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学视角下新闻作品的城市文化记忆构建
——以第二十八、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为例

2021-11-15

声屏世界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闻奖叙事学浙江

文化记忆理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德国,与传播学、文学、社会学等有着联系。中国学术界引入文化记忆的时候正是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充满变革的中国需要文化记忆理论的实践,需要用文化记忆理论去分析已经发生的现象。文化记忆理论与文学、传播学的不可分割性便可引出叙事学视角和新闻报道中的文化记忆构建,可以中国新闻奖中的获奖作品作为分析样本。中国新闻奖中的获奖作品具有代表性,通过对获奖作品的分析了解在新闻媒体是如何运用叙事对城市文化记忆进行构建。

中国新闻奖作品中的城市文化记忆

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第一次将生理性现象中的记忆引入到社会文化的研究领域,也就把记忆和人类社会中的文化、政治等概念相结合。他将文化记忆理论运用到城市的研究之中,他对城市文化记忆定义为:“城市文化记忆是每一个城市所特有的地域风俗、典章制度和礼仪仪式等的总和。”以文化记忆的角度来分析对城市文化记忆的建构,就涉及传播领域提及城市文化记忆的建构的媒介性。阿斯曼夫妇认为“最典型的文化记忆模型是高度成型的,规范化的节日庆典,它与日常生活保持相当的距离,其范围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而是以一种固定的载体(文本、图像等)不断延续”。中国新闻奖每年举行一次,将新闻作品进行评选,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新闻奖已经成为新闻人一年一度的仪式。虽然中国新闻奖并不只关于城市的报道,但是作为一种仪式已经可以对城市文化记忆进行构建。

城市文化记忆的呈现方式有两种:“政府建构”与“民间建构”。政府的城市文化构建体现在官方媒介之中,在城市文化记忆的建构中处于支配性地位,由少数社会精英创造出来,从上至下地传播。中国新闻奖关乎城市的获奖作品作为政府构建方式出现,来构建城市文化记忆。在《寻根·浙江农村“蝶变”之谜》之中,以“人”为关系纽带,叙述了浙江城市文化记忆;以习近平总书记到浙江考察进行浙江“蝶变”的指导工作为线索,展示了浙江的城市是如何发展与蝶变,构建起浙江的城市文化记忆。

叙事学视角下的城市文化记忆构建

叙事伴随着语言和文字的诞生而诞生,于是在19世纪70年代诞生了叙事学。初期的经典叙事学通常以单个叙事作品为研究对象,随着叙事学的发展,研究叙事学的学者将研讨叙事文本的具体意义作为研究的中心,研究对象也不仅限于文本,逐渐丰富包括电影、口头表达等。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叙事学将其研究的范围扩到了融媒体新闻、游戏等新媒体。

叙事视角的定义。叙事视角的定义为:描述叙事事件的设定视角,以叙事者讲述故事的角度体现观念、情感、场景和所站立场。叙事视角分为两种: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全知视角又称为“零聚焦”,以上帝视角将事件以全知全能的方式进行叙述;限知视角又分为“内聚焦”与“外聚焦”,“内聚焦”是指选定某个人物以其视角进行叙事,“外聚焦”是以比观者知道得更全更多的旁观者视角出发,进行中立客观的叙述。在构建城市文化记忆的新闻作品中涉及到的内聚焦:在《This is贵州》中唱到“这是我的家乡最温暖的地方,今天我要拿起麦克风来为它歌唱”,叙事视角以说唱者为第一视角、第一叙事者,即“聚焦者”,增加内容的真实和可信度。说唱者以第一视角唱出贵州的精彩变化,这样的城市记忆构建视角使得传播意图弱化,降低与受众的距离感增强感染力,从而达到传播目的。在构建城市文化记忆的新闻作品中涉及到的零聚焦:在《寻根·浙江农村“蝶变”之谜》中采用了零聚焦,即全知视角去交待浙江农村的变化。从2003年开始整治村落的第一阶段到2018年“千万工程”获得地球卫士奖的第四阶段,新闻作品的写作视角以全知视角,告诉观众浙江农村的变化,不带有主观的情感色彩,并且全知全能知晓全局,从客观事实出发,用数据和成就说话,这样的城市记忆构建视角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叙事中的城市文化记忆符号。代表城市的符号在时间与空间中被阐释、分享、互动、重述的过程就是城市文化记忆构建,城市文化记忆的符号可以是物质层面、行为层面和精神层面,通过这些符号具象的展示着城市印记。历史文化遗存、标志性建筑、自然人文景观都可以成为承载城市文化记忆的符号,选择突出、有特点、有意义的符号进行城市文化记忆构建是不可或缺的。

在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运用符号进行城市文化记忆构建到极致的非《This is贵州》莫属。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成为中华的符号,同样贵州的独特美食成为了贵州的特有符号,“一碗牛肉粉下肚让你吃出乡愁,一杯茅台酒穿肠它能为你解忧,一条苗家人的酸汤鱼在你心中游走”,在“牛肉粉、茅台酒、酸汤鱼”舌尖符号的构建下,让人对贵州记忆深刻。“集齐世界所有大桥不是最初宣言,高铁枢纽,通江达海才是我们最初心愿”,一改贵州曾经的城市文化记忆,将原本只有自然、受到自然地形约束的城市文化记忆变为了有高铁、有大桥的现代化、发达的城市文化记忆。“我们靠山吃山,留下绿水青山的纯粹,让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有了更加完美的定位”,在发达、现代化的新记忆下,提及美丽自然的“大山”符号,新旧记忆联动,让受众接受一个新的贵州城市文化记忆。

构建城市文化记忆的新闻作品的传播策略

新闻作品传播内容也传播文化,为加快文化的传播需要加大文化创新的吸引性和影响力。在融媒体、数字化传播的背景下,城市文化传播就需要对地方故事进行创新讲解,这同时也是现实、中华文化记忆的需要。

利用新兴传播途径和传播形式。传统文化传播中由于传播技术落后、形式单一和渠道不畅的原因,只能依赖官方,而官方采取的传播方式也单一固化死板,这大大限制了文化传播的效果。现代科技的进步带来了传播渠道的畅通,让受众能够简单方便的接收到官方信息;现代科技的进步让传播形式变化多样,也让传播内容不再死板,以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出去。

多彩贵州网策划推出新媒体融合作品《This is贵州》,以说唱及MG动画视频的形式展现贵州发展变化,运用易懂的网络语言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表达出十八大以来贵州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城市日新月异的欢喜之情。多彩贵州网做到紧扣节点,高效创新策划、紧抓热点,报道效果最大化和内容、形式全方位创新表达。

政府与媒体联动,共创文化记忆。形成文化记忆的构建主体的是政府与媒体。文化传播体系的成功构建,需要政府处于主导位置,媒体发挥先锋作用。媒体对地方形象的塑造起到把关作用,对地方形象的传播议程进行设置。

《寻根·浙江农村“蝶变”之谜》是省级地方党报在新媒体领域探索领袖人物报道的全新尝试。它以真实小故事解读浙江乡村15年间巨变的秘密,手绘漫画自然衔接,动图、视频、音效交互,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创作人员将主题报道的政治性、贴近性和艺术性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打造了互联网特色的重大主题报道融媒体产品。产品以总书记的足迹为线索,用手绘动画融合数据新闻、视频、图片、交互式体验等融合多种元素的报道形式,描画出总书记当年亲临农村的一个个场景,通过今昔对比,展现浙江农村的巨变,画面设计精美,故事衔接流畅自然,表现元素丰富和谐。在表现形式上,用影视特效把每一个故事制作成一段独立动画,故事与故事之间,通过动效有机串联,保持画面整体延续性。《寻根·浙江农村“蝶变”之谜》独树一帜,主题重、立意高,同时具备新媒体产品的活泼感,一经发布便获得广泛关注,彰显了主流媒体在重大报道中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结语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好的新闻作品对城市进行城市文化记忆的建构,城市文化记忆的建构需要层层迭出,需要不断地多次出现过去的城市文化记忆,以此不灭记忆才得以传承;从现实做起,做好对城市文化记忆的构建。在构建城市文化记忆的过程中,媒体应当肩负起主要责任和义务,用更新、更丰富的叙事形式和传播方式做好宣传工作。

猜你喜欢

新闻奖叙事学浙江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浙江医改三部曲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