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临床观察

2021-11-16王晓霞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乳腺炎哺乳期乳汁

王晓霞

(河南省郑州市中医院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7)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常见疾病,与乳汁瘀积、细菌侵入或精神压力过大等相关。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表现为乳房肿痛、局部肿块等,若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出现脓肿。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属中医“乳痈”范畴,肝郁气滞、胃热壅滞、乳汁瘀滞为病因,治疗应内外兼顾[1]。本研究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86例,均为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本院就治的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初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观察组年龄23~39岁,平均(30.16±5.59)岁;病程13~47h,平均(27.15±4.89)h;初产妇32例,经产妇11例;剖腹产23例,阴道分娩20例;左侧16例,右侧23例,双侧4例。对照组年龄23~40岁,平均(30.25±5.54)岁;病程12~47h,平均(27.07±4.92)h;初产妇31例,经产妇12例;剖腹产20例,阴道分娩23例;左侧17例,右侧23例,双侧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乳腺病学》[3]。处于哺乳期,存在乳房红、肿、胀、痛,局部发热,有肿块,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升高,超声检查显示乳腺有炎症形成。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乳痈气滞热蕴证诊断标准。乳房肿胀疼痛,皮色不变或微红,有肿块,乳汁排泄不畅,伴发热,口渴,便秘,食欲不振,舌红或淡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浮数。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精神、认知、智力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乳头内陷,出现化脓症状,合并脏腑器官或心脑血管原发性病变,乳房皮肤破损或乳房肿瘤,青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过敏。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暂停哺乳,行推拿手法排乳,并用吸奶器进行吸奶,为吸奶器、乳房清洁消毒,热水清洗并热敷患侧乳房5~10min,再让患者取平卧位、暴露乳房,术者洗净双手后立于患侧,先轻挤乳头、乳晕,并避免排乳时皮肤损伤,术者双手交替,以环行姿势轻揉按摩乳房,自乳房根部向乳头乳晕部按摩推拿,开始时手法轻柔,乳汁流出后稍加用力,肿块部位稍加用力,再将吸奶器吸头置于乳房上,调至最小档,旨在瘀积乳汁完全吸出,直至乳管通畅、乳汁排尽、肿块变软、乳房松软为度,之后再次清洁、消毒,每日3次。同时托起乳房,点按乳根穴、膻中穴、膺窗穴,每穴3~5min,持续1周。结束后局部TDP理疗。

对照组症状轻者口服青霉素0.5g、日3次,出现全身症状及脓肿形成期静脉滴注青霉素800万~960万U、日1次,并解热镇痛等对症处理及支持治疗。若乳头已有破损、溃疡用吸奶器吸空乳汁,可局部外涂红霉素软膏。

观察组用柴胡疏肝散内服加芒硝外敷治疗。①柴胡疏肝散药用柴胡10g,川芎10g,香附30g,炒枳壳10g,醋陈皮10g,白芍12g,赤芍12g,生甘草10g。红肿明显加浙贝母15g、夏枯草30g、郁金10g,乳汁多且积滞胀痛加漏芦15g、甲珠10g、路路通10g,高热烦渴加知母15g、天花粉30g、生石膏30g,肝郁化火加黄芩15g。每日1剂,冷水煎3次,滤渣取汁,分早晚温服,持续1周。②外用芒硝250g,分次湿热敷。芒硝兑水,加水后浓度为50%,浸于纱布之上,敷于乳房肿胀之处,每次外敷1h左右取下,让皮肤裸露,用温毛巾将皮肤擦拭干净,如果芒硝已经化水结成硬块后换新,间隔2~3h后再外敷。观察皮肤的耐受程度,灵活掌握外敷的次数。湿敷温度42℃左右。

3 观察指标

血清学指标。降钙素原(PCT)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用免疫扩散法测定,白介素1α(IL-1α)、白介素6(IL-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疼痛缓解、发热消失、乳汁通畅、红肿消散时间。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痊愈:乳房红肿痛完全消失,乳汁通畅,肿块消失,白细胞计数正常。好转:乳房红肿痛完全消失,乳汁基本通畅,肿块明显缩小,白细胞计数趋于正常。无效:未达“好转”标准。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水平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PCT(ng/L) CRP(mg/L) IL-1α(pg/mL) IL-6(pg/m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3 1.61±0.45 1.16±0.38* 40.52±10.88 32.11±8.05* 34.75±4.93 22.14±3.89* 44.27±7.32 30.94±5.52*观察组 43 1.63±0.44 0.89±0.31* 41.06±10.25 26.26±7.39* 35.02±4.80 17.24±3.13* 45.42±6.85 35.87±5.21*t 0.208 3.744 0.237 3.510 0.257 6.435 0.752 4.259 P 0.835 0.000 0.813 0.001 0.798 0.000 0.454 0.000

两组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正常时间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正常时间比较 (d,±s)

表3 两组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正常时间比较 (d,±s)

组别 例 疼痛缓解时间 发热消失时间 乳汁通畅时间 红肿消散时间 实验室指标正常时间对照组 43 3.26±0.83 3.51±0.79 4.49±1.01 4.65±1.17 5.03±1.24观察组 43 2.37±0.51 2.55±0.60 3.18±0.79 3.31±0.85 3.79±0.90 t 5.991 6.346 6.699 6.076 5.307 P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6 讨 论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常见急性炎症,伴有炎症因子PCT、CRP、IL-1α、IL-6等升高。PCT是监测、诊断细菌炎性感染的重要参数,在过敏、自身免疫和病毒感染时不会升高。CRP是急性炎症反应蛋白,在反映机体感染及炎症恢复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在诊断乳腺炎的重要参数。IL-1α为淋巴刺激细胞因子,能够调节机体炎症反应和女性生长活动;IL-6主要有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分泌,会参与机体炎症反应,激活炎症反应信号通路。因此,在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是不仅要注意临床症状,还需注重改善炎症因子水平。

中医认为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相关。肝气失于疏泄,气滞则血瘀,日久化火,乳络不通,郁滞结块;产后乳汁蓄结,与血相搏,蕴积生热,结聚而形成肿块[5]。治疗应疏肝理气,疏通乳络,清热散结。推拿按摩可改善乳房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减轻乳房胀痛,增加乳房弹性及免疫力,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因子释放,促进症状缓解。乳根穴为乳腺疾病治疗要穴,属足阳明胃经,可调和乳房气血运行;膻中穴位于两乳之间,属任脉,为心包经气血重要输送之地,有经络通利、调和气血、通瘀散结、促进泌乳等功效;膺窗穴位于乳房之上,有理气活血之功。穴位点按配方乳房推拿能够疏通乳络,调和气血运行,清除乳腺管中污垢,使乳腺管畅通,加快瘀积乳汁排除及肿块消散[6]。柴胡疏肝散中柴胡疏肝解郁、疏散退热,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香附疏肝理气、抗炎止痛,枳壳、陈皮理气宽中、行滞消胀,芍药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甘草平心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全方以疏肝理气为主,兼以养肝、活血止痛。研究发现,柴胡、香附具有抗炎作用。川芎、甘草可调节免疫,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7]。芒硝有泻下、清热、消炎、消肿、散结、软坚的作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乳腺炎哺乳期乳汁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消痰化瘀降脂方治疗肿块期非哺乳期乳腺炎的临床疗效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乳汁点目需谨慎
早期护理干预在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哺乳期乳腺炎必须用抗生素吗
哺乳期乳房也有脾气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
哺乳期妇女应定期换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