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能忘却的纪念

2021-11-17王劲慧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33期
关键词:劣根性鲁迅文字

王劲慧

2021年,鲁迅,是个热词。在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在B站的弹幕中,在脱口秀的段子里,在朋友圈的表情包里,鲁迅以极其特别的方式在场,成为当下新青年们表达态度的代言人之一。

鲁迅,是一个有态度的人。对中国人,他有态度。对历史、当下和未来,他也有态度。他曾经掷地有声地表达过的态度,在今天,依然影响着无数新青年们的态度。

2021年9月25日,鲁迅140岁。鲁迅依然很鲜活,很生动,很有生命力。关于他的纪念与评说,也远未停止。曾有人说,越纪念,越忘却。因为纪念本身,是在用一个形象覆盖他真实形象的过程,怀念越多,覆盖越多,最终引向忘却。但,真是这样吗?

主题思辨

我们说一篇文章价值大小,效果好坏,其鉴定标准就是文章主题的正确、深刻。因为一篇文章无论是材料取舍、结构安排,还是遣词用句,都是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而加以酌定。在纪念鲁迅先生的今天,我们不妨来体悟一下,学生笔下对主题的思考——

狂人“吃人”,从来如此

鲁迅先生在《示众》这篇小说里,描写了“首善之区”的各色人物争相围看“白背心”示众这一场景。小说中没有主要人物,人人都是看客,人人又都是示眾者。先生说,“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这不仅是先生选择弃医从文的初衷,也是他众多作品中对国民劣根性洞察后的心声。令先生痛心的是,深受封建专制主义思想侵害的受害者,不仅有阿Q、祥林嫂们这些没文化的,还包括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以及《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等知识分子,他们同样也是封建传统礼教的牺牲品。尤其《狂人日记》中“吃”与“被吃”犹如一张天罗地网,任谁也逃脱不掉的普遍生存境遇,即使是“狂人”自己,“未必不在无意之中,吃了他妹子的几片肉”,从而参与了“吃人”。所以,“吃人”是中国两千年封建文化毒素的基因,代代相传。

“立人”为本,先生之爱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国民性的批判,在他种种文体著述中,对国民劣根性及其社会根由的锐利透析、辛辣讽刺、无情抨击及活脱脱的摹写、刻画比比皆是。殊不知,国民劣根性的背后,是作者“立国先立人”的期许。先生精神的价值,在于他发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以强盛的秘密,即所谓“根柢在人”,而这个“人”,定是具有独立、自由之精神,以及完善的心智与人格的人。“立人而后凡事举”,方能“屹然独见于天下”。

批判国民性和改造国民性(或“立人”思想)是鲁迅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按历史使命感与时代责任感而言,显然“立人”主题更胜一筹。先生的作品在结尾从来不失“希望”,如《药》的夏瑜坟上“一圈红白的花”,《明天》应了那句话,“黑暗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所以,写好文章,首先要立意高,无论写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文体,都需要能够体现时代意识,站在时代的高度确定写作中心,选择写作角度,更具鲜活性。

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说,中国现在比过去更加需要鲁迅。当我们重温那个年代先生的文字,并一次又一次从中感受到力量的时候,正是对千千万万前辈们最好的慰藉。

范文

存古开新  上下求索

□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 谢添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这是鲁迅幼时要背的《四字鉴略》,一边背,一边对要背这样的东西表示不理解。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这是我小学阶段要背的,一边背,一边对要背这么长的作者简介表示不理解。

于是,从那时起,每每看到鲁迅的名字从教材中删去,我便心中窃喜:又少了一些要背的内容了。可现在想来,若等到鲁迅的名字从教科书中删得一无所有时,下一批学生要背的又会是何名何姓呢?若要等到那些不知何名何姓的人,也都一起删得一无所有时,那时候的中华文化又会何去何从呢?

幸甚至哉,这一切都还没发生,我们能够存古开新,作出补救。

一、存古

鲁迅的文字,塑造了一个时代,他将那个时代里还存活的鬼魅一一展现,他们因为一些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因,为千篇一律的现实所潦倒,最终活成了他们自己也不敢去想的样子。他们是旧时代的附属品,最终也被旧时代所埋葬。其中,鲁迅笔下的陈士成是一个醉心于科举考试的人,他一连十六次科考失利,最后将发财的美梦寄托在了传说中的宝藏上,以致落水致死。而他的溺死,也代表了无数旧制度下的鬼魅的消亡与伤逝,这也是封建旧思想的崩塌。鲁迅所做的,就是要“斫去桂婆娑”,用文字使人们认识到他们所处的卑劣,使他们意识到要逃离沉底的命运。他在堕落中高声疾呼,试图唤醒沉睡的时代。

每一次阅读先生的文章,都能在他的文字里,读出自己竭力掩藏的面貌。从初印八百册的《呐喊》,到如今光算上解读鲁迅的文字,便已超过原著万倍。先生能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不单是因为他写下的文字,还因为他能在麻木的人群中大声呐喊的勇气与魄力,这也是我们存古时,需要学习的地方。

二、开新

既有存古,当有开新,需要我们有所创新。习近平主席在建党一百周年大会上,有九段话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作为开头,正是对时代需要我们具有创新精神的肯定。开新本身,也是一种存古,因为在创新的同时,也是对原本的拓展,我们中华文化正是在这不断的存古开新之中源远流长。

仔细想想,为什么陈士成之流当时会存在?那是因为教育制度的败坏,使我们明白要建立更合理的教育体制,要改革;为什么《起死》中庄子会被那个汉子所纠缠,那看似是两个年代人的隔阂,其实却是先觉者与消息闭塞者的对白,使我们明白要使消息畅通,要开放。先生看出了旧社会里存在的弊病,使更多人能看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读书继世,察古知今,存古开新,修己惠人。这样,中华文明才有望兼容通达、递延至今。

三、求索

诚有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存古开新,既要有兼容并包的博大,也要有上下求索的担当。先生早在1936年去世,而我们则应使之斯志长存。对上能存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下敢开新,敢于创新,敢于质疑,和先生一样,有铁屋中呐喊的魄力,有倾覆中指出问题的勇气。如张继所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我们的求索与担当,更是我们的目标与动力。

最后,说到存在,不由得想起鲁迅的名言:“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让文化能够有“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处处是青青的野草”的生机,实现人类文明的持续与传承。而上下求索,是一种责任,是继承前人又要启发后世的使命。

愿先生之志永固兮,乐千古而未央!

评点

文贵“真诚”。以往的学生习作中,无一例外的主题选择均以国民劣根性为主,有以游记形式重游鲁迅故里回忆先生其人其作的,有使用穿越笔法回到先生当时的年代与之对话的,有以“普罗米修斯”身份来读懂先生的抉择与坚持的……而在这篇文章中,学生从自我的疑问起笔,思考有新颖之处,而且结合时代,主题、层次不俗,尤其是结尾先生的“希望”,契合了先生对民族的期许。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劣根性鲁迅文字
DANDY CELLS潮细胞
国民革命时期中群众的劣根性
论儿童画等级考试的劣根性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