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下金融危机分析

2021-11-20李冬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8期
关键词:虚拟经济金融危机

李冬

摘 要:从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虚拟资本的论述入手,揭示虚拟资本的内涵与特征,并论证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双重效应。基于虚拟资本理论分析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形成机制,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虚拟资本泡沫的破灭,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依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信用制度加速了虚拟资本的扩张,随着货币支付矛盾的积累、经济的泡沫化,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就不可避免。

关键词:虚拟资本;金融危机;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8-0073-03

一、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基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去分析与研究金融危机,首先需要对虚拟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特征以及虚拟资本的作用有清晰的认识。马克思对于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本文主要据其著作《资本论》研究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内容,从其理论视角去探析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我国今后市场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虚拟资本的内涵与特征

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他对虚拟资本的分析与研究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资本“只是代表已积累的对于未来生产的索取权或权利证书”,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可以被看作是信用凭证,它不依赖于实体资本。根据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阐述,虚拟资本是指虚构出来的资本。马克思认为资本自身是有价值的。而虚拟资本就不同于以往意义上的资本,它自身是没有价值的,但是有着同资本一样的属性——带来剩余价值。也正是由于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它自身不具有价值的特性,所以它是“幻想的资本”。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定义,使得虚拟资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虚拟性。虚拟性也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指虚拟资本是不依赖于实体资本而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虚拟资本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特征。大多数以货币形式存在的实体资本自身是有价值的,而虚拟资本自身没有价值,但其在资本运动过程中能实现资本增殖,这便是其“虚拟化”的独特性。

第二,投机性。虚拟资本的流动不受市场交易场所与交易活动时间的限制,因而虚拟资本在整个金融市场内的流动性很强,这也致使虚拟资本具有投机性。也正如此,虚拟资本的高度流动也使得投资者试图通过短期投机获取暴利的行为频频出现,使得在整个虚拟经济活动中投机盛行。

第三,风险性。风险性是指资本的投入并非都能够带来收益,这与虚拟资本自身的虚拟性和不稳定性息息相关。虚拟资本的价格更多地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预期,这使得虚拟资本没有可遵循的规律,因而获取虚拟经济活动的信息也有了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使非专业人士从事虚拟经济的风险性增加。

(二)虚拟资本的双重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对虚拟资本的作用进行了大量论述,认为虚拟资本一旦过度发展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要想使虚拟资本为社会发展所用,只有实现适度发展,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一方面,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实体经济要实现扩大再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而虚拟资本的进入,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为实体经济扩大融资渠道。股票的发行解决了银行借贷的地域限制问题,社会上不同地区的资金集中到金融市场,从而降低了融资成本。虚拟经济的融资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资金支持与保障。另一方面,虚拟经济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就业问题。虚拟经济的发展带来金融业快速发展,增加了其对金融人员的需求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上闲置劳动力过多的问题。

2.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则会阻碍社会发展。一方面,过度发展虚拟资本,会导致投机活动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频繁发生,这势必会冲击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旦出现过度投机,会促使泡沫经济形成,这对社会的发展必然是毁灭性的灾难。其次,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扭曲资源配置。因为随着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社会上的资本量会从实体部门中减少,转移到虚拟经济领域,这必然会挫伤实体部门发展的积极性,使其面临融资高的难题。同时,大量人才从实体部门转移到虚拟经济领域中,会造成实体经济领域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扭曲。

二、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下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

(一)虚拟资本的无限膨胀是金融危机发生的现实根源

金融危机的出现离不开整个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防止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就要使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均衡发展,一旦出现失衡,金融危机则会一触即发。马克思用虚拟资本理论分析了金融危机出现的原因,指出虚拟资本的无限膨胀是金融危机发生的现实根源。而对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类型,马克思认为其分为经济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独立出现的金融危机。

普通商品的交易在流通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虚拟资本在流通中具有风险性也无可非议。但与普通商品不同的是,拥有巨额的虚拟资本也就意味着拥有巨额的虚拟财富,而在经过信用工具的放大后,虚拟资本所具有的风险性也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导致大量的金融衍生品出现,进而滋生出大量的虚拟资本,二者之间的环环相扣便促使了金融危机的爆发。资本自行增殖的本质促使资本家们不断想加快资本的流动以获取巨大的利润,于是资本家们凭借一系列的信用制度创造出了众多的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等等,于是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市场上虚拟资本一旦过度泛滥,在大量投机行为一拥而上的情况下,一旦信用杠杆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利率出现不稳定的状态,就会在金融机构和金融投资者中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此时金融危机一触即发。马克思曾指出,金融危机的产生离不开虚拟资本自身的运动。虚拟资本的独立性特征、投机性特征、风险性特征一旦被过度强化,就会加剧金融市场的动荡不安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最终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二)信用断裂是金融危机发生的直接根源

信用制度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信用制度降低了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费用,加快了生产与流通的速度,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信用制度的发展使得股份公司得以产生,使企业规模逐渐扩大成为可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信用的发展又使货币支付矛盾累积,通过诸如商业汇票和银行汇票等信用支付方式,使传统的商品买卖是即时发生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转移,转变为商品与货币的支付,商品货币发生分离,此时货币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因此本属于劳动的社会性质外化为商品的货币存在,而这种货币存在实际上是独立于现实生产之外,因此信用制度就使货币危机的出现不可避免。

通过上述对于信用制度双重作用的分析,我们发现信用制度出现前,商品的买卖并没有分离,这种经济活动使产购销得以顺利进行,而信用制度出现以后,买卖有可能发生脱节,导致产品积压卖不出去,生产者破产。因此,信用制度暗含着经济危机发生的潜在可能性。信用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本集聚和资本集中实际上突破了产业资本积累的限制,它使原本的资本积累方式不断被强化,带来了资本的急剧扩张。信用制度的产生模糊了市场中的生产状况,割裂了与有效需求的消费者之间的联系,造成了他们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整个社会上产生了虚假繁荣。而资本的虚拟化使资本的拥有者剥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这加剧了分配的不公,整个社会呈现出富者愈富,穷者愈穷。信用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危机的到来,但其最终只是延缓了其到来,却加剧了经济危机的烈度,增强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由信用制度危机最终可以演化为系统性金融危机,这很好地体现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这场波及全球的危机始于美国债券市场发行过多,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金融衍生品不断交易,因此消费信用过度膨胀。这类消费反应在楼市里就是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大量民众通过金融机构抵押贷款取得住房所有权,金融机构在获得利润的驱使下不断扩大贷款规模,然而具备贷款资格的人远远不够,他们又不惜降低贷款的信用评级标准,这样本不具备偿还能力的民众也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形成了次级债。这些庞大的次级贷实际上存在还款风险,基于传统的处理方式,按照风险分散的理念,他们依靠金融衍生工具,将次级贷层层打包,使得信用风险不断累积和扩散开来。而当民众的消费能力无法支撑楼市的继续上涨时,房价开始回落,住房的保值功能弱化,然而民众还要偿还住房贷款,因此纷纷选择将房屋出售或进行再抵押。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条件下,大量的次级贷款坏账问题陡然显现。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此时收缩银根,减少贷款额度以控制市场货币量,这就引发了市场上的流动性短缺和市场信心的回落,信用度在短时间内发生逆转。因此,信用制度的崩溃影响着整个信用链条的运转,民众抛售,银行坏账,企业融资难,信用链条瓦解,这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信用制度的崩溃,继而爆发了波及全球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金融危机发生的内在根源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问题时始终坚持辩证法思想,即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现象看本质。表面上看,金融危机似乎是由于虚拟资本的无限膨胀引致的虚假繁荣造成的。实际上,金融危机作为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实质仍然是生产的相对过剩所形成的危机,简而言之就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已经不是为公众提供支付得起的满足需要的商品,而是生产商为了获取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而不断增加生产的产品数量,生产异化为其追求剩余价值的手段。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增殖性,资本家总是竭力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然而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实际上整个社会财富都在少数资本家手里,社会两极分化。民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资本家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相比,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也不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同比例增长,因此生产相对过剩一直存在。

这就告诉我们,固然虚拟资本的矛盾二重性促成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危机在现象上表现为货币信用危机,虚拟资本代表的价值大大超过了整个社会财富创造的价值,但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依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和人民群众的日益贫困上,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私有制的存在,资本家对于财富欲望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分配不公,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就会爆发经济危机,因此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的论断仍然具有正确性,其内在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三、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防止经济过度虚拟化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国有大型企业资本充足,中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二是房地产市场过度金融化。对于国外资本没有严格把控,住房资本化定价凸显,房价上涨过快导致了泡沫经济的产生。三是地方债务风险。地方政府以向银行举债或发放政府债券的形式大量建设高标准新城,负担了大量债务。上述的风险逐渐累积可能导致金融危机,这一点值得关注。而国际上虚拟资本的过度发展导致的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这为我国发展虚拟经济提供了借鉴。

马克思依据资本矛盾运动的二重性,提出了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具有正负效应。这就告诉我们,一是要正确处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要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限度来发展虚拟经济,防止经济脱实向虚,要努力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良性互动,防止局部金融风险和房地产泡沫,并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总量控制与适当扩容的关系。要让资本市场充满活力,从而推动实体经济的融资问题,也要从总量上控制货币,避免其过多地涌入资本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

(二)审慎放开资本市场,维护我国金融主权安全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较晚,研究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的相關论述,可以为我们完善资本市场、增强调控的科学性提供理论指导。我国的资本市场建立较晚,开放程度低,而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相对迅速。因此,我国的主要问题是虚拟资本的发展与实体经济整体实力存在不相匹配的问题。

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主要活动场所具有了虚拟化的特点,在资本市场上开放,有利于吸引国外的资金,构建具有竞争性的经济环境,这也可以为我国实体经济融资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但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很不完善,风险防范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因此资本市场上操纵股市和损害股民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稳步推进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维护我国的金融主权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李连根,范悦.基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阈的国际金融危机与现实启示[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89-91.

[2]  曹宸墅.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启示[D].上海:上海大学,2013.

[3]  顾习龙.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与金融危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4):1-5.

[4]  朱炳元.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国际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39-46.

[5]  刘娟.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成因探讨[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

[6]  洪银兴.虚拟经济及其引发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09,(11):5-12.

[7]  许红梅,杨继国.论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江汉论坛,2009,(9):32-35.

[8]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辰 敏]

猜你喜欢

虚拟经济金融危机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关系
我认为中国“虚拟经济”过火了(当事者说)
中国未来两年内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基于网贷平台的危机管理研究
张志元:房产暴涨,警惕“虚拟经济”上扬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