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下“体医结合”型人才的素养构建研究

2021-11-21赵友林

运动精品 2021年6期
关键词:人才素养体育

赵友林

健康中国下“体医结合”型人才的素养构建研究

赵友林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092)

培养“体医结合”型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基于OECD框架,探讨健康中国战略下“体医结合”型人才的素养体系的构建。认为“体医结合”型人才的素养体系可构建在体医理论知识、健康促进技能、跨领域能力、健康体能、心理健康、健康意识、健康行为、社会适应、应变能力、道德情感这十个层面上。针对该素养体系,高校培养“体医结合”型人才可采用专业融合式的培养方法,突出专业实践的关键地位,强化科学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注重人文教育和道德实践。

健康中国;体医结合;素养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前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健康中国”是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体系之一,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体育运动具有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特殊作用,而医疗承担着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重要功能,体育和医疗分别在前端和终端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因此,培养服务于大众健康事业的“体医结合”型人才(以下简称“体医”人才)将是落实“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依托。“体医”人才需要具备“体育+医疗”的复合型素养,但相关高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体医”人才并没有明确的定位和评价体系。为此,笔者以经合组织构建的核心素养框架为基础,探讨“健康中国”对“体医”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体医”人才素养体系的构成,以期为培养符合“健康中国”建设的“体医”人才提供参考。

1 概念界定

1.1 健康中国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是“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以共建共享为基本路径,以人民健康为核心,最终达到全民健康。健康中国是一个惠及全民的系统工程,其特征与内涵如下:第一,全面性,即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人人健康。个体通过接受健康教育和参与全民健身,培养健康的意识和素养,塑造健康的行为和体魄,形成合理膳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个体获得全生命周期健康,构成健康的家庭、健康的社区、健康的企业。第二,系统性。“健康中国”战略统筹内外部环境,针对卫生计生、体育健身、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等影响健康的因素,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等五个方面的战略任务,形成促进与维护健康的社会大系统。

1.2 体医结合

目前学界对“体医结合”没有统一标准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切入视角进行了界定,归纳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从知识体系的视角进行界定,如叶春明等解释体医结合就是在“大健康”理念下体育和医学的融合,是指康复医学、运动医学、保健体育、健康管理学等众多知识的集合[2]。(2)从实践操作的视角进行定义,如冯振伟等将“体医融合”解释为基于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持续性,把体育、医疗等多项健康技术手段综合运用于民众科学健身及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中,以获得健康促进的全生命周期过程[3]。(3)从综合抽象的角度进行界定,如梁美富等认为“体医结合”是以体育学和医学理论为基础,以体育学和医学知识技能为手段,促进人类健康的一种服务模式[4]。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探索性地将“体医结合”定义为体育和医学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手段、部门产业等一系列要素的融合,以服务人类健康为目的的一种现代理念和模式。

1.3 OECD核心素养框架

为应对21世纪的变革与挑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经合组织,OECD)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项目,从此拉开了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序幕。经合组织界定核心素养为促进个人拥有良好、成功的生活的重要素养。基于此构建的核心素养框架包括互动地使用工具、自主行动和在社会异质团体中互动三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人与工具、人与自己、人与社会的关系[5]。OECD核心素养框架为相关的素养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性参考框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理论价值,对世界各个国家和组织的教育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 “体医结合”型人才素养体系构建

OECD核心素养框架超越了传统知识和技能的内容,旨在让个体达到个人成功的生活和社会的良性运行,符合“体医”人才服务国家健康的社会愿景。根据核心素养框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导向,在借鉴姜勇等[6]学者研究上,将“体医”人才的素养体系构建在三个层面上:(1)人与工具,个体通过专业的学习或交叉培训,掌握体育和医学领域的理论知识,运用健康促进技能并提高跨领域能力。(2)人与自己,个体通过接受教育以及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意识,塑造健康体能和健康行为。(3)人与社会,个体完成学习任务后,能拥有基本的道德与责任,顺利融入并奉献社会。

2.1 人与工具

2.1.1体医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制约着理解和思考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和根据。“体医”人才将来要解决社会中各类人群的健康问题,它以“运动+医学”为基准点而又远远超出了这个范畴,与人口结构、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体医”人才不仅要掌握医学和体育学的基础知识,而且要熟悉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一般专业知识,具备交叉学科思维,形成多学科有机融合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理论知识:(1)临床医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医学基础知识;(2)体育概论、运动项目理论、社会体育指导方法等体育学科基础知识;(3)运动医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医务监督等体医交叉学科涉及的专业知识;(4)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性知识。

2.1.2健康促进技能

健康促进技能是指从业者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和技术。面对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体医”人才应具备的主要技能包括:(1)思维型技能:一般性疾病诊断与评估、运动风险与评估、运动处方等(2)操作型技能:使用医疗设备和运动器械、运动项目指导、康复按摩手法等。在实践中发挥技能不仅能提高专业能力逐步达到孰能生巧的效果,而且更容易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从而有利于疑点难点的突破和创新。精湛的健康促进技能是“体医”人才得到社会认可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最有说服力的职业符号。

2.1.3跨领域能力

跨领域能力指个体能在不同学科组成的综合领域内高效学习、工作的能力。跨领域能力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科融合对现代人才提出的必然要求。“体医结合”是一个涉及“防”和“治”,涉及“体育”和“医疗”,涉及人的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大健康领域。跨领域能力包括正确应对并处理健康问题的能力,开发健康资源的能力,健康促进的创新能力等。跨领域能力是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一系列素养的综合,也是“体医”人才各项能力的基础,这种综合能力将随着越来越多其他因素的加入而愈发重要。

2.2 人与自己

2.2.1健康体能

体能主要包含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由身体的外部形态、机体机能和运动素质三个方面组成[7]。健康体能是个体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和参加一切活动的前提和保证。健康体能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年龄增长、工作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形成和保持健康体能需要在遵循人体生长发育规律的前提下,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健康体能是个体良好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健康体能不仅是“体医”人才必备的素养,它也是每个职业、每个人追求的基本素养。“体医”人才同时承担着运动项目指导的角色,其身体素质水平不仅要支撑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要,而且要通过规范的运动方法和较高的体能水平形成示范。

2.2.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具有良好的生理状态,在此之上具备内在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由此表现出来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8]。心理健康是在健康体能基础上个体能高效学习、工作、生活和参加一切活动的保证。随着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提高,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提高。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坚强的意志成为选拔和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标准。“体医”人才在保持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要充分挖掘体育运动宣泄负面情绪、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根据不同人群的心理特点制定运动处方,致力于大众获取最大的健康效益。

2.2.3健康意识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它指导人的实践行为,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主观能动性。健康意识是指人们对健康的信念和观念,即人们对健康价值的态度和能否获得健康的信心[9]。个体的健康意识一般在学生阶段通过接受教育获得,成年后容易受生活环境和社会氛围的影响。健康意识是人们践行健康行为的“指挥棒”,培养和强化大众健康意识是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体医”人才要认同健康的价值,加深对健康知识的理解,传播健康理念,引导更多的人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的观念。

2.2.4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被认定为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增进身体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10]。“体医”人才作为健康事业从业者,需以身作则践行健康行为,树立良好榜样。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学会健康管理,合理膳食,规律作息,珍爱生命,关注健康,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情绪稳定,乐观开朗,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生命质量。

2.3 人与社会

2.3.1社会适应

社会适应是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习惯或态度的过程。人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高级物种,只有融入社会才能达到成功的生活。任何素养的培养最终目的是个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健康中国”建设需要大量实干型人才奋斗在服务健康的基层和前线。“体医”人才的社会适应素养主要体现在:完成从学习为主到工作为主的转换,适应各种条件的工作环境,抗击压力和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与病人的沟通相处,自省自律等。

2.3.2应变能力

应变能力是个体在适应和融入社会的基础上有效解决各种问题的高级综合能力。应变能力是高效学习、工作以及实现创新的必备条件,缺乏应变能力在实践中将举步维艰。健康工作覆盖地域范围广,接触人群种类多,涉及人的整个生命系统,掌握应变能力是解决各类问题的一大助力。培养应变能力可以帮助拓宽视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对“体医”人才来说,主要体现在:适应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效运用所学预防和解决各种人类健康问题。

2.3.3道德情感

健康工作从业者兼具“教师”和“医生”的双重角色,在促进大众身体健康的同时传播着生命观和健康观,承担着健全人类生命的重要责任。道德缺失导致的知识技术滥用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体医”人才在专业活动范围内应遵守特殊道德规范,既包括一般的社会公德,又包括更高层面的职业道德,具体体现为对工作(专业)的情感、对服务对象的情感、对生命的情感,如爱岗敬业、公平公正、团结合作、不怕吃苦、无私奉献、敬畏生命、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3 培养“体医结合”型人才的实践思考

3.1 采用专业融合式的培养方法

“体医结合”的关键点在于实现真正的交叉和融合。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在课程设计上,各院校要公平对待体育学科和医学学科的地位,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兼顾体育教学和医学教学,兼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加强短板学科建设的同时发挥院校特色。在院校办学上,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可以采取联合办学的方式,弥补自身短板学科的不足,实现平台和资源共享,综合性院校可借助内部便利联合医学院和体育学院进行专业“方向班”的培养,区域各院校之间可建设“体医结合”教育共同体,从教学到办学将“结合点”落到实处。

3.2 突出专业实践的关键地位

健康事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实践学习是将学生所学转化为社会所用的关键环节。高校要重视专业实践,提高技能教学在整体教学课程中的比例,加强校企合作,通过组建体医临床中心等探索实践创新的新平台、新模式。要转变传统单一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创设情景式考核,在真实环境中考察学生的行为举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导向,建立健全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实践评价体系。学校可充分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的时间组织学生进入社区或医院开展体质检测、医学体检、健康知识普及等活动,并将实践表现纳入学生的总评成绩,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接触社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强化科学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以及亚健康人群的增多,未来健康领域的职业具有责任大、成长周期长、工作压力大的特点,这首先要求从业者有健康的体魄足以支撑高负荷的工作,在此基础上指导他人科学锻炼。因此,培养体医人才要强化终身体育的观念,强化体格和身体素质训练,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必要的运动技能,形成科学锻炼的习惯,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做好身体准备。学校要适当提高各类运动项目课的课时量,针对专业特点制定合适的运动技能考核标准。另外要加强课内外联动,开发丰富多样的体育资源,通过举办各种体育竞赛、素质拓展、社区体育指导实践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全面培养与运动相关的竞赛能力、训练能力、管理能力等。

3.4 注重人文教育和道德实践

高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确保体医人才长期投身于健康事业的动力。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德育和人文素养提升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将传统的潜移默化感染式培养向积极主动传播式转变。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开设社会学、历史学、心理辅导、中华传统文化等选修课程,将我国的国情、政策、历史、文化融入学校德育培养工作,提升学生对社会的感知度,强化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在实践方面,探索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的实践模式,鼓励和扶持学生到农村乡下等体育医疗资源匮乏的环境中实习,引导学生在反差环境下感悟责任担当,凝聚对健康事业的情感,坚定远大的理想信念。

[1]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http://health.china.com.cn/2016-10/26/content_9112365.htm, 2016-10-26.

[2]叶春明,于守娟,杨清杰.”体医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19(01):7-10+53.

[3]冯振伟,张瑞林,韩磊磊.体医融合协同治理:美国经验及其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5): 16-22.

[4]梁美富,郭文霞.“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医结合的发展路径探讨:基于PEST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03):52-56.

[5]辛涛,姜宇,林崇德,师保国,刘霞.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28.

[6]姜勇,王梓乔.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特征与构成的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6,3(10):39-43.

[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184.

[8]王登峰,崔红.心理卫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9.

[9]王京转.体育课对大学生健康意识养成的影响[J].当代教育科学,2015(11):62-63.

[10]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801/t20180115_324647.html, 2017-12-29.

Research on the Literacy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ed Sports and Medical" Talents under the Healthy China Strategy

ZHAO Youlin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赵友林(1997—),硕士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人才素养体育
人才云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我们的“体育梦”
毛遂自荐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