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胸心外科住院患者心理状态研究*

2021-11-16程凤琴刘海燕

现代医药卫生 2021年21期
关键词:心外科调查表陪伴

刘 炫,康 盼,江 霞,程凤琴,刘海燕

(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1.胸心外科;2.护理部,四川 绵阳 6210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性强、潜伏期长,有聚集性发病的特点[1-2],容易引发群众的心理恐慌。我国目前已经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医院采取了限制人员流动、禁止患者外出、减少探视及陪伴等一系列措施,使住院患者心理受到了更大压力。本研究旨在了解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住院患者的心理状态,为将来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心理干预依据和干预策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5月1日至12月1日四川绵阳四○四医院胸心外科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无心理疾病病史;(2)神志清醒;(3)年龄大于18岁;(4)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病危病重;(2)患有恶性肿瘤;(3)无法配合完成调查表。

1.2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采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是否结婚、是否生育、户籍、住院时间。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自制焦虑调查表调查患者焦虑情况。HAMA是目前运用最广泛的焦虑测量工具之一[3],总分56分:≥29分,表示可能为严重焦虑;≥21~<29分,表示肯定有明显焦虑;≥14~<21分,表示肯定有焦虑;≥7~<14分,表示可能有焦虑;<7分,表示没有焦虑症状。自制焦虑调查表包括6道题,分为焦虑来源及社会支持两个部分。焦虑来源包括担心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觉缺少陪伴、担心自身疾病无法治愈。社会支持包括家人朋友的鼓励、相信医院的防控措施、相信媒体正面报道。所有项目回答“是”与“否”。本研究以HAMA得分7分为分界值,<7分纳入非焦虑组(A组),≥7分纳入焦虑组(B组)。对2组患者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了解患者焦虑来源及应对策略。

2 结 果

2.1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共140例患者参与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1份。HAMA最低0分,最高18分。A组93例,B组28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婚姻情况、生育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户籍情况、学历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2组患者自制焦虑调查表结果比较 B组患者担心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及感觉缺少陪伴的患者比例高于A组,A组相信医院的防控措施且相信媒体正面报道的患者比例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担心自身疾病无法治愈和得到家人朋友的鼓励方面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自制焦虑调查表结果比较(n)

2.3患者焦虑多因素分析 将以上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OR=1.151,P=0.019,95%置信区间(95%CI)为1.023~1.294]是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患者焦虑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患者焦虑多因素分析

3 讨 论

为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关于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标志着疫情转入常态化防控阶段。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响应,制定相应的常态化疫情防控制度。本院采取了限制人员流动,禁止患者外出,不得随意进出病区,减少陪伴,原则上取消探视等一系列措施,积极进行常态化疫情防控。在此期间,部分患者表现出了焦虑症状。胸心外科患者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活动受限、疼痛明显,且术前、术后均容易出现气紧、乏力、发热等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似的症状。相比其他科室,胸心外科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故本研究选取胸心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焦虑是对未来威胁的不良预期及恐惧、烦躁心理[4-5],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它促使人们避开危险来达到生存的目的[6]。本院作为定点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医疗机构,在疫情期间收治了本市大部分确诊及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因此,本院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的住院患者承受着更多的心理压力。本研究发现,本院胸心外科住院患者的焦虑来源主要是较长的住院时间,担心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及缺少陪伴,而非其对自身疾病的担心。同时发现,来自乡镇及低学历患者更容易产生焦虑。既往有文献报道,患者学历越高,对相关危险认识越多,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自我疏导能力越强[7-9]。城市及高学历患者使用网络社交工具及电子设备的能力较强,能够保持与外界的联系,从而疏导压抑的情绪。所以,可以适当加强入院宣教工作,增加住院患者与外界联系的途径,从而缓解患者焦虑情绪。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导致胸心外科住院患者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住院时间(OR=1.151,P=0.019,95%CI为1.023~1.294),即住院时间每增加1 d,发生焦虑的概率增加15.1%。这可能是因为患者长时间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不能随意离开,缺少活动,缺少陪伴,且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及手术等有创操作的创伤,各种压力随住院时间延长逐渐积累叠加,使焦虑情绪逐渐增强。有研究发现,封闭、枯燥及长时间缺少活动的环境可使人产生失眠、焦虑、恐惧等创伤性应激[10-13],这与本研究结果类似。

社会支持方面,医院及媒体的正确引导比患者家属及朋友的鼓励更能消除患者焦虑情绪。这与相关调查研究结果不同。有报道显示,家人及朋友的鼓励对消除一线医务人员的焦虑情绪最重要,这可能是由于相较医务人员,患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性了解有限,存在对未知事物的过度恐惧。所以,医院及媒体的正确引导能够有效缓解焦虑情绪。在新型冠状病毒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医院宣教、媒体的正面宣传,增加住院患者与外界联系的途径,适当缩短住院时间,可以减少胸心外科住院患者焦虑情绪的发生。

猜你喜欢

心外科调查表陪伴
陪伴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胸心外科手术护理中的应用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读者调查表
读者调查表
读者调查表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亚洲胸心外科医师协会第20届年会(ATCSA)暨中华医学会第10次全国胸心外科学术会议
亚洲胸心外科医师协会第20届年会(ATCSA)暨中华医学会第10次全国胸心外科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