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愁记忆蕴含的旅游价值研究

2021-11-21邓雨艾黄楠澜陈玉婷周云心

当代旅游 2021年19期
关键词:乡愁记忆旅游

付 琦 邓雨艾 黄楠澜 陈玉婷 周云心

1.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2.成都理工大学管理科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引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一词再次进入人们视野,引起社会大众的广泛讨论。2015年纪录片《记住乡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收视率迅速破1%,引发了海内外观众的强烈关注。可以说,“乡愁”文化形式引发热潮,广泛地表达出新时代的人们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与情感诉求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愁记忆是什么?从记忆主体上划分,可以分为个体角度和集体角度。从个体角度上看,谢新丽等[1]认为,“乡愁”记忆是公众个人情感对特定场所的投射。陆邵明[2]认为乡愁首先是一种对于“故土”的情感;其次是对家乡的一种“记忆”与期望。从集体角度上看,陶成涛[3]认为,乡愁是一种个人追怀,而乡愁记忆是一种社会集体意识,一种对传统文明“失忆”状态的找寻。

有研究认为,乡愁记忆的主体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二者并不冲突。乡愁所带有的主观性,让每个人对于乡愁是什么,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它可以是故乡的人、故乡的山,也可以是故乡的一碗面等。同时,人是社会性的人,人是集体中的人,乡愁记忆也可以是人们对往昔生活的共同理解与回忆。在城市记忆的研究中,王敏等[4]提出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仅能代表城市记忆的一部分,集体的权威性记忆和个人的非权威性记忆连结才是完整的城市记忆。本研究将乡愁记忆界定为特定主体基于时空分离环境而产生的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性与恢复性情感诉求,是一种对故乡或昔日生活的记忆。乡愁记忆可以是一种个人内在的文化依恋、精神需求,也可以是群体对往昔乡村生活集体记忆的共鸣。

如今,随着旅游产品的开发向着纵深阶段发展以及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乡愁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对于防止乡土社会凋敝、传统文化衰落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5]。乡愁旅游正是人们对于乡愁情感的追寻与乡村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良好模式。如何将乡愁记忆中蕴含的旅游价值与乡愁旅游良好结合,防止乡愁记忆断层的出现,成为本研究探讨问题的核心。

一 乡愁记忆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一)现代社会发展导致乡土失落

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以及工业化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剧烈变动,在这些物质因素改变的基础之上,人们的心态和思想观念也产生了变化,现代化发展使得原本的乡土生活成为一种回忆。张诚等人提出乡土特性在现代化冲击下不断削弱, 乡村开始进入“后乡土社会”,具有流动性、异质性和市场化三个方面的特征[6]。

工业发展使农业文明受到冲击,传统的乡土社会发生改变,乡土人情淡化。进入工业时代之后,人们的生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处于一种高生活压力、低社会联系的生活状态。工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依靠契约维系,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个人的价值与利益更加受到追捧,人与人之间缺乏情感交流与互动[7]。

(二)记忆断层促使人们追寻乡愁

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农民迁移到城市中表现出种种不适应,他们习惯了乡村中的“熟人社会”。而在都市中,人与人之间难以弥合的距离感和快节奏生活、高效率工作带来的压力让他们更加怀念起自己曾经的乡土生活,对记忆中的乡村充满怀念。

群体性的情感反思只是一个表现,而更加直观的体现是“记忆断层”的出现。记忆断层的概念多出现在城市记忆的研究之中,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概念界定。记忆断层,简单来说就是社会中不同代际群体之间关于某一事物集体记忆的偏差或隔阂,造成记忆的中断。因为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使得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了乡村的凋敝。乡村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图景无法在新生一代的生活中体现,造成了两代人记忆的割裂。正如李蕾蕾提出“回不去的故乡”,无论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都将失去温情脉脉的乡愁[8]。

二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为了真实了解到乡愁记忆主体的记忆方式与记忆情感,以及乡愁元素对于乡愁记忆的唤起对于乡愁旅游价值的作用,本研究选择了都江堰柳街镇的七里诗乡社区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运用访谈法一共进行了两次数据的收集工作,收集访谈资料12份。采用文本分析法,对网络社交平台游客等发布的评价、感想以及拍摄的图片进行了收集,共采集到35份样本,最后运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探索和挖掘。

都江堰七里诗乡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最南端,是都江堰市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区于2008年被评选为“中国民间艺术文化之乡——诗歌之乡”。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良好,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七里诗乡创造了独特的农民文化、乡俗文化。八百多年前,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到达布金寺,并创作了一首《夜宿布金寺》。由此,诗歌文化在七里诗乡扎根发展,在这里农民诗人随处可见。但是,十多年前七里诗乡的环境状况变得非常糟糕,不少村民先后搬走。离开了家乡,村民创作诗歌的热情也不复存在。后来当地通过发起“扫把革命”,发挥当地居民的主体作用,并以保持生态和留住乡愁为出发点,动员群众原址重建、原屋修缮、原貌修复,完整保留了茂林古井、小桥流水等原生态川西乡野特色。七里诗乡从“垃圾遍地”到“诗歌满乡”,其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乡愁记忆发挥的积极作用,对于本研究有重要研究价值。

三 研究发现

通过反复熟悉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对信息点进行编码,将类似自由节点归纳到树状节点中,删去无效信息点,研究将七里诗乡游客的感知体验设置了三个一级节点,分别是乡愁记忆与情感、乡村图景与愿景、旅游价值与重游意愿。

(一)乡愁记忆与情感

首先,乡愁凝结着个人对地方的特殊情感和特定记忆,是个人情感对地方的投射,能够激发人们的出游意愿,让人们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寻找家乡的记忆。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发现不同游客对于七里诗乡的景观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记忆。

个案A: 我(对这里)印象最深的是油菜花,以前我家后面就是油菜花田,大片大片的油菜花很有四川的感觉。

个案B: 七里诗乡的那种小平房总让我想起老家的院子,小时候和同龄的小伙伴一起在院子里兜圈子玩儿,出院门就有菜地和鸡舍,可以去摸鸡蛋、吓鸡跑,还能在菜地里面找蚯蚓……

其次,通过在社交软件以及旅游点评平台收集到游客拍摄的图片以及评价,将图片编码为文本,对内容进行词频分析,发现游客对于七里诗乡中自然景观提到较多的分别是田园,21次;大地,18次;水稻,12次;油菜花,7次;湿地,6次;春风,4次。这些词语对七里诗乡的形象描写表现出其独特的田园景象。其中油菜花出现在了大量游客的留影照片中。在四川,油菜花是常见的农作物,是四川人关于乡村的集体记忆。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乡愁记忆的唤起直接依赖于特定的场景,无论是个体记忆还是集体记忆,都离不开“场所”,如果说时间流逝还可以追忆,那么“场所”的消失,就使得文化事迹无法诉说,文化内涵无所依存。“场所叙事”理论认为,城市空间的文脉信息及其语境可以借助场所的物质与非物质要素与载体呈现出来,从而使得隐性的、片面的城市文化信息较为直观、完整地凸显出来,进而构建使用者与城市场所之间的根植关系[9]。对于乡村来说,“场所叙事”同样重要,乡村特色地域文化的打造,对乡村旅游发展尤其重要。

(二)乡村图景与愿景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乡村文明被看作是落后的文明。人们逃避乡村,不愿记忆和回忆关于乡村的一切[10]。但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发展实现巨大飞跃。传统的落后贫穷的农村景象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方便现代的新式农村图景。

通过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在涉及乡村情感时,部分游客表现出对乡村图景改变的看法以及对未来乡村发展的期待,主要表现为绿色、自然、休闲、便利、舒适等正面描绘。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使得乡村文化得以唤醒和依托,是游客愿意来到乡村旅游的重要诱因之一,也是游客愿意回忆和重建乡愁记忆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乡村旅游应该如何规划与发展呢?部分游客在访谈中透露出对于商业化模式的厌恶,表达出对乡村自然朴实的愿景与向往。

个案C:来乡村旅游最重要的就是“体验”,到真实的农村环境中亲近自然,如果说一条道上都是卖东西的,我在城市里不是更方便吗?

个案D:来乡村旅游喜欢吃农家菜,住在村民自家的民宿里,有烟火味……

乡村发展应该是一个连续性的自然的历史的过程,乡村旅游建设应该是乡愁记忆的载体与重建过程,在建设中应保护当地乡村特色,而不是在乡村变迁过程中把一切记忆空间场所推倒重来,造成记忆和发展过程的割裂。

(三)旅游价值与重游意愿

本研究将游客所获得的旅游价值分为情感价值和质量价值,情感价值信息点出现频数为23次,信息点举例:慢、诗意、悠闲、忘我、乡思……质量价值出现频数为9次,信息点举例: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美食……在访谈中,游客都对情感价值的获得表达了较多的正面倾向,但是也有部分游客对于质量价值存在不满,认为交通不便、来这里旅游成本太高、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等,这部分游客大多表达出遗憾、不满、将就的态度。而对质量价值比较满意的游客,则表现出较好的情感体验。

研究发现,游客在七里诗乡的旅游体验中,首先看重的是旅游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区位等,其次是自然环境、乡村景观、人文氛围等。前者是游客选择的基础与前提,后者对游客旅游感知价值的提升高度则有重要影响。在七里诗乡游客所获得的情感价值中可以进一步提炼为慢生活、归属感、乡情等,这些信息点与城市生活的快节奏生活、陌生感、孤独感形成对比,乡愁记忆具有较好的情感弥补作用,这也成为乡村旅游拉力的重要因素。

四 结语

一是乡愁记忆作为人性的情感体验和家园归依之所,是发展旅游经济的心理依据。在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注意将游客的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相结合,既要注意整体景观的打造也要注意在细节上寻求创新,保留特色,满足不同游客的旅游体验。

二是乡愁记忆是影响旅游者旅游感知的重要因素,具有主体性、时空关联性、动力性等特点,对激发旅游动机具有重要作用。旅游者怀有强烈的乡愁诉求,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心中的乡愁记忆重合度更高的旅游场所,以此便于在旅游过程中找到更多“家乡”的感觉与昔日记忆,从而满足自身的情感依恋需求。

三是都江堰景区旅游价值开发需重视乡愁记忆变量的重要作用,为旅游景区价值开发和提升提供新载体新思路,也要重视现代化基础建设与乡村发展的良好互动。寻找乡愁记忆,发展乡村旅游并不是一味地还原过去农村生活场景,而是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抓中游客的心理特点,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活力。

四是通过旅游产业和旅游行为,为乡愁记忆的大众化找到新载体新思路。乡村旅游可以为城市居民排解生活压力,找寻乡愁记忆提供途径。因而在进行旅游规划和设计时,要注意打造新式的具有乡愁特性的旅游产业,使旅游者们的情感和记忆找到依托。

猜你喜欢

乡愁记忆旅游
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旅游
回头一望是乡愁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