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融入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21-11-19王应江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18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问题与对策中小学

王应江

【摘要】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与素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各地有关劳动教育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在研学实践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本文结合我区近年来开展研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反思,为适应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恰当利用地域劳动教育资源,发挥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亟需引起重视并正确引导。

【关键词】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劳动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中小学研学实践融入劳动教育中的时代应然性

第一,融入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劳动教育如下定义:劳动教育是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只进行体力劳动锻炼,其宗旨在于通过劳动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受教育者的技术素养,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目前,中小学普遍重视劳动教育,“五育并举”,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着力构建学校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劳动兴趣,磨练学生意志,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却有不少家长和教师存在“重智轻体”的现象,为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部分教师及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而极少关注劳动能力,甚至有些学生缺乏自理能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身心发展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视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注重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融入劳动教育的课程要求。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面向学生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課程,其课程总目标提出使学生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其中价值体认置于首位,责任担当,强调学生自理能力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与意识,问题解决和创意物化这两个目标都含有劳动教育的目的。特别是创意物化,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创意 设计、动手操作、技术应用和物化,体现了创造性劳动。有质量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为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目标服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涵大量劳动教育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基本形式是主题活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按四类主要活动方式推荐了152个主题活动。各级各类学校在组织研学实践中,可根据不同的研学实践类型和主题,嵌入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不同学年段的研学实践均可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不同的劳动情境和体验劳动的机会,使学生经历劳动过程,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提升研学实践的劳动教育价值。学校需做好校外研学实践的劳动教育方案,做到目标明确、计划周密、内容充实、评价合理,同时要加强劳动安全教育,设置劳动安全预案,注意落实安全事项。

二、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融入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研学实践活动没有系统规划。2020年11月,为配合省教育研究院在佛山组织的研学旅行综合实践活动观摩分享与交流活动,我区收集了部分中小学近年来组织的研学综合实践活动有关资料,发现只有少部分学校在研学实践中融入劳动教育,多数学校研学实践并没有系统规划,仅限于以往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模式,且劳动教育含量较少,大部分内容是亲近自然、放松心情、调整情绪状态、增强团队精神,没有明晰研学所要解决的问题,未纳入学校系统的校本课程规划。这种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站位不高、视野不宽、内容零碎。

第二,研学实践活动内容目标定位不准。首先,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现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是研学实践活动中的首要目标。其次,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劳动过程的锻炼与体验,提高学生在劳动中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与劳动意识。再次,研学实践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真正“研”和“学”,以问题为导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我区各学校组织的研学实践活动并没有明确的研学目标,更没有基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学农、学工等活动中培育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第三,研学实践活动资源利用不充分。学校往往组织学生统一到校外的一些“景点”去体验感受,而没有固定的研学实践基地,周边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优势利用不充分,舍近求远。我区既有流溪河、白云山、帽峰山、白云湖的地域自然生态,有钟落潭等乡村大片蔬菜种植基地和花卉种植基地,有农民工博物馆、三元里抗英周氏祠堂等历史古迹,还有众多中小加工企业与高科技创新企业,更有物流、人流密集如望岗地铁、农贸市场等服务性行业,学工、学农、学服务的劳动教育资源。但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劳动教育内容不明、资源利用需有效引导,建立稳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明确清晰的劳动教育内容,方可行稳致远。

第四,研学实践活动过程育人不足。我区各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虽然有活动方案,在组织架构、安全纪律教育以及团队精神、家校协同都有详细规定,但没有聚焦劳动教育具体目标积及主题内容,蜻蜓点水、浅表感受,没有切实的劳动任务驱动,研学的问题不聚焦,方法不清晰、指导不到位。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只进行体力劳动锻炼或体验,劳动教育的宗旨在于通过劳动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升受教育者的技术素养,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格。近年来,在青少年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要在充分发挥传统劳动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的同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体现时代要求。

第五,研学实践活动评价机制不全。部分学校在组织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往往也有一些经验反思,但局限于对组织活动的过程总结,而没有真正聚焦学生研学之后目标的达成,以及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研学中形成哪些实际的劳动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劳动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在劳动之后得到了哪方面的教育等。目前,急需建构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并纳入学生综合档案写实记录。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视角,从学校层面和区域层面,评估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质性和量性评价,构建相对完善的劳动实践活动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六,研学实践活动的内生动力不足。尽管各学校就劳动研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各显神通,但依然存在着各学段衔接不连贯、教育不深入、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一方面,受传统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唯分数”“唯升学”“唯考试”等功利主义一度盛行,更有甚者将“劳动”与“学习”对立起来。如今,虽然劳动教育重回教育的起点,但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过程,尚需时日。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比如,在劳动教育中的评价结果还没有真正成为学生、教师和学校评优、评先、鉴定等重要环节的参考和依据。也就没有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三.中小学研学实践活动融入劳动教育中的策略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系统规划研学实践活动。基于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在劳动过程中育人,学校应顺应新时代教育质量的新要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校现有的师资、周边资源实际,结合学校特色品牌发展战略,选准适合的劳动教育主题与切入点,每年度每学期应有主题的特色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系列、有梯度规划,清晰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主题,就近选择适合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统筹安排,系统思维,纳入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在学校现代办学理念下从课程目标、课程模块、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安排适合的劳动实践活动。区域组织教研,策划组织优秀学校经验分享,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校鼓励学生实践与创新,激发学生劳动兴趣,提高学生实际的劳动能力与创新能力,研学实践活动不走过场,在活动中真正融入劳动教育

第二,挖掘地域资源,鼓励利用校外研学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在校园范围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劳动教育形式也相对有限,开展劳动教育还需要重视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衔接,挖掘适宜的社会资源,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拓展到社会范围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使之了解更多的劳动形式。劳动实践活动需要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开展,学校需积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创设劳动教育情境,组织学生在具体研学的劳动环节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并体验锻炼。有些学校对周边的劳动资源没有恰当充分利用,资源利用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一些公司往往迎合学校放松学生心情为目的,带学生所去的地方,能给学生研学探究的劳动教育价值意义不大,建议在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问题驱动活用劳动教育地域资源。

第三,行政推动,加强对学校校外实践活动宏观指导。研学综合实践活动其实是新时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放式作业的新样态,是国家大力倡导改进学生作业新方式,鼓励布置开放式的探究作业。过去,却有不少学校组织春游、秋游或者夏令营等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亲近自然和历史纪念馆进行简单教育。今后,我局在审查学校申报校外春游、秋游活动时,一是要求必须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二是必须深入陈述校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价值意义;三是必须合理利用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项目体验式劳动或组织高年级进行调查探究;四是在活动结束后,须提交研学实践活动的学习成果或者案例、心得等;五是学校针对新时代改进作业布置新方式,写组织研学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成效。

第四,评价引领,将研学实践成果纳入学生综合评价系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应专注于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价值体认、责任担当等方面的发展,并遵循学生个性化原则,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特点,在动态发展中观察学生。教师应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要求教师设置若干的情境或任务,当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某项任务时,其具体的表现情况可作为评价其能力和水平的依据。学校组织的研学实践劳动教育活动,纳入对学生综合评价管理系统,做好过程性评价记录,科学设计对学生研学实践劳动教育评价的维度:一是温度。既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与锻炼要达到哪些育人的目标;二是深度。不是指劳动技能的难度,而是在研和学应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思维深度,主要是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三是宽度。即学生视野的开拓与良好性格习惯的培养;四是高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基于大湾区核心城区未来人才的培养,立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国家发展大局设计每次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的价值意义。

第五,制度保障,增强劳动研学实践活动的内生动力。一方面,要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工作,以问题为导向,做好统筹协调、督促落实。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企业等共同承担的多元化劳动研学实践活动的经费筹措制度,保障大中小学劳动研学活动的场地、经费、设施的投入,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劳动研学活动的多方激励机制,加强宣传报道,做好正向引领。通过宣传劳动教育先进工作者(示范校),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特别是要大力宣传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的劳模精神,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错误观念,营造出全社会尊重劳动者、关注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的良好氛围,从源头增强全社会的内生动力。

【本文系广州市2019年度重点规划课题“区域培育中小学生劳动习惯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11967)】

参考文献:

[1]刘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式[J].新课程研究学科实践,2019(4):70-71.

[2]乐素芬.综合实践活动在落实劳动教育中的担当[J].基础教育课程(下),2020(4):11-16.

[3]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崔晓琳,高聪聪.掘“基地”资源享“体验”成长——千山路小学田园体验教育初探[J].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5(1):76-79.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问题与对策中小学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