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东红色歌谣的艺术表现特征研究

2021-11-17孙介孚

艺术评鉴 2021年20期
关键词:陇东

孙介孚

摘要:陇东红色歌谣是甘肃省陇东地区在红色革命时期创造出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的歌曲艺术。陇东红色歌谣是以农民为核心的语言艺术和情感表达与红色革命交融汇聚形成的艺术形式,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本文分析陇东红色歌谣呈现出的民歌形式传承、语言具有通俗性和地方性、内容形式日常化表达的艺术表现特征。

关键词:陇东  红色歌谣  艺术表现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20-0054-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使得陇东红色歌谣受到高度关注和广泛传播,发挥陇东红色歌谣红色基因的重要价值。陇东红色歌谣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忠孕育的红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陇东红色歌谣的创作主体、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是陇东地区工农群体,具有独特的地方性和民间性特点,既充分地反映出陇东地区红色革命时期的革命思想和革命精神,还是对陇东地区民歌的改编,推动陇东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从而形成具有独特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的革命艺术。

一、民歌形式的传承

形式是内容的载体。歌曲艺术的表现也要在内容上进行创作,还要通过某一种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意境。陇东红色歌谣在内容上了进行了新的创作,也在歌谣的表现形式上进行了选择。民歌体裁和民间曲调成为陇东红色歌谣内容的主要承载形式,也反映出红色革命时期工农群体的审美趋向和艺术变革。

陇东红色歌谣篇幅较短,表现出的音韵、曲调、叠句和节奏等艺术特征明显有小调、信天游和号子等民歌的特点。小调是陇东地区流传极为广泛的一种民歌形式,曲式结构匀称、节奏规整,歌词按照数序或月序的形式编唱。曲调一般表达哀怨、欢快和婉转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曲调性和丰富多变的旋律性。陇东红色歌谣充分借鉴了民歌小调的曲调编写新词,创造了丰富的歌谣资源。例如著名的红色歌谣《绣金匾》就是借鉴了民歌《绣荷包》的曲调,填写了红色歌词;《咱们的领袖毛泽东》也是借鉴民歌《光棍哭妻》的曲调改编而来。信天游是在正宁、华池和陇东等地区流传极为广泛的民间曲调。其词曲自由活泼,表达真挚的感情;其体裁固定为上下句结构,创作形式丰富多变。陇东民歌采用独唱、对唱和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陇东民歌既有短歌,也有长歌,演唱中表达真挚的情感,例如《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就是借鉴了信天游民歌曲调。

陇东红色歌谣不仅没有局限性、革命性,而且还有着丰富的表达形式和类别,这也是歌谣本质所决定的。歌谣本身是歌和谣组合而成,具有歌的特点和谣的特点。民间文学研究学者钟敬文提出民歌受到音乐制约,但民谣没有固定的曲调,因此,也决定了陇东红色歌谣既具有民歌的音乐制约特点,也具有不受固定曲调限制的特点。

例如《百姓红军一家人》:

“石榴花儿心里红;红军爱咱老百姓;百姓红军一家人,打倒豪绅享太平。”

从“红军”和“打倒豪绅”可以看出《百姓红军一家人》是创作于土地革命时期的一首歌谣,表达了农民对红色的认同,期望在红军的领导下过上太平美好的生活。从该首歌谣的体裁形式来看,属于民歌形式中的一段式文体。

再如《跑!跑!跑!》:

“跑跑跑,快快跑,豪绅头上是目标,拿起斧头,拿起刀,要杀掉呀么要杀掉。

工农联合心一条,大家齐心向前跑。地主、豪绅、军阀、官僚,铲除掉呀么铲除掉。”

该首民谣与《百姓红军一家人》创作于同一时期,通过“跑跑跑”“要杀掉”“铲除掉”等词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斗争精神。从该首歌谣的体裁形式来看,属于民歌形式中的两段式文体。类似《百姓红军一家人》《跑!跑!跑!》的歌谣在陇东红色歌谣中数量十分多,如《红军来了穷人笑》《盼红军》等都是一段式文体,形式简短,音调起伏较少,气势昂扬。当然,陇东红色歌谣中也有很多多段式文体的表现手法,例如《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粮》这首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歌谣,上述红色歌谣体裁都充分借鉴了民歌体裁形式。

陇东红色歌谣还借鉴了民歌的修辞手法。从陇东红色歌谣的现存文本来看,陇东红色歌谣的歌词采用比兴的修辞手法,例如“种下庄稼盼收成,穷人日夜盼红军。”该句歌词形象地将穷人盼红军与农民盼收成进行类比,通过起兴带比的创作手法,表达穷人对红军的殷切期盼。再如“鲜花开在地畔上,红军常在咱心上。”通过对自然界的鲜花等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描写,自然而然地将红军与咱进行了紧密联系,同时,还采用排比的创作手法,增强歌谣的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陇东红色歌谣从曲调、形式、类别和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大量借鉴了民歌的创作手法,使得陇东红色歌谣能够汲取民歌的精髓,成为陇东地区红色革命时代广为传唱的振奋人心的歌谣。

二、语言具有通俗性和地方性

歌谣既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还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文学形式。陇东红色歌谣是红色革命时代工农高举革命旗帜进行斗争的精神武器,反映了工农群体的抗争精神,是超越了音乐艺术和语言文学艺术的一种革命文艺,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很强的宣传性和适宜性。作为陇东地区流传的红歌歌谣,要凝聚当地的人民群众,必须要满足当地语言上的通俗性和地方性。这就塑造了陇东红色歌谣的地方性色彩,呈现出陇东地区语言的通俗性和地方性艺术表现特征。陇东红色歌谣的现存文体反映出成熟的语言技巧和语言艺术,对陇东红色歌谣的歌词阅读明显感受到其有着浓厚的陇东地方语言色彩,存在着大量的口语化表达,让人很容易懂得歌词的含义。同时,歌词又表现出很强烈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也一定程度上受到陇东民歌的很大影响。

例如“书信报纸解不下”“老刘的队伍快缓好”“老麻子开花结疙瘩”“断的白军跑不跘”中的“解不下”意思是“弄不懂”;“缓好”是“休息好”;“老麻子”是“蓖麻”;“跑不跘”是指“跑步及”。很多的陇东红色歌谣中大量使用陇东地区的俚语、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语言色彩。陇东地区的人民群众在熟悉的环境中,传唱着熟悉的语言歌词,表达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很容易凝聚当地人民的力量。可见,隴东红色歌谣通过使用俚语和方言,使得歌谣极具革命凝聚力和感染力。同时,由于大量地方语言的使用,使得陇东红色歌谣与其它音乐艺术和语言文学艺术有着很大的区别,充分反映了当地人民群众的革命状态、生活气息和劳动面貌。

口语化是通俗性的重要特点,这也是陇东红色歌谣的重要创作手法。例如陇东红色歌谣中传唱的“百姓红军一家人”“工农联合一条心”中的“一家人”“一条心”等词汇有着明显的口语化特点,表达了红军与人民的平等关系和人民对红军尊敬爱戴的情感。通过口语化的歌谣创造手法,更好地将人民与红军凝聚一起,形成强有力的革命力量。陇东红色歌谣中还有很多如“打倒”“享太平”等口语化的歌词,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工农推翻黑暗势力的决心和勇气,也表达了工农对太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受到曲谱严格限制的信天游具有很强的旋律感和独特的韵味,成为民间传唱最为广泛的民歌形式。陇东红色歌谣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了信天游的创作手法,使得陇东红色歌谣创作也具有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歌韵味。例如“长枪短枪马拐子枪”“山羊绵羊五花子羊”等歌词中利用“枪”“羊”词的重复使用,不断增强表达情感,使歌词唱起来具有很强的旋律感,朗朗上口。另外,叠词也是陇东红色歌谣中使用极为广泛的创作手法。例如“一对对喇叭一对对号,一面面红旗空中飘”中的“对”“面”字的叠词使用,增强了红军的威武气势,让歌谣唱起来更加具有节奏感。陇东红色歌谣创作过程中还使用了很多的衬字、拖音等,这些都是陇东地区的劳动人民结合当地的事物、劳动活动、方言表达等具有地方性元素创作而来的歌谣,使得陇东地区红色歌谣有了极为明显的地方性特点。

三、内容形式日常化表达

歌谣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状态。当然,劳动人民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陇东红色歌谣是红色革命时期陇东地区工农群体在革命斗争和劳动生活中创造的音乐艺术和语言艺术,充分体现出陇东地区工农对黑暗势力的憎恨和斗争决心,也表达了陇东地区工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陇东红色歌谣可以感受到革命热情的传递,还能感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质朴和可爱。

陇东红色歌谣不是单一的革命性歌曲,而是覆盖了爱情、革命、儿童和生活等多个方面的歌谣,是满足陇东地区红色革命时期老少妇孺各个阶层音乐需求和革命需要的歌谣。因此,也决定了陇东红色歌谣的广泛性,体现出音乐创作主体和歌唱主体表达的多元性。例如《劝夫当兵》中的“我劝我男人去当兵”“时时节节打胜仗,不要把妹放心上”等歌词表达了爱情服从革命的情感,反映了陇东地区工农对革命的支持。还有《五哥放羊》通过对“妹妹”和“五哥”的爱情故事进行描述,反映出革命中追求爱情自由和幸福,激发青年男女坚定革命的决心。陇东红色歌谣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生活化的情景,表达了浓烈的情感和革命热情。

歌谣简单通俗的文字表达了浓厚的情感,让传唱者很容易被歌谣的情感所影响。陇东红色歌谣看似简单通俗的文字,却蕴藏着丰富的情感,让人对歌词充满了思考和想象,展现出革命时期宏阔波澜和丰富多彩的意象。陇东红色歌谣中的“石榴花儿”“山丹丹”“红豆角”等植物蕴含着丰富的意象,象征着红军、热情、希望,营造出生动的革命艺术。陇东红色歌谣中的植物都是陇东地区常见的植物,是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陇东红色歌谣中还常常与陇东地区人民群众的日常事物进行联系,构建一个人民群众熟悉的革命意境。例如:“东面山来西面山,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出来闹革命,领导工农打江山。”

该首歌谣中选择了陇东地区日常事物中的“山”,使人很容易就将熟悉的“山”与“江山”进行情感关联,将革命抽象进行具象化。还有:“满天的云彩都吹散,红军来了晴了天。”

通过对“云彩”具象化描写,象征土豪劣绅军阀等黑暗势力,当“红军”来了之后就“晴了天”,表达了“晴了天”象征光明、美好的意愿。

从民间爱情歌谣发展到陇东红色歌谣,是陇东地区将革命信仰如同爱情一样注入到个人的情感内心,从而形成了很多广为传唱的革命爱情歌谣。内容形式上普遍使用“妹妹”“哥哥”等日常化的表达,通过妹妹的口吻表达对哥哥的思念和不舍,这是陇东地区特有的情人之间的表达形式。正是这种内容形式日常化的表达方式促成了红色革命时期很多感情真挚的革命爱情,这也是陇东红色歌谣创造的源泉。

陇东红色歌谣中有很多类似的日常化表达,通过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具象化描写,让人民群众通过具象化的意境感受抽象化的革命目标、革命精神,达到歌颂革命和凝聚人民群众力量的目的。从对陇东红色歌谣歌词的研究发现,歌词不是一种口号式吟唱,而是一种当地民众的情感倾诉、一种期望表达。为了更好地表达这种情感倾诉和期望表达,歌词和曲调充分借鉴了当地民歌的特点,拉近当地群众之间的情感,形成一种充满力量的凝聚力。同时,也通过歌谣的传唱表达对红军的赞美,坚定坚持革命的信念和理念,为创造美好生活愿意付出一切,这也决定了陇东红色歌谣内容形式的日常化表达。

四、结语

陇东红色歌谣作为我国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是陇东红色歌谣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之一。在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要进一步挖掘陇东红色歌谣潜藏的艺术表现特征,利用好陇东红色歌谣的红色资源,做好红色基因的传承,发挥红色传统的力量,凝聚新时代的青年一代更好地建设祖国和家乡。

参考文献:

[1]闫晓茹,李旭.陇东红色歌谣中的文化意象与翻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41-145.

[2]赵远兴.陕甘边区红色歌谣的人民性[J].苏区研究,2019(01):67-79.

[3]罗凯.从陇东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看老区精神的基本内涵[J].文存阅刊,2017(20):67-68.

[4]张璐.延安时期陇东革命音乐文化的历史地位研究[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年.

[5]王贵禄.陇东红色歌谣:政治美学、革命记忆及民间叙事[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5(03):136-143.

[6]闫晓茹.“三美论”观照下陇东红色歌谣英译策略研究[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86-90.

[7]何春燕,王鸿.富民兴陇背景下甘肃特色民俗文化外宣翻譯研究——以陇东红色歌谣的翻译为例[J].科技传播,2020(16):48-49.

[8]柴慧霞,张晓兰.陇东民歌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J].陇东学院学报,2020(04):52-57.

猜你喜欢

陇东
延安时期陇东红色歌曲历史地位研究
春日 陇东花事
陇东礼俗文化简述
试论灾荒与陇东民变(1927-1931)
打造“黄帝问道广岐”的陇东华夏医祖养生圣地
陇东旱塬区聊红槐栽培管理技术
陇东地区红富士苹果疏果技术要点
浅析陇东窑洞文化
陇东民歌在地方高校合唱教学实践探究
浅析陇东民歌的音乐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