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前模范和他的小竹竿

2021-11-19

山东画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淮海战役敌机竹竿

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有一件特殊的藏品,那是一根三尺多长、上面刻满地名的小竹竿。

这根小竹竿的主人叫唐和恩。唐和恩,山东省莱阳市龙旺庄西陡山村人,1947 年2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小竹竿和唐和恩的故事,要从1948 年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说起。

1948 年淮海战役打响。这一年,唐和恩37岁。解放区人民和广大民兵,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下,以高昂的革命热情和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到支援人民解放军作战的伟大事业中。唐和恩带头报名,参加了支前小车运输队,编入莱东县陶漳区运输队,并担任运输队副指导员、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

临行前,唐和恩斩钉截铁地向组织保证:“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运送什么!”他们队和数百万支前民工一道,顶风冒雨,忍饥受寒,日夜奔走在支前的道路上。遇上阴雨天气,就把自己的蓑衣、棉衣脱下来,盖在独轮小推车上,宁愿自己受淋挨冻,也决不让军需物资受半点损失;路上宁可自己挨饿,也不动一粒军粮;遇到敌机空袭,唐和恩和队员们首先想到的是设法隐蔽粮车,决不丢下小车不管。

在一次运粮途中,一条河拦住了去路。上级要求天黑以前要把粮食送到。眼看天色将晚,附近又没有桥,为了保证把粮食按时送到,他们决定涉水过河。唐和恩亳不犹豫,第一个脱掉棉衣,扛起粮包就下了河,队员们一看,都扛包抬车紧紧跟上。隆冬季节,北风嗖嗖地刮着,寒气逼人,河面上结着薄冰,齐胸深的河水冰冷刺骨,队员们咬紧牙关,没有一个退缩。大伙刚一上岸,还没来得及穿衣服,就听到远处传来敌机的声音。大家迅速分散隐蔽,直到敌机飞走,才爬起来穿好衣服继续赶路,终于按时把粮食送到目的地。

唐和恩是个推车的好手,也是个有心人。从老家出发时,他随身带了一根三尺多长的小竹竿,白天用来支车,晚上用来探路,小小竹竿从未离开过他的身边。一天休息时,唐和恩端量着小竹竿忽然心头一亮,要是把经过的地名都刻在这根竹竿上,不就可以记下支前都到过什么地方了吗?以后还可以给后代讲讲自己的经历和支前的故事。那该多有意思啊!唐和恩越想越觉得在理,他立刻行动起来,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在小竹竿上刻下了第一个地名。从此以后,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在小竹竿上刻下那个地方的名字。

解放军势如破竹,支前大军也车轮滚滚紧随其后,把弹药、粮食、水源源不断地送到前线,送到将士们的手中。小竹竿上的地名也随之越来越多,不知不觉,密密麻麻地连成了一片。

把这些地名按地理位置連接起来就是一张支前路线图。从老家莱阳万寨乡出发,行程五千余里,共刻下鲁、豫、苏、皖四省八十八个地方的名称,先后支援了济南战役、徐东战役和淮海战役。小小竹竿,见证了胶东人民支援前线的光辉历程,也是解放军高歌猛进、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的历史见证。

淮海战役胜利后,唐和恩荣立特等功,被授子 “华东支前英雄”称号。他带领的运输队也人人立功,被评为“华东支前模范队”,荣获“华东支前先锋”锦旗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竹竿也被收藏进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前方打胜仗,后方支前忙;军民一条心,胜利有保障。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陈毅元帅曾经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选自《红动齐鲁——山东红色故事选粹》 编辑/ 王立

猜你喜欢

淮海战役敌机竹竿
从淮海战役档案见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工作的伟力
敌机不可怕 让民工吃饱更重要
从淮海战役看管理者的科学决策步骤
取旗
长竹竿的帽子
陈云领导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单兵扛导弹
淮海战役后勤支前工作中的群众路线
选竹竿
敌机不支,腾空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