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殖实训场生物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11-21李凤梅张业怀

广西农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实训养殖生物

李凤梅 张业怀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农类高职院校养殖实训场是开展实验实训教学、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农类高职院校持续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各个院校乘着“双高”建设的东风,实验条件得到改善,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安全问题仍然不可放松,仍然需要积极推进和加强实训场所生物安全管理建设,预防危及人们安全事故的发生。

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性的危险因子在现代技术应用中,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及对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教学用实验动物在为教学、科研等做出越来越重要的贡献的同时,也涉及一定的生物安全问题。教学用实验动物对学生专业技能提高起着重要作用,但在使用的各个环节如采购、运输、养殖、繁育、动物抓取、麻醉、灌胃、采血及外科手术等实训过程存在生物安全隐患[1]。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了多起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由实验动物造成的生物安全突发事件。

这些事故为全国各农类院校的动物实验教学敲响了警钟,使得许多院校更加重视生物安全问题。因此,加强农类院校养殖实训场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管理,保障师生在教学实验中的生命健康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为此,本文结合农类高职院校实验动物管理和使用情况,分析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实验动物使用基本情况

农类高职院校实验动物主要分为教学实验动物、科学研究用动物两大类。

1.1 实验教学

实验动物在教学实训中使用极为普遍,主要用于动物解剖学、生理学、外科手术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动物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动物诊疗等多门课程实验实训教学,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上述实验实训所使用的动物主要有猪、牛、羊、家禽及家兔等畜禽,青蛙和小白鼠用得次数比较少。实验教学动物的使用特点:使用次数多,数量较大,持续时间从开学初到授课结束,规格要求不严格,但要保证质量及供应时间。

1.2 科学研究

实验动物不仅在教学实训中使用,而且在科研工作中作用明显。2012年,40%左右的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课题中均使用到实验动物[3]。由此可见,科研上实验动物的监管也不可放松。

农类高职院校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职能,在科研工作中应着力于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生长性能提升等方面的研究,为动物的健康成长、生长性能的提高、品质的优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科研用实验动物的特点:不同的研究方向需要不同的实验动物,对动物的质量和规格要求高,饲养时间长短不一,因此所需的实验动物种类多样,时间不确定,监管难度加大。

2 实验动物管理存在的安全隐患

和其他实验室相比,养殖实训场的安全隐患更为复杂和多元化,除了包含有病原微生物、实验动物外,还存在高压蒸汽灭菌器、煤气罐、全自动电热开水锅炉等高安全风险设备。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及我国2017年3月修订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2018年修订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1年修订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和标准规范为依据,分析养殖实训场的安全隐患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一直以来农类高职院校实验实训管理人员在个人职称晋升及福利待遇方面与专任教师有较大差别,岗位身份不被重视,也没有对外交流、培训的机会,致使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一些优秀的管理人员最终想方设法转往其他职位,无法形成优秀的管理团队[4]。

融合器模型采用与完整模型同样的边界条件,将预载荷73.6 N,力矩1.8 N·m的载荷,根据右手定则,施加在耦合点,用来模拟颈椎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四种运动,比较在不同运动下完整模型和融合器组运动范围、防下沉能力指标的变化,查看C6上终板和融合器的应力分布情况.

许多农类高职院校没有设置专职的实验动物管理岗位,只是安排某个实验教师兼任这一工作,监督相应的清洁卫生。由于这类工作人员安全培训不到位或缺乏监管,又没有相应的岗位职责及成长空间,而且管理人员经常变动,因而造成工作不到位、不尽责或不熟悉,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致使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更不用说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了。

2.2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养殖实训场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内高校不断完善病原微生物或传染病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责任体系与制度。但多数农类高职院校对养殖实训场重视不够,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如实验动物引进原则、实验动物使用规范、卫生防疫制度、实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制度、生物安全教育培训及突发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未形成文件。有研究报道,2010—2015年国内外高校95起实验室事故中有52%是由于管理监督不到位引起的,可见安全管理不可小视[5]。另外,由于养殖实训场规模不大,各种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根据实训需要而变动,动物的来源主要由市场购进,这种模式给养殖实训场带来了疫情的风险。即使引进有资质的实验动物,但在饲养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依然存在感染新疫病的可能。此外,由于没有制定对人兽共患病检测的制度,饲养过程检疫又存在随意性,实训中又缺少正规的防护措施,存在潜在的生物安全隐患。

2.3 养殖实训场设计存在不足

根据我国2017年3月1日修订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第九条要求:实验动物的饲育室、实验室应设在不同区域,并做好严格隔离。第十一条要求:实验动物必须按照不同来源,不同品种、品系及不同的实验目的,分开饲养。调查发现,目前一些农类高职院校养殖实训场存在着各门课程实训场所未严格分区,动物解剖与临床诊疗课程的相关实训设置在同在一场所,增加了生物安全隐患;各种动物饲养于同一栏舍,增加了不同种动物之间感染的机会;动物栏舍无防鼠防虫设计,野生动物及昆虫自由进出,给可能携带有高致病性的一、二类病原的蝙蝠、野鸟、蜱虫等传播疫病增加了机会;动物栏舍结构的不合理,动物可以乱串,造成病原微生物更大范围传播[6]。

2.4 生物安全教育培训缺失

动物实验是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教师与学生是实训的主体,在使用养殖实训场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师生的安全意识、行为有重大关联。

生物安全教育是教学实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调查发现,多数农类高职院校生物安全教育主要是通过部分有经验、有责任心的任课教师在部分实训课中提醒来进行,而相当部分的年轻老师只是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授课,忽略了生物安全教育,因此,学生的生物安全的意识处于空白状态。自救知识与应急措施欠缺,无法应对应急事故发生。要杜绝生物安全隐患,需要从实训场一切活动抓起。尽管目前我国一些农类高职院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教育的必要性,但依然存在着落实不到位、安全教育措施不全等一些弊端[7]。有些农类高职院校在教学实验中,存在着动物实验操作不规范,师生未养成操作前戴手套的习惯,甚至动物未经消毒完全、麻醉或麻药未起作用,学生便开始进行实验,师生实训过程中安全意识淡薄已成为农类高职院校实验教学安全的隐患。

2.5 养殖实训场废弃物处置不规范

养殖实训场教学实验和科研过程中产生多种废弃物,如一次性PE手套、针头、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手术刀片,动物的组织样品、器官、尸体等。这些废弃物往往含有病原菌或对环境有损害物质,如果不进行无害化处理,会危害环境及人们的健康。调查发现,有部分实训课产生多种废弃物,值日生未进行分类及无害化处理,就直接作为生活垃圾扔入垃圾桶;化尸池设计存在缺陷,动物尸体等废弃物很快填满,无处可放的动物组织样品、器官、尸体则随意填埋,可能由于填埋深度不够,导致流浪狗、流浪猫甚至老鼠等多种野外动物把尸体从土里挖出来或被雨水冲刷流出地表,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3 对策与建议

基于农类高职院校生物实验室管理办法,针对多数养殖实训场存在的安全隐患,特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农类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和完善实验动物安全管理制度,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及我国2017年3月修订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GB19489-2008)《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2018年修订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11年修订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和标准规范为指导,制定一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使实验动物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如“养殖实训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养殖实训场实验动物废弃物处置的要求和流程”“养殖实训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职责及责任追究实施办法”“养殖实训场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与卫生检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是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保证。

3.2 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层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是保证教学实训生物安全的重要环节。生物安全是教学实验室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管部门根据学院生物安全的发文,结合养殖实训场的实际情况,把各项规定、制度落到实处;设生物安全管理岗位责任人。生物安全管理岗位责任人应制订每学年的生物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及培训时间;制订各种突发事故的应急方案,并进行演练。生物安全管理岗位责任人还应根据我国《实验动物管理条例》规定,以及不同的实训或科研目的需要,选用具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或加盖实验动物生产单位印章的《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以及质量检测报告的实验动物。引入的实验动物必须进行隔离及检疫,合格后才能进行相应的实验。当学生进入实训场所,任课教师第一次课应当向学生详细介绍实训场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使学生树立生物安全意识。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生物安全意识,对于不规范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实训结束后,物品要分类放置回原处,将已污染与未污染用品分开放置;所有实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及无害化处理。对于需要进入实训场所开展科研的师生,需经生物安全管理岗位责任人审批后,并进行相应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培训、考试合格后才可以开展工作,其产生的废弃物处理方法同教学实训。

生物安全管理岗位责任人组织人员负责每日轮岗巡视督查实训及安全生产情况,对实训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要做到早上报、早解决,尽量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减少损失。主管校级领导“放权”的同时要加大监督力度,应当定期对实验动物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按照管理制度督促实际管理工作实施,从而促进生物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3.3 培养高素质的安全管理队伍

实验动物的安全管理离不开一支具有高素质、有责任心、稳定的生物安全管理队伍。生物安全管理队伍是安全责任执行的主体,因此,农类高职院校领导要认识到加强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通过激励机制进一步有效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有计划地招聘志愿管理岗位的专职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作为人才储备,并有计划选送相关管理人员出去培训和深造。除了提高专业素质和管理水平外,还应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和自豪感,组建稳定的实验动物源性疫病检测队伍,定期对饲养的动物进行检测监测、预防预警,将可能性出现的危险危害降到最低[8]。

农类高职院校应制定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工作内容设置不同岗位级别与待遇,并定期定岗对人员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优秀的人员给予岗位级别提升及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促进农类高职院校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及水平整体提高[9]。

3.4 执行实验场所安全准入制度

加强师生生物安全培训教育,建立实验安全考试系统,考试内容包括化学、生物、机械、消防等方面,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侧重点不同的考试内容。凡是进入实训场所的学生及教师,都必须先参加多项目的生物安全培训,了解实验化学试剂使用和存放注意事项、人畜共患病与病原微生物的危害、如何安全的抓捕动物、仪器设备安全使用及学院制订的有关实验场所的规章制度等,通过考试才取得实验场所的准入证,方可进入实验场所开展实验。

3.5 规范实训场所建设

在实训场所的建设与改造中要明确以下几点:一是布局要科学合理,不同的动物分区分别饲养,避免交叉污染;动物饲养栏舍设计要防鼠、防动物逃逸、方便抓捕,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二是要设置醒目带有标识的废弃物收集和处理装置。三是设置合理的化尸池并做好警示标示。四是设置独立的放置高温水锅及高压灭菌锅等设备的场地,以确保水电安全。五是为师生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物品、防意外伤害用品,并放置在带有标识的醒目位置,方便取用。

3.6 规范化处理养殖实训场废弃物

在养殖实训场开展多个课程的实训课,由于实训项目不同,开展的时间也不同,因此实验结束后对废弃物处理至关重要。具体做法是设置标记不同的废弃物的垃圾袋或垃圾桶,认真填写种类、日期等;与废弃物处置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方便及时处理废弃物,以减少污染;教师在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并收入相应标记的垃圾袋或垃圾桶内,进行高压灭菌等无害化处理,最大程度地降低废弃物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同时改进实验技术并提醒学生实验用物品尽量多次循环利用,做到从源头上减少实验废弃物的产生量,实现从源头上减量控制。

4 结语

农类院校养殖实训场生物安全管理对建设“双高”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按照我国现行的实验室及实验动物管理的国家标准和管理条例,通过加强养殖实训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管理制度,培养高素质的安全管理队伍,推行实验场所安全准入制度,加强师生生物安全培训教育及规范处理养殖实训场废弃物等措施,强化生物安全意识,将生物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猜你喜欢

实训养殖生物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上上生物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第12话 完美生物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