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孙三代教育人:耕耘着同一个梦想

2021-11-20雷杰能

江西教育A 2021年10期
关键词:教书育人农村教育

雷杰能

都昌县三汊港镇玉环里村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小村庄,一栋栋小楼房把这恬静的小村点缀得富有诗意。江西开放大学邱娟老师的爷爷、爸爸——在三汊港镇农村学校教书一辈子的邱太禄、邱魁元父子俩,就在村中一栋三层楼房里颐养天年。

90高龄的邱太禄老人仍耳聪目明,记者来到他家时,老人端坐在椅子上正手捧着厚厚的《古文观止》聚精会神地阅读。记者问他:“您这么大年纪,又没有戴眼镜,书上的字看得清吗?”老人说话中气很足,他用手指着身边的一大堆书回答说:“看得清,没问题,我每天都要看几个小时的书。”记者翻了翻摆放在老人身边的书,有《千家诗》《聊斋志异》《鲁迅散文集》《老舍散文集》《冰心散文集》《朱自清散文集》《中老年自我治病奇效方大全集》……老人的儿子、退休教师邱魁元则在二楼拉二胡怡然自乐,他还爱好书法,是江西省书法协会会员。父子俩的退休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一家三代人,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三代人的教育人生,为这个家庭打下了幸福的底色。

邱太禄激情燃烧的岁月

1931年出生的邱太禄,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欢呼声,19岁那年走上了乡村学校的讲台,开始了他平凡而又闪光的教育人生。邱太禄的父亲是家乡远近闻名的中医,也是周围乡邻眼中的“仁医”,白天背着药箱行走乡里,晚上回家总是在昏暗的灯光下研习医书,整理行医记录。

邱太禄小时候比一般人记忆力好,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再加上勤奋好学,在私塾上学时表现出很高的读书天赋。但他的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将来当一个跟自己一样的中医。

新中国成立时,百废待兴,发展乡村教育也是当务之急。在1949年12月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全国各地农村掀起了办学热潮,政府大张旗鼓地征集知识青年参加乡村教师培训。当时农村里有文化的人凤毛麟角,乡村教师极为缺乏。那时的热血青年邱太祿渴望着为新生的共和国出力,于是有了“弃医从教”的想法:“教育是驱逐贫穷、愚昧的火把,农村学校正缺老师,我作为一个有文化的年轻人,我不去谁去?”他瞒着父亲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选拔考试,并以高分被教师培训班录取,此后便正式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新生的共和国、教书育人的新角色,一切都是新的,在邱太禄眼里,“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他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那时候农村的办学条件很差,“没有教室,就在村里的祠堂或者破庙里上课;没有课桌,就用破旧的木板拼装起来当课桌,学生自带板凳。”邱太禄回忆道。

那时,乡村教师很苦很累。邱太禄每天要步行10公里到校,天还没有亮就要开始赶路,但他几十年如一日,从未迟到过。每学期开学,他要到县城领取教材再背回学校,在山路上往返百余里。他需要带上干粮一大早出发,等把沉甸甸的教材背回家时,已是半夜,碰上天气不好时,往返更是艰难。

他对教育充满着热情,工作再苦再累他都感到很快乐,满腔热忱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去。他爱生如子,学生生病了,他把学生抱到床上,小心翼翼地用热毛巾给他们敷额头,买鸡蛋给他们补身体。农村的学生,大多家里很贫穷,有的冬天没有袜子穿,脚冻得通红,邱太禄就自己掏钱给学生买袜子;有的没有衣服穿,邱太禄就把儿子的衣服给学生穿;下雨了,他把自己的雨伞给学生撑……他总是竭尽所能帮助学生。

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从下巢垅到张家垅、湖下嘴,从楼前村到林九里、上方村,从段家道村到查家道村……邱太禄辗转10余个村小教书,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而且都是偏僻的学校。

“文革”期间,邱太禄作为“五七”大军中的一员被下放到三汊港镇陈家村劳动3年,在那他带领下放的知识青年参加集体劳动。这3年,让邱太禄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农村,加深了与农民的感情。3年之后,他又回到学校教书。

邱太禄在乡村学校奉献了一辈子,但他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他说:“教师就像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书育人对我而言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情。”

邱魁元的人生选择

邱太禄一辈子只想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他做到了,而且希望他的后代们能够传承,继续做,把这项事业变成家族的事业。他总是向后辈们快乐地分享他的从教生涯,讲述他与学生们的点点滴滴,讲述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案例。

邱魁元从小的志向并不是当一名教师,他喜欢服装设计,在当教师之前是一个裁缝。在那个全民衣着朴素的年代,他总能设计出款式新颖的服装给全家人穿,这让他的同辈人很是羡慕。很长一段时间他也以此为荣,并想一直做下去。

但邱太禄希望邱魁元能够继承他的事业,做一名教师,扎根家乡的教育事业,传播知识,改变乡亲的命运。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循循劝导让邱魁元改变了原来的想法,并重新选择了人生的方向:他决定像父亲一样投身农村教育事业,为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1981年,高中毕业的邱魁元走上三汊港镇段家道村小学的讲台,成为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受父亲的影响,他爱上了教书育人的事业。为了上好一堂课,邱魁元经常跑到5公里外的镇上书店去看书查资料。他积极探索在乡村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路子,教学生拉二胡、练书法等,他的书法在全镇教师中是数一数二的,学生也特别愿意跟他学习书法。

自从教以来,从梅塘小学到荷塘小学、长红小学、亮星小学、左桥小学,邱魁元秉承父亲甘于奉献的精神,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毫无怨言。他坚守农村教育35年,为农村贫困儿童点亮希望之光。

邱娟的筑梦之路

在爷爷邱太禄和父亲邱魁元的熏陶下,教书育人的思想滋养着邱娟的心灵。邱娟从小就希望能像爷爷和父亲那样,做一名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教师。考大学时,她毅然报考了师范院校,大学毕业后如愿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南昌理工学院从教的日子里,她先后担任过辅导员、教师和行政工作人员,如今又到江西开放大学工作。

心里有学生,工作有方向,脚下有力量。工作10余年来,邱娟不忘爷爷和父亲的教诲——“教师干的是良心活,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学生和家长”,始终坚持那份对教育的初心。她常常告诫自己:“我是一名教育者,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服务者。”她总是以尊重、欣赏、理解的心态,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相信学生人人都能成功、出彩、成才。

在工作中,邱娟十分注重履行辅导员的职责,创造性地将“教导、引导、督导、指导、疏导、训导”融入具体工作之中,让学生在品格锤炼、专业学习、思维创新和道德素养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她很喜欢与学生交朋友、找学生谈心谈话,主动走进学生中间,在自然而然的沟通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在交流中发现学生的困惑,用暖心、贴心、细心为学生排忧解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在江西开放大学工作期间,邱娟还积极带领学生通过电商专业技术,助力各地经济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帮扶婺源县里官亭贫困村的村民脱贫致富,现在,“淘宝”“微店”“网购”早已成为村里的流行语,村民纷纷通过电商开辟增收新途径。

做老师很辛苦、很清贫,但也很幸福。看到学生因为自己而改变、成长,是邱娟最开心的事情。她也终于能体会爷爷经常说的“教书育人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工作”这句话背后深刻的内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邱太禄老人常用“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来说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所以邱娟一家对党特别感恩。邱太禄说,教书育人是党最需要他做好的事情,也是他最想做好的事情,那就认真工作,报答党给予的这个机会。在爷爷的影响下,邱娟一家三代教育人坚持听党的话、做党最需要的人,用行动诠释对党忠诚,践行初心与使命。他们中先后有11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而且他们都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或优秀党务工作者。

传承教育事业,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家风。邱娟家族三代共有30人,其中14人先后投入到教书育人一线,70余载薪火相传。他们有的在贫困农村扎根一辈子,甘于清贫、默默耕耘而无怨无悔;有的投身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勤于奉献,为国育才,任劳任怨,各自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优秀的业绩。优良的家风、共同而崇高的职业选择将会在邱娟家族长久地传承下去。

三代的脚印

燃烧的蜡烛

师德之光穿越时空

从田野走出的三代教育人

传递传承教育初心

三代人,同一个梦想

三代,耕耘同一个梦想……

这首小诗是邱娟一家人的真实写照。

猜你喜欢

教书育人农村教育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丁德馨
教书育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篆刻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试论民办高校教书育人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