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与传统术式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研究

2021-11-16张忠荣张艺栋杨爱军韦继刚张息壤申智元周建红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21期
关键词:腕关节桡骨远端

廖 胜,赖 佳,张忠荣△,叶 峰,张艺栋,韦 溦,杨爱军,陈 辉,韦继刚,张息壤,申智元,周建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九五八医院:1.骨科;2.眼科,重庆 400020)

在桡骨远端2~3 cm内,骨松质、骨密质在这里交接延续,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骨折,称为桡骨远端骨折[1]。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仍为手法复位外固定。然而对于复位失败、不稳定的骨折,且希望早期恢复腕关节功能的患者,仍需采取手术治疗。微创是外科手术的趋势,这对桡骨远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也不例外。微创的研究中有对解剖结构进行保留。闵捷等[2]经过解剖及临床研究证明,在掌侧“Henry”切口下保留旋前方肌,术后恢复快,腕关节功能恢复好。另有学者采用腕横纹切口成功治疗9例桡骨远端合并中下段长节段骨折患者,瘢痕较传统切口美观[3]。在现下微创理念的驱动下,如何在骨折获得牢固固定的同时,减小手术创伤,美化瘢痕,提高患者满意度成为临床研究重点。作者通过回顾性学习,采用结合腕横纹加纵行小切口、保留旋前方肌的微创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并与传统术式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并通过手术治疗的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7例,女31例;年龄25~70岁;左侧15例,右侧33例;按AO分型[4],A型27例,B型14例,C1型7例;致伤因素:摔伤38例,高坠伤6例,交通伤4例;全部为闭合骨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2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闭合性桡骨远端骨折,伴有或不伴有尺骨茎突骨折,骨折AO分型为23-A2.A3型、23-B1.B3型及23-C1型骨折患者,年龄小于或等于70岁。排除标准:桡骨远端开放性骨折或伴有神经、血管损伤;尺、桡骨远端双骨折;桡骨远端23-A1.B2型骨折,复杂的干骺端或关节面粉碎性骨折(C2、C3型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同时伴有腕骨骨折、脱位;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手术不能耐受,年龄大于70岁或对腕关节功能要求不高。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观察组手术方法 麻醉成功后患者取仰卧位,上肢置于侧台上,上臂近端扎气囊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巾。以腕关节近侧腕横纹处做2~3 cm横行切口(图1),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经桡动脉及桡则腕屈肌间隙分离进入,暴露桡骨远端及旋前方肌,在旋前方肌下方建立隧道,手法复位骨折断端,保持掌倾尺偏位,沿桡骨茎突闭合斜向打入1~2枚1.5 mm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机正、侧、斜位透视见骨折复位满意,插入长度为3~5孔斜T型锁定接骨板,再在接骨板近端2孔体表投影处做长约1 cm纵向切口,沿肌间隙顿性分离、暴露接骨板,两端各安放一个导向器,便于调整接骨板位置,调整合适后,近远端分别沿导向器各打入一枚0.8 mm克氏针临时固定,采用C臂机透视确认接骨板位置良好,骨折近远端分别予以锁定螺钉固定。松止血带,彻底止血,生理盐水冲洗,逐层关闭切口,皮肤予以皮内缝合。

1.2.2对照组手术方法 麻醉体位同观察组。做长约7 cm的Henry切口,沿掌侧桡侧腕屈肌腱及桡动脉间隙分离进入,显露旋前方肌。于旋前方肌桡侧止点内侧约2 mm处切开旋前方肌,显露桡骨远端骨折。复位骨折,并应用1.5 mm克氏针临时固定,C臂机透视观察骨折复位情况,调整至复位良好后,选取长度适当的T型接骨板,置于桡骨远端掌侧,位置合适后分别植入锁定螺钉即可。术中常规行腕正侧位及斜位透视,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及螺钉情况。最后冲洗切口,彻底止血后,可吸收线“8”字缝合修复旋前方肌,逐层关闭切口,皮肤同上采取皮内缝合。

1.远侧腕横纹;2.近侧腕横纹;3.掌长肌腱;4、5.手术切口。

1.2.3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止痛、活血消肿对症治疗,术后2~3 d复查腕关节X线片,嘱患者进行肩肘关节主动活动,并逐渐进行患侧腕关节主被动锻炼,术后12周行承重功能锻炼。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19个月,观察组平均16.7个月,对照组平均15.6个月。

1.2.4疗效评定标准 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有无血管及正中神经损伤、肌腱断裂,有无内固定断裂、螺钉松动、骨折移位、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术后3 d,1、2、4、8周让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在1年随访时采用上肢功能评分(DASH)[5]、Cooney评分[6]对上肢及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采用自制问卷评估表调查患者对手术瘢痕外观的满意度:非常满意(切缘光滑,无瘢痕)为5分,较为满意(瘢痕呈线性)为4分,满意(切缘轻度瘢痕)为3分,可接受(瘢痕明显可见)为2分,不满意(切缘扇状皱褶或出现瘢痕增生)为1分。

2 结 果

2.1典型病例及术后瘢痕满意度评分 患者,女性,38岁,右桡骨远端骨折(AO分型:B3型),采用微创技术保留选前方肌手术所得术前、术中、术后资料,如图2。同常规手术切口患者手术瘢痕对比,如图3。

2.2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

2.32组VAS比较 术后3 d、1周、2周,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4、8周,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2组术后1年DASH及满意度比较 2组术后1年DAS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VAS、DASH及满意度比较[ M(P25,P75)]

A、B.伤后X线正侧位片;C.术中克氏针临时固定调整接骨板;D.术中保留的旋前方肌;E、F.术后即可C臂机透视正侧位片;G、H.术后1年X线正侧位片。

A.对照组术后1年;B.观察组术后1年。

2.5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腕关节Cooney评分比较 2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无失访患者。并发症:观察组伤口感染1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无血管损伤,无肌腱断裂,无内固定松动,无骨折移位及骨折不愈合。对照组伤口感染4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无血管损伤,无肌腱断裂,无内固定松动骨折移位,无骨折移位及不愈合。1年后随访腕关节Cooney评分,观察组优18例、良5例、中1例,优良率95.83%;对照组优16例、良5例、中3例,优良率87.50%。观察组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3 讨 论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以往多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但对于粉碎性骨折、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容易发生“二次移位”。对于不稳定性骨折或对功能要求高的患者,则需采取手术治疗。掌侧入路可适用于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其在骨折复位、钢板植入和规避肌腱损伤等方面具有优势[7]。 “Henry”切口作为一项经典的手术方法已被使用多年,对骨折端暴露、复位有利,但术中需切断旋前方肌。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切断旋前方肌可能破坏骨折端血供,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者不愈合[8-9]。多个学者在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取出时发现,旋前方肌切断后不论修复与否,均会导致肌肉萎缩,瘢痕增生明显,肌肉质量将明显下降,旋转功能减弱[10]。除此之外,保留旋前方肌可减少肌腱磨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1-12]。郭雅娣等[13]发现,断旋前方肌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患者腕部及手背肿胀长达1周,而保留旋前方肌术后患者肿胀仅2~3 d。HABERLE等[14]在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发现保留旋前方肌可缓解早期疼痛。

在切口的选择方面,张亚等[15]对16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了小切口,证实微创手术切口对软组织损伤小,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但以上研究均未严格按照皮纹方向设计,而顺皮纹切口,更符合美学设计要求,缝合无张力,术后瘢痕不明显。宋小军等[16]均采用沿皮纹切口进行手术,术后切口美观,增加了患者自信和满意度。

本研究中,医生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同时,保护了旋前方肌,骨折端无须特别暴露,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较常规手术明显减轻,早期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更能接受,后期腕关节功能较好。观察组采用沿腕横纹切口,在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肿胀情况下,皮肤仍可达到无张力缝合,最后所得结果与预期一致,术后瘢痕美观,患者满意度高。不过,微创手术的缺点是手术时间长,可能与术者熟练程度、术中C臂机反复透视定位确定复位情况,以及接骨板、螺钉位置有关。此外,微创技术下保留旋前方肌有其局限性,对于严重粉碎的C2、C3型骨折,若采用此方法,则术野狭窄,术中骨折复位较困难,内固定操作难度大,不建议采用此术式。

综上所述,对于纳入标准内的患者,微创治疗伤口感染率更低,并发症少,术后疼痛及肿胀轻,术后恢复快,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资源,术后功能恢复好,瘢痕美观,学习曲线短,值得推广。但本研究病例数较少,还需进一步探索,证实结论的可靠性。

猜你喜欢

腕关节桡骨远端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胃小弯全切术治疗远端胃癌的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