的璀璨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的实际践行。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华武术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