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项目的目标定位研究

2021-11-21郭会丽

武术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拳术拳种技击

郭会丽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济南 250307

民族存续不仅指种族血缘的生物存续,每个民族独有的文化决定了这个民族不异化,保持其个性化群体的存续和独立。对民族自身文化的传承是保证“我之为我”的重要保障,具有民族存续的战略意义。自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校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件,强调了学校(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传统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高校与各级教育部门的联合推动下,作为非遗项目中重要组成内容的武术,进入高校以传人授课的校本课程形式在高校内开展传承工作,即是对优秀传统体育的传承,更是对华夏文明的传承。

1 非遗武术的概念、内涵及其基本体系内容

武术源自先民的狩猎、打斗动作,是融合了华夏审美文化、兵法、儒释道等各式文化的中华搏击术。核心内容为攻防技击技术动作,也是武术区别于其它以肢体运动为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项目的根本所在。武术按照习练人群分为校园武术、竞技武术、民间武术,校园武术是指在学校里以体育教师为传授者的武术教学,受众为学生,所教授的武术内容一般为长拳、太极拳、南拳,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武术的兴趣爱好,习得武术并作为健身内容;竞技武术是竞技体育运动的一部分,参与者为武术专业教练和运动员,主要在坚持武术技击内涵的前提下,追求动作的高难美,从而完成高水平的演练取得好成绩;民间武术是指民间自发开展的武术习练活动,一般以地方拳种的传承为主要形式。

非遗武术是体系完备,传承百年以上或者有三代传承史的武术拳种,以民间拳种为主,这些拳种的传承方式,解放前多以家族传承为主,兼有师徒传承,目前绝大多数拳种为自发的师徒传承,师傅与徒弟多因机缘结为师徒关系,是中华传统意义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实写照,形成可靠的师徒关系从而为拳术的代代传承形成基本的可能,非遗武术传承的机会成本之高可见一斑。

非遗武术项目的评定标准决定了每一个非遗武术项目都须是完备的拳术体系,即包括完整的拳术技术体系和拳术理论体系内容,需历经数年,从拳术技术到拳术理论等,经过师傅的口传身授,徒弟方可学会所有的拳术内容,但还要经数年将师傅所授内容不断研习才能出徒,这也决定了非遗武术传承的时间成本很高。师傅教授的过程,徒弟研习的过程,是专注的匠心精神的体现;师徒互尊互爱又是民间朴素的伦理文化体现,不同地域的非遗武术是在与当地民俗互相影响,或儒或释或道民间信仰的濡沐下形成的拳术理论体系,故而蕴含了丰富的家园意识形态的内容。

2 基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传承非遗武术的目标定位

2.1 强身健体:运动技能的传承目标

非遗武术是中国搏击术,攻防技击是项目的内核,肢体动作的外显为项目的可视化载体,是与人认知最相近的内容,因而也作为非遗武术的重要内容进行传承。非遗武术项目的拳术技术体系内容包括徒手的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对练、攻防技击、拳术功法,其中拳术套路与器械套路因为便于开展教学,也受学生喜爱,所以,在校园传承工作开展的初期作为主要内容开展和推广,培养学生兴趣,扩大传承群体,丰富校园武术文化内容。随着校园传承工作开展的广泛与深化,相对来说更贴近武术内核的对练、攻防技击、拳术隐含的功法等拳术技术内容的传授更易于开展。

非遗武术教学要有强身健体的目标定位。这是拳术套路教学的基本目标,非遗武术是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运动技能。非遗武术教学要有攻防技击的防身目标定位。武术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最根本的内核是其攻防技击内涵,所以无论是项目的传承人还是体育教师在教授非遗武术项目的过程中要始终坚守这一内核,用攻防技击教授动作,帮助学生用攻防技击去理解、记忆,并内化为动作,从而形成攻防意识,在必要的时候能够防身自卫。

2.2 德脉相承:非遗武术的德育传承目标

“习武先习德”,自古以来,习武之人重视武德,从择徒到授徒,重视德行的教养,所以现在见到的非遗武术项目都有武德伦理的内容部分,这都是历经百年以上形成的德行约束与崇德尚义的伦理价值取向。因此,在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倡导课程思政的当下,非遗武术即是天然的非常优秀的教育资源。

每个非遗武术项目都有一百年以上的传承史,其在传承过程中各代传人在历史上所做出的保家卫国事迹众多,对传承拳术的历代代表性传人事迹进行细致挖掘整理,就可以梳理出很多的仁义、英勇事迹,特别是近代发生的抗日战争事迹,红色文化特征明显的拳种挖掘出的教育资源,充分合理的用于校园传承的教学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非遗武术的校园传承要有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优良品质的目标。非遗武术项目开展的初期,学生基于兴趣爱好参与到学习中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和武术专业程度的加深,学生心理上的新鲜感势必会颓势而去,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武术传人吃苦耐劳的事迹,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克服心理困境和努力坚持的意志品质。

2.3 文脉相继:武术这一优秀传统项目的文化传承目标

非遗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华夏独有的一种文化景象。不同拳种因起源、传承等所经历的地域,传承人群文化取向等决定武术文化涵盖了博弈技击文化、军事兵法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充沛的民间地域文化,而这些文化或由侠客共同汇集体现的侠义文化,或由保家卫国侠客汇集而呈现的舍生取义博爱文化等。高校传承非遗武术项目并由拳种传人承担教课任务,这些文化便会通过传人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传承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奥妙与民间智慧的魅力,在武术文化的濡沐下主动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代代传承不息。

2.4 传统身体审美的延续:美育目标

非遗武术是“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所以武术之美既包含了以肢体为技击载体的“快、准、狠”外在形态美,又有“精、气、神”构建的意境之美,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凝结和体现。学生在进行非遗武术学习之前,因为受武侠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的影响,已经初步形成了武术美的意识形态,所以高校在开展非遗武术教学时,要对学生的武术审美信息进行收集,对于正确的审美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彰显,对于有偏差或者错误的审美要予以指正澄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武术形象,积极阳光的参加非遗武术的学习,通过非遗武术教学教会学生欣赏武术,并进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技击的中国传统美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中国传统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增强民族认同感。

2.5 匠心传承:不骄不躁,潜心钻研的恒心传承目标

高校邀请非遗武术传人进行课程的授课,跟通过教育系统培养的一线武术教师相比较,传人们是通过与师傅建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强烈师徒关系而关联的,日久天长的刻苦习武生涯,促使他们对所习武术更有感情,并自觉形成将所习武术传承下去的使命感。

因此,传承人对武术这一“看家本事”的挚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国传统的淳朴的师徒舐犊之情传递给学生,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学习老师静心打磨功夫,吃苦甘之如饴的精神,这便是匠心人文精神的传承目标。

3 结语

每个“非遗”武术项目都是具有独立的拳理、技术体系。拳理部分里面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拳约、拳规内容,是规范该拳术道德、伦理的部分,这部分内容源于中华文化,蕴含了华夏文明的智慧。

作为拳术收徒、授徒的总纲贯穿隐含与师徒之间的一切活动,是保证拳术代代传承不息的源动力。其中伦理部分所规范的习武重德和技术部分蕴含了非遗武术是以肢体运动形式承载内隐的、外部呈现的文化、技击思想内容。作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传承这一项目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并体现其体育、美育、德育等价值,且时间持续性上较普通的体育课项目要更具有持久性,是实现终身体育的良好途径。

猜你喜欢

拳术拳种技击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
少林拳术图说(七)
拳术论
少林拳术图说(二)
石头拳术秘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