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灼灼芳华 永不遗忘

2021-11-17李新航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

李新航

近日,一组照片在朋友圈被刷屏。“送英雄回家活动”公布了25枚与烈士遗骸同时发现的印章,向全社会征集线索,为这25位烈士寻亲。9月2日,第8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2014年以来,我国已迎回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随同英雄归国的有上千件遗物。

2021年9月3日,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正式公映。26位志愿军老兵首登银幕,讲述了在1950年,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的感人故事。片中不仅有对七十多年前岁月的回忆,也呈现老兵们现在的生活状况,记录了多年未见的老战友重新联络上的激动瞬间。相较于以往的战争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首度大篇幅聚焦“人”本身,聚焦战争背景下的个人命运的呈现。他们曾经年轻,他们曾经也有梦想,一场战争,他们的命运改变了,但他们无怨无悔。

“我宁可我什么也不要,我也要把你背回去。”

——薛英杰,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司令部军医

94岁的薛英杰老人在片中回忆起了一位战友贺殿举,他们12岁时一同加入解放军少年班,而后一起跨过鸭绿江。他们曾相互许诺“如果一个人牺牲,另一个就要带他的遗骸回国”,但战争无情,他只能亲手把战友埋葬在朝鲜。后来,他造访了很多烈士陵园,都没有在纪念碑上发现这位烈士战友的名字。说到这里,薛爷爷哽咽了,泪水连成一条直线,滑出眼眶。他拜托记者帮帮自己,“跟您说,您可以替我们这个当兵的,说句话写个条,给那个烈士陵园,问问他有没有给寻找寻找,能够为,老……老兵说句话。”说完这句话,薛英杰老人捂住脸,泣不成声。

然而,时光不等人。当导演宋坤儒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找到贺殿举烈士的名字时,薛英杰已经带着遗憾与世长辞。他未能看到战友的归来,临终前,还挂念着战友的遗骸。幸运的是,他把一生中最想说的话,告诉给了镜头前的所有人。

“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任红举,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31师文工团文艺兵

87岁的老兵任红举,作为文工队的一员,队长、战友其实都是学生。但到了战场上,他们都是战士,演白毛女的演员牺牲了,唱歌剧的演员负伤后趴在战友的背上,唱了一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她有位战友梦想成为一名小提琴家,他们在自创的诗里许愿,“等我老了,取一根白发,安在你的提琴上,你继续演奏,我还在跟你唱”。后来,炸弹炸飞了这位战友的手指。

谈到1950正年轻的他们凭什么能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任红举说,为了让世界知道“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战友们不畏艰险、不畏强敌,血战到底。

“活着干,死了算。”

—— 王仁山,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第2分部汽车1团2连汽车兵

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惊险的生死考验几乎每天都有,但他们更多的是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决心,“这个仗如果打到咱们国家,那就完了。”“我们的心态就是,活着干,死了算。”

当年作为一名汽车兵,王仁山载着枪械炮弹,在敌军眼皮底下来回穿梭,和敌军飞机“捉迷藏”。敌机从山头上掠过,近到能看清驾驶员。他偷偷地把枪挪到身前,瞄准飞机。“技术不行,没打中。”王仁山如今提起,还微笑着,略带遗憾。

“我现在是为自己的祖国而战,那我是要出力的。”

——郭瑞铮,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112师335团卫生队救护员

郭瑞铮参加志愿军那年,只有19岁,是卫生队救护员,当时的体重只有80斤。“我只能把伤员的双手交叉,背在胸前,就这么拖着他,一点一点地走下去,我也不知道,当时怎么背得动这么一个大高个……那是一条活生生的命啊。”虽然战争残酷,但就像郭瑞铮所言,“我现在是为自己的祖国而战,我是要出力的。”为祖国而战,为正义而战,那是1950年代时中国年轻人的心声。秉持革命忠诚与大无畏精神,他们用壮丽青春铺垫了通往胜利的道路,以宝贵的鲜血浇开了和平之花。青春于他们,是战火硝烟里的灼灼芳华,是保家卫国的无怨无悔。

时文链接

让烈士死的光荣 国家才生的更加伟大

□李泓冰

翻遍汉唐歌赋,最痛的就是这一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短短14字,道破战争与和平、残酷与温情、死别与生离这两端最遥不可及的距离。如果春闺新寡,如果他们的后人,终其一生都触摸不到,更无法安葬无定枯骨呢?那种蚀骨之痛,能让河山为之一黯。

而今,我们迎来了告慰的时刻。

2021年9月2日,共和国第八次以虔敬之心,迎接战死异国的烈士回家。为国家舍命的人,国家将永不放弃。志愿军遗骸归国,让烈士有尊严地归葬,亦让“无名变回有名”。

70年了,他们当年拼将一死,保家卫国,以血肉之躯改写了国际政治格局,历史从他们的遗骸边继续匆匆前行。共和国正以开放的胸襟催生震惊世界的现代化速度,中华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而烈士们怀揣“保家卫国”的浩然之气,却永远定格在青春最悲壮的一瞬。国家的伟大,家小的安康,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告慰。然而,他们尽了报国之忠,却未能尽人子之孝、父兄之道,在寻亲中,人们发现不少烈士的妻儿父母,曾经扛起了很多生活艰辛,为国家付出了另一种牺牲,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国富民强,是志士仁人的百年期盼。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目标的实现进程中,还有比“富”和“强”更温暖的愿望,因为有了“富”的底气、“强”的撑腰,而更有实现的可能。这便是关注生命尊严,凸现人性温度。

曾经,我们习惯于大国大历史大时代的宏大叙事,容易忽略大历史中小人物的牺牲细节。而今归葬的烈士们,绝大多数都是源自乡野的寻常百姓,正是他们,在国有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不惜尽洒热血。从某种意义上说,找回对个体生命的尊严,承认每一个牺牲者的价值,我们才能找回平等意识,找回公平正义。毕竟,我们的红色政权是无数支前小车推出来的,是无数父老乡亲献出至爱的鲜血染出来的,忘了他们,就会忘却了我们从哪里出发、为什么改革、为谁发展这些根本性命题,甚至动摇立国之本。

人们时常引一句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其实,东汉名将马援说的是,“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当年,志愿军也曾在清理战场时庄重提出,“不遗留每个烈士一件遗物,不丢掉每个烈士的一根头发”。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死生大焉,叶落归根,让青山有幸埋葬忠骨,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最梦寐以求的终极心愿,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伦理信息,也是极具温度的人文关怀。

请记住他们,记住这样一群烈火般燃烧自己、照彻岁月静好的人们,就記住了民族精魂、国家尊严与和平荣光。家国一体,英雄不朽。让烈士死的光荣,共和国才能生的更加伟大。(选摘自央视网)

(编辑:王冠婷)

猜你喜欢

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遗骸
保家卫国 有你的身影
弦高:牛贩子也能保家卫国
36具志愿军遗骸在韩入殓 31日归国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5周年
韩将归还68具志愿军遗骸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50周年(之一)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五十周年(之三)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五十周年(之四)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