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2021-11-19梅丛敏华素萍邵小兰

全科护理 2021年31期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肢体

梅丛敏,华素萍,邵小兰

创伤性颅脑损伤属于常见的脑部病变疾病,多因高处坠落、交通事故及撞击所致,具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肢体、神经及运动等功能障碍,增加了并发症发生率,严重时极易危害病人生命安全,对其疾病康复造成严重的影响[1]。研究发现,合理、及时的治疗及护理干预是改善预后的主要措施。伤后病人及其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抢救工作,做好围术期护理工作,对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救治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及时实施急救护理可稳定其情绪及生命体征,防止发生继发性脑损伤。鉴于此,本研究针对我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分别实施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干预,探讨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实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病人符合《中国颅脑创伤外科手术指南》[2]中的创伤性颅脑损伤相关诊断标准;②病人经核磁共振成像(MRI)或CT检查确诊;③病人接受颅脑修复手术治疗;④所有病人及其家属知情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执行。排除标准:①存在失语病史、精神疾病、继发性癫痫及认知功能障碍等的病人;②存在脑干、小脑及脑叶出血的病人;③因其他因素诱发脑出血的病人;④存在肌肉骨骼及神经类疾病的病人;⑤存在其他脑部恶性肿瘤疾病及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病人;⑥存在肝肾功能障碍及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⑦临床资料不全,不配合本次研究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4~67岁;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6~70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接到求救电话后应通知急诊护理人员立即跟随救护车出诊,到达现场后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情况,为其进行气管插管,确保呼吸道畅通;送往医院后为其实施各项常规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其实施针对性救治。观察组实施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 成立急救护理小组 小组成员均为经验丰富的专职护理人员组成,全面审查现有的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明确所有成员的分工,规范并完善不适宜的护理流程;通过书面材料的形式将规章制度与护理流程交于护理部,经护士长审核后发放至各急救小组成员。

1.2.2 术前准备 选择房间宽大、设备齐全的手术室,并将室温调整为24~26 ℃,连接输液瓶,仔细检查各仪器,确保其性能良好,可正常工作;根据手术需求提前准备抢救物品及器械,充分准备开颅特殊器械及开颅手术包,以有效缩短抢救前的准备时间,更好地配合术者及麻醉师完成抢救手术;因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易合并其他病症或复合伤,手术室护理人员应全面掌握医学知识,以更好地配合术者完成手术[3]。

1.2.3 确保呼吸道畅通 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多存在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意识障碍等,护理人员应及时清理病人口鼻内的分泌物、呕吐物及血液等,防止阻塞呼吸道引发呼吸困难、缺氧、颅内压上升及窒息等[4]。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应采用床头供氧设备及吸引装置,并选取适宜型号的面罩及吸痰管,调整吸引负压,根据病人病情调整氧流量,吸痰时动作轻柔,防止对咽部造成刺激而引发恶心、呕吐等。

1.2.4 病情观察 病人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应立即采用监护设备对其血压、心电及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密切观察其呼吸、脉搏、意识、瞳孔及伤口变化情况,应特别注意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变化情况;通过所学医学知识对病人体征做出准确判断,确保主治医师获得正确的病情;积极配合主治医师完成有效的急救措施,若病人意识尚清醒或能听懂指令,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其安慰,充分稳定其情绪,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及相关护理工作[5]。

1.2.5 术中配合 为病人麻醉成功后帮助其调整适宜手术的体位,充分暴露手术视野,采用头架对其头部进行支撑,并充分保护颈部,护理人员配合术者完成无菌手术单铺垫工作;术中器械护士应及时为术者提供各种手术所需物品,并协助其完成止血、缝合等工作;巡回护理人员密切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变化,确保输血及输液管路畅通,并根据中心静脉压对病人输液速度进行调整[6]。

1.2.6 术后护理 术后3~7 d内密切观察病人颅内压变化情况;详细记录引流液量及颜色,确保引流管畅通;术后为病人取头高脚低健侧卧位,并维持24~48 h,帮助病人翻身后应确保其颈部位于中位线[7];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与病人沟通,若病人存在继发性精神障碍应及时为其实施认知行为干预。

1.2.7 并发症护理 若发现病人存在高热不退应考虑颅内感染,护理人员应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并协助其进行腰椎穿刺,标本送检;密切观察病人大便及呕吐物。若昏迷病人吞咽困难,24~48 h可为其进行鼻饲。若出现消化道出血应禁食,并给予止血药物,密切观察其血压及脉搏变化情况。密切监测病人血糖及血尿变化情况,遵医嘱给予病人胰岛素治疗,全面掌握低血糖表现,确保及时发现并处理。为病人按摩并进行被动训练,避免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及形成深静脉血栓等[8]。

1.3 观察指标 ①促醒效果:干预前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价两组病人促醒效果,病人GCS评分13~15分,昏迷时间<2 min为轻型;GCS评分9~12分,昏迷时间>20 min且<6 h为中型;GCS评分3~8分,昏迷时间>6 h为重型。GCS最低3分,最高15分,评分<8分均为昏迷,评分越低表示病人昏迷程度越严重[9]。②肢体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采用肢体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评价两组病人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该量表包括感觉、运动、疼痛、平衡及关节活动度5个领域,共113项评估内容,总分为226分,评分越高表示病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采用认知功能评估量表(LOTCA)评价两组病人认知功能恢复情况,该量表包括7个方面,26个子项目,量表总分为119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认知功能越好[10]。③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价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该量表包括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一般健康、活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及社会功能8个维度,每个维度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病人生活质量越好[11]。④并发症:观察两组病人干预期间颅内感染、消化道出血、低血糖发生情况。⑤预后:采用GCS评估两组病人干预后预后情况,Ⅰ级为死亡,Ⅱ级为植物状态,Ⅲ级为重度残疾,Ⅳ级为中度残疾,Ⅴ级为轻度残疾或无残疾。预后良好率=(Ⅴ级+Ⅳ级)/总例数×100%[12]。

2 结果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GCS、Fugl-Meyer及LOTCA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单位:分

表4 两组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表5 两组病人预后良好率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3.1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 创伤性颅脑损伤为临床常见及多发类外伤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易出现大脑半球严重、大面积损伤,皮层功能障碍,呈昏迷或无意识状态,对病人家庭及社会均造成严重的影响[12]。一般意识恢复需经自动睁眼、睡眠、觉醒周期性变化过渡至听从指令、开口说话。故有效、及时、积极的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是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的关键举措。许红丽[13]研究认为,早期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病人促醒效果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病人GCS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分析原因多为术前积极、全面的准备,促进病人及时接受有效治疗;为病人清理口腔分泌物、呕吐物,吸氧及吸痰等,可确保其呼吸畅通;通过仔细全面的病情观察及判断,可确保主治医师全面了解病人病情,促进手术顺利进行;术中通过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可保证病人顺利完成急救治疗;术后为病人变换体位、翻身、按摩及被动训练,可避免其出现关节挛缩及肌肉萎缩,促进肢体血液循环,以此增加相应皮层脑血流量及感觉输入,显著改善病人脑细胞供氧、供血,有效恢复其中枢神经功能,加快促醒速度。

3.2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 创伤性颅脑损伤为急诊科常见危急重症之一,医护人员以抢救病人生命为主,且近些年因急救手段及医疗技术的逐步发展,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救治成功率显著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对病人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影响较大,若无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病人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难以恢复。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可加速病人脑侧支循环建立速度,重建被破坏的运动反射,调动大脑损伤后自行调整能力,由此显著改善病人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14]。罗海琴[15]研究发现,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病人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显著。陈安丽等[16]研究也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认知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病人Fugl-Meyer及LOTCA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病人Fugl-Meyer及LOTCA评分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可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其原因多为术后帮助病人更换体位,帮助翻身,并按摩病人四肢,为其实施被动训练,可防止其出现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进一步帮助病人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对继发性精神障碍应及时为其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可显著提高其认知功能。

3.3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生活质量 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以病情危急、发展速度快、病死率高及预后差等为主要临床特点,病人在积极接受治疗的同时配合一定的护理干预,对全面观察病人病情、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7]。李莉等[18]研究发现,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病人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表明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可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多为此次护理干预通过接听急救电话,根据病人病情提前备好手术室及所需急救物品、急救设备、开颅特殊器械及开颅手术包,可缩短手术准备时间;病人入院后以最快速度完成各项检查,并实施手术急救治疗,术中通过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可提高手术急救效果;术后通过一系列认知干预、被动训练、并发症干预等,确保病人获得良好预后,由此提高其生活质量。

3.4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 近些年因交通发达及工业建设,生产事故、交通事故及自然灾害等引发的创伤性颅脑损伤发生率显著上升,对病人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此类病人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干预,易引发残疾、死亡等。研究发现,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伤后1 h为黄金抢救时间,期间若配合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是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保障救治效果的重要举措[19]。黄笑英等[20]研究发现,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措施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伴脑疝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期间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8.00%)低于对照组(26.00%),结果表明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可降低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原因多为术后护理人员通过密切观察,可及时发现病人是否存在颅内感染,并积极实施相关救治;通过对病人呕吐物及大便的观察,可尽早给予病人鼻饲营养,促进早日康复;通过观察病人消化道出血情况,可及时禁食,给予相关药物治疗,避免病情加重;通过病人血尿及血糖水平变化情况的观察,可根据病情给予病人胰岛素等治疗,避免出现低血糖等。

3.5 改进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预后 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病情发展迅速、发展多变,严重威胁着病人生命,现临床多采用开颅手术治疗该危急重症。术中病人突发事件较多,故对护理质量要求更高。手术的护理工作对病人手术能否顺利完成、预后效果等存在密切联系。马翠婷等[21]研究认为,院外急救护理干预极大地改善了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病人预后良好率(84.00%)高于对照组(62.00%),结果表明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可改善病人预后。分析原因多为术前通过全面的急救物品、器械的准备,可确保病人顺利实施急救手术治疗;术中主治医师与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确保病人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通过更换体位、翻身、按摩及被动训练,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由此显著改善其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改进急救护理干预可提高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促醒效果,改善肢体运动及认知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并发症较少,预后效果良好,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临床急救中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创伤性颅脑肢体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分析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胸腔镜手术对创伤性血气胸患者临床指标的影响
影响急诊非创伤性腹痛分诊准确率的相关因素探讨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