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策略研究

2021-11-20孙思宇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8期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优化策略互联网+

孙思宇

摘 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电子网络的普及,人们对于生鲜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国内生鲜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迅速。借助4C理论分析法,从消费者、成本、便利、沟通等方面,分析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提出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6.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8-0033-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以果蔬、肉类、水产为代表的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但生鲜农产品易腐易变质、不易保存,传统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在流通过程中环节多、损耗大,物流配送成本居高不下,难以满足消费者对安全性、时效性、便利性的要求。因此,优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对于促进行业增收和保障消费者的安全与便利具有重大意义。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互联网+”把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因此,可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解决生鲜农产品现有流通模式中环节多、成本高、时效性低等问题,借助信息流,创新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线上线下协同的优化模式,促进传统供应链模式的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效率。

一、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市场主要以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为主。上游生产环节由数量众多的小规模农户组成,户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2]。农户间缺乏统一组织生产和销售,大部分农户依据往年农产品价格来决定来年的种植种类和产量。而农产品季节性强、生产周期长,因此农户收入存在不稳定性。而且农户单独面对批发商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掌握定价权。

二、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现存的问题

(一)供应链组织化程度低,消费者满意度低

当前,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观念不再单纯追求数量,而更要求产品安全、新鲜、高品质。新鲜度作为衡量生鲜农产品的质量指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生鲜农产品的易腐性和时效性要求供应链各环节具有高效组织化能力[3]。目前,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化水平低,个体农户多且相对分散,流通环节多,各主体对供应链认识不足,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各环节合作力度和组织协调力不足,难以实现供应链的有机整合。生鲜农产品配送时效性低,多数产品无法做到即时配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便利性需求。

(二)供应链环节多,各环节信息不对称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多依靠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农贸市场和超市销售为主的模式,服务主体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生产加工企业等,网络化的运作模式提升了运营效率,但同时也存在供应链流通环节多、时间长的问题。“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交换开放度提高,一些商家一味追求如何压低上游价格、抬升下游价格,而拒绝产品信息共享,导致供应链主体间信息传递不通畅、各环节信息不对称,出现虚假报价和逐级加价等不当竞争。顾客和不同商家间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不仅导致生产者交易价格低、消费者交易价格高,而且产品安全缺乏保障[4]。

(三)冷链物流系统不完善,物流损耗大

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易变质、不易保存的特点,在生产、运输、储藏、流通配送的每个环节都要处于低温以保证质量。目前,我国冷链物流系统流通成本高、损耗严重。首先,我国冷链基础设施不完善,整体规模不足。全球冷链联盟数据显示,冷库容量排行榜中中国排名第三,但人均冷库面积仅有0.132立方米/人,只相当于美国的1/4。其次,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区域气候差异,我国冷链布局分散,冷库主要分布在华东、华中和华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冷库容量占比为36.2%,远超其他地区[5]。冷链企业运营分散,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了冷链物流的效率。另外,冷链技术落后,冷链“断链”问题突出。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仍以常温链物流为主,运输过程中损耗量大。果蔬冷链过程中“断链”比例达67%,损耗量达15%,而美国的损耗率仅为5%。此外,我国冷链物流行业整体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少高水平复合型人才,服务质量低,创新能力不足。

(四)生鲜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缺少品牌化的明星产品

农产品具有同质性,虽然有许多生鲜农产品品牌,但各品牌市场占有率低,影响力不够,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牌缺少忠诚度。生鲜农产品首先缺少消费者熟知的品牌产品和高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的明星产品,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认识不足,對品牌信任缺失,这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导致企业利润低下[6]。其次,农业非标准化是影响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的另一大阻碍。农户小而分散,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稀缺,农产品标准化程度较低。最后,不同层级农产品品牌定位模糊。中高端农产品品牌往往会抢夺低端市场,从而失去品牌势能,品牌附加值低。

(五)行业监管力度仍需加大

近年来,仍然存在生鲜农产品违规违法使用农药兽药等行为。因此,从2019年12月开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在全国开始试行,以期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的需要。合格证成为衡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通行证,解决了农产品“人盯人”难题。然而,在日常检查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出示假冒合格证、承诺与抽检结果不符等行为。例如近日火锅店哥老官的牛蛙被检出含有禁用兽药代谢物,属于非法添加违禁兽药行为。同时一些蔬菜、水果中仍存在农药残留超标,以及生猪、牛等肉类中含有“瘦肉精”等问题,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日常监管过程中,仍要加大检查力度,落实国家相应行业标准要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三、农产品供应链的相应优化策略

(一)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增强消费者的便利性

传统物流配送体系是以供给为导向,先备货后销售,生产者根据往年经验自主决定品种和产量,因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生鲜农产品易积压,导致成本过高且损耗大[7]。随着如今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消费者更加注重生鲜农产品的安全性、品质性和便利性。为应对当前趋势,应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先获取消费者信息,再结合订单备货,提高消费者购物便利性和配送效率。从需求供给预测角度,解决“谷贱伤农”“丰产不丰收”等生产种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6]。由于网购生鲜缺少用户体验环节,用户无法产生足够信任,生鲜电商平台可通过图片、视频或者网络直播带货等新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产品的具体形态、特点,促进消费行为的达成。同时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消费体验,增加消费者黏性。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信息进行捕捉和分析,实时掌握生鲜市场上的价格、供需等重要信息,根据市场动态弄清消费者需求,从而顺势推出差异化和定制化服务,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细分市场并挖掘出潜在消费者。

(二)强化供应链各环节的协同,降低流通成本

应依托在互联网技术下,充分利用信息流,将冷链物流体系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商流、物流、信息流三者协同展开,实现生鲜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和物流等环节的一体化。在大数据分析下,消费者可按照需求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信息平台订货,由配送中心按照订货信息就近调拨库存配送,对于需求相同的消费者,可集中配送,由消费者按照订单信息到快递点取货,减少中间流通环节,形成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各主体间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网上银行等电子支付方式完成商品交易,提高交易效率。该模式使得流通渠道线上线下一体化,加强了各环节的协同,降低了流通成本,解决了信息流通不畅问题,提高了供应链效率。对于上游农户过于分散的问题,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将個体农户有效组织整合起来,鼓励其与中游加工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产销一体化链条。初步构建起连接产地与终端大市场的网络销售体系,根据反馈信息实时调整生产结构,防止农产品滞销,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三)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当前,我国冷链物流体系和设施等不够完善,冷链物流技术落后发达国家较多,与巨大需求之间形成了结构性矛盾,制约了供应链的发展。因此,要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快速提升和转型升级。第一,完善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各地区间冷链设施建设分布合理。加大冷库、冷藏车、保温盒等制冷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新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推动完善一批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的田头市场,降低产后损失率,解决生鲜农产品“最初一公里”问题[8]。第二,政府应修订完善冷链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冷链行业标准化水平,为冷链行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冷链物流企业实施优惠补贴政策,激发市场活力,降低运输成本。第三,政府应加大对冷链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推进冷链物流技术创新,充分调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引进冷链物流高层次人才,增强冷链核心技术竞争力。对于冷链物流“小、散、乱”问题,可引导更多企业加入冷链行业中,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动冷链物流大规模企业数量增加,促进规模效应的形成。将冷链运输各环节与高科技信息系统结合,如将无线通信技术与温度传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对农产品整个生产流通过程进行多方位监测跟踪,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解决冷链流通环节的质量监控问题[9]。

(四)打造区域化产品品牌,形成特色化供应链体系

首先从溯源抓起,立足消费者需求,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各类优势资源,综合考虑地理位置,找出具有区域特色的生鲜农产品,打造区域化品牌明星产品。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基础,提高品牌宣传,并积极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竞争地位,提高农产品溢价能力。通过优化包装设计、加强曝光度等方式打造明星产品,形成口碑,赢得消费者信任。其次,以长远利益为目标,建立更多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品牌化引领和带动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化、组织化,构建特色化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最后,针对市场消费层级多样化的现状,不同农产品品牌间要有明确定位,提高品牌附加值[10]。进一步细化农产品认证制度,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同时,农产品品牌化建设需要企业以销定产,提升企业销售信息化管理水平。脱离粗放的传统农业销售模式,走向精益管理模式。拓展出线上线下融合的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线上渠道,并通过互联网等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产品销往全国。

(五)加大行业监管力度

目前,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在全国实行范围内已取得初步成效,生产主体覆盖率达到35%[11]。为进一步加强对农产品的监管,政府应分层分级对经销商开展宣传培训和指导讲座,增强行业人员质量安全责任意识,鼓励让更多主体参与到合格证制度中来,并借助互联网协同开展合格证信息化建设,保障消费者权益。对于农兽药残留超标问题,应强化农兽药登记环节的安全评估,督促各地在生产、经营许可环节加强审批。推广低毒低残留的绿色无害化农兽药,加强农兽药使用的技术指导,确保农民合理使用农兽药。在监管过程中,要保障政府政策落到实处,完善追溯制度,加大监管处罚力度,核实合格证的真实性,开展质量安全监管信息核查。加大市场整改力度,严格落实惩戒制度,建立行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引导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经营,对于抽检不合格的要纳入信用管理,情节严重者可吊销其行业许可证,以儆效尤。

参考文献:

[1]  陈晓琪.解读大数据对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1):51-53.

[2]  薛若禹.金融支持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热带农业工程,2020,(1):45-47.

[3]  张然.新形势下国有粮食企业粮食物流管理对策研究[J].物流科技,2020,(2):36-38.

[4]  檀艺佳.数字乡村战略下农村电商经营管理调查分析——基于沙集模式的调查[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11):157-159.

[5]  黄镜池.农产品网络直销模式下消费者购买行为实证研究[J].物流科技,2021,(4).

[6]  薛若禹.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浅析[J].热带农业工程,2020,(4):75-76.

[7]  陈心媛.基于SWOT-AHP模型的西塘古镇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21,(1):63-66.

[8]  丁景.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淘宝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12):104-106.

[9]  黄镜池.乡村振兴战略下平台型电商企业助农策略研究[J].物流科技,2021,(6).

[10]  闫晗.精准扶贫视角下农产品农校对接问题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11):112-114.

[11]  王祚宇.基于大数据的电商平台生鲜食品供应链优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1):98-101.

[责任编辑 毛 羽]

猜你喜欢

生鲜农产品优化策略互联网+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生鲜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共同物流视角下提高生鲜农产品物流效率的对策探讨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
杭州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